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篇【优秀】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余尝读吴文木之《儒林外史》,其书儒者之种种,光怪陆离,众生百态,不一而足,或吝啬,或迂腐,或势利,或恬淡,或浑雅,比比皆是也。
吝啬者如严监生之属,迂腐者如马纯上之类,势利者则五河县人之流也,恬淡者如庄征君,浑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笔,其历历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盖宽及其邻翁于雨花台绝顶望江上舟船之往来,红日之西坠者,愚窃以为殆有谓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谓时人之去而后人之来,寓述往追来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谓非喻礼乐文章之颓废也欤?噫吁兮,聊聊数笔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谓文木之高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余尝读吴文木之《儒林外史》,其书儒者之种种,光怪陆离,众生百态,不一而足,或吝啬,或迂腐,或势利,或恬淡,或浑雅,比比皆是也。
吝啬者如严监生之属,迂腐者如马纯上之类,势利者则五河县人之流也,恬淡者如庄征君,浑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笔,其历历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盖宽及其邻翁于雨花台绝顶望江上舟船之往来,红日之西坠者,愚窃以为殆有谓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谓时人之去而后人之来,寓述往追来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谓非喻礼乐文章之颓废也欤?噫吁兮,聊聊数笔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谓文木之高妙也。
夫难平者事也,无尽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间善恶,皆自人出。夫人者无有穷而欲者无有尽,功名富贵,朝夕挂念,焉之此虚妄之物终为无益也?徒费尽心情,误尽流光,莫如啸傲林泉,梅妻鹤子,快然自足,极娱游于终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温文尔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礼乐之闻,岂如文中之类,礼乐不行,教化不兴,惟知皓首穷经以为仕途,及仕则未知何谓仁义也,无论唐诗宋词文章辞赋也,而尽日所见惟黄白之物,所闻皆为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群贤毕至,以复旧时礼乐之教化者,实文木之喟叹也。由是知之,八股之为害甚矣!
呜呼,圣道之不传也久矣,礼乐之不兴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属终为虚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沧浪,醉舞明月,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之乐也欤?余既怅然,故虽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诚以为此文者哉?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2
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里,我津津有味地看起了《儒林外史》……
这本书的作者是吴敬梓。
我印象最深的是杜少卿,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真儒名贤,每次只要有人来向他借钱,他会毫不吝啬地拿出来。后来家里的资产都被他花光了,但他却丝毫不在意,只是卖房过江。之后,他结识了许多名人,他经常与马纯上、蘧公孙一起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在他外出时,喝醉了酒,竟一手挽着娘子,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走下了山,两人毫不在乎他人的目光。
杜少卿一生自得其乐,淡泊守志,绝不出仕,天下人无不敬仰。
与他相比,我们没有他这么坦然,我们总是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考试没考好,担心别人会嘲笑我们;很在乎别人的评价,甚至担心在别人面前丢丑,而放弃许多尝试的机会……所以我们总会觉得很累。我们何不像杜少卿一样坦然一点,洒脱一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在这里,杜少卿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也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我们人人向往的人生。
我建议大家去读这本《儒林外史》,书中逼真地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对于杜少卿,迟衡山等众多个性鲜明的书生形象,描绘最是生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都会带给我们启发。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3
主要内容
娄氏公子二次仍未找到杨执中,返回途中遇到了鲁编修。谈到杨执中时,鲁编修不以为然。几日后,陈礼来访。此时蘧公孙住在娄府,陈礼是为鲁家的女儿提亲。蘧老太爷来信让娄氏公子酌情办理。按鲁编修的意思,蘧公孙入赘鲁家。择吉日,办了婚事。
说二位娄公子在船上被后面大官船上赶来的人邀请,原来是鲁编修的管家。上船后娄公子同鲁编修吃饭叙旧,回去后娄公子也回请了鲁编修上府,叫了蘧公孙出来一起坐,回去后鲁编修就派来陈和甫来为鲁小姐说媒,最后蘧公孙入赘鲁家。
一、好词摘抄。
1.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2.破涕为笑:停止哭泣而笑了起来。指转悲为喜。
3.促膝谈心:形容亲密地交谈心里话。
4.阿谀奉承:指的'是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讨好别人。
5.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喜庆或节日的繁华景象。
6.扭扭捏捏:身体故意左右扭动摇摆。形容举止言谈不自然、不大方或故作姿态。
7.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俩夫妻互相尊敬。
二、好句摘抄及赏析。
1.但见书房两边墙壁上、板缝里,都喷出香气来,满座异香袭人。
2.鲁编修叹赏了许久,便向两公子问道:“令表侄贵庚?”三公子道:“十七。”鲁编修道:“悬弧之庆在于何日?”三公子转问蘧公孙。公孙道:“小侄是三月十六亥时生的。”鲁编修点了一点头,记在心里。
3.陈和甫举眼四面一看,见院宇深沉,琴书潇洒,说道:“真是‘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4.到第三日,娄府办齐金银珠翠首饰,装蟒刻丝绸缎绫罗衣服,羊酒、果品,共是几十抬,行过礼去。
5.娄府一门官衔灯笼就有八十多对,添上蘧太守家灯笼,足摆了三四条街,还摆不了。
6.全副执事,又是一班细乐,八对纱灯——这时天气初晴,浮云尚不曾退尽,灯上都用绿绸雨帷罩着,引着四人大轿,蘧公孙端坐在内。
7.忽然乒乓一声响,屋梁上掉下一件东西来,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端端正正掉在燕窝碗里,将碗打翻。那热汤溅了副末一脸,碗里的菜泼了一桌子。定睛看时,原来是一个老鼠从梁上走滑了脚,掉将下来。那老鼠掉在滚热的汤里,吓了一惊,把碗跳翻,爬起就从新郎官身上跳了下去,把簇新的大红缎补服都弄油了。
8.他捧着看戏,看到戏场上小旦装出一个妓者,扭扭捏捏的唱,他就看昏了,忘其所以然,只道粉汤碗已是端完了,把盘子向地下一掀,要倒那盘子里的汤脚,却叮当一声响,把两个碗和粉汤都打碎在地下。
9.他怒从心上起,使尽平生气力,跷起一只脚来踢去。不想那狗倒不曾踢着,力太用猛了,把一只钉鞋踢脱了,踢起有丈把高。
10.正待举起箸来到嘴,忽然席口一个乌黑的东西的溜溜的滚了来,乒乓一声,把两盘点心打的稀烂。陈和甫吓了一惊,慌立起来,衣袖又把粉汤碗招翻,泼了一桌。
11.蘧公孙举眼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4
主要内容
能救老和尚的这个少年是萧昊轩之子萧云仙,他跟随老和尚返回庵里,用弹弓射伤了赵大,背着老和尚逃出来。途中遇到了郭孝子,郭孝子的父亲已经病逝,郭孝子要被父亲的骨骸回到湖广安葬。正直番兵夺了青枫城,京里派平少保剿灭番兵。萧昊轩叫儿子萧云仙去投军,以博取功名。投军的路上遇到了也要去投军的木耐,遂收了木耐同行。平少保命令萧云仙打头阵攻城,大军垫后,萧云仙用计潜进城去,配合大军里应外合,拿下了青枫城。
一、好词摘抄。
1.战战兢兢: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2.攀藤附葛:攀附着藤葛前进。极言道路艰难。
3.明晃晃:光亮闪烁的样子。
4.四海一家:指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5.封妻荫子:表示封建时代功臣的妻子得到封号,子孙世袭官职和特权。也指因一人的权势地位而使老婆孩子都得好处的现象。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
6.青史留名: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7.拨云见日:拨开乌云,看见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8.闭口无言:闭住嘴巴不言语。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
9.魂惊胆落:形容惊恐万分。
10.不战自乱:没有受到攻击,自己已经乱了。
二、好句摘抄及赏析。
1.手起弹子落,把麻雀打死了一个坠下去。
2.老和尚此时尚未等他劈下来,那魂灵已在顶门里冒去了。
3.恶和尚比定中心,知道是脑子的所在,一劈开了,恰好脑浆迸出,赶热好吃。
4.不想刀口未曾落老和尚头上,只听得门外飕的一声,一个弹子飞了进来,飞到恶和尚左眼上。
5.那少年道:“起来!我背着你走。”便把老和尚扯起来,驮在身上,急急出了庵门,一口气跑了四十里。
6.那少年看那人时,头戴孝巾,身穿白布衣服,脚下芒鞋,形容悲戚,眼下许多泪痕。
7.那番子性野,不知王法,就持了刀杖器械,大打一仗。弓兵前未护救,都被他杀伤了,又将青枫城一座强占了去。
8.听那一位都督道:“前日总镇马大老爷出兵,竟被青枫城的番子用计挖了陷坑,连人和马都跌在陷坑里。马大老爷受了重伤,过了两天,伤发身死。现今尸首并不曾找着。
9.那萧云仙腰插弹弓,手拿腰刀,奋勇争先,手起刀落,先杀了几个番子。
10.那番子见势头勇猛,正要逃走,二百人卷地齐来,犹如暴风疾雨。
11.番子正在魂惊胆落,又见山后那二百人摇旗呐喊飞杀上来,只道大军已经得了青枫城,乱纷纷各自逃命。
12.萧云仙将五百人合在一处,喊声大震,把那几百个番子,犹如砍瓜切菜,尽数都砍死了。
13.两位议道:“像这等险恶所在,他们必有埋伏,我们尽力放些大炮,放的他们不敢出来,也就可以报捷了。”
14.这城外中军已到,与前军先锋合为一处,将一座青枫城围的铁桶般相似。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5
《儒林外史》虽然是一部古代小说,但它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小说中对封建伦理和思想观念的批判,反映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文学技巧也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
今日,我看完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所表现的是吴敬梓亲身的所见所闻,也寄予了他看重文行来源、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小说中的贫家少年匡超人,原来还朴实勤劳,孝顺父母。之后,他考上了秀才,结识了很多招摇撞骗的假名士和豪吏潘三,受了他们的影响,就慢慢脱变,变成一个寡情薄义、贪欲虚伪的无耻之人。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珍宝。它以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讽刺艺术、意蕴深长的思想内涵,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信任会给大家带来难忘的阅读阅历。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7
儒林,指儒人、读书人。而“儒林外史”也就描写了清代读书人那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手中这一本厚厚的古言白话书——《儒林外史》。这本书讲解并描述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了当时因残酷的科举制度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习,在那个时代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读书能让自己的学问拓展、思想开阔,更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名言,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种极端的读书方式。为了财宝,金钱和权力,读书人可以废寝忘食的读书,也可以从少年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其中,范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是一个明朝的老童生,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中举以后竟然高兴的疯了。在那之后,范进的官途顺畅,家中金银珠宝样样不缺。他的老母亲见到范进的财产后,也高兴的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正如这本书开篇所说: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以后,味同嚼蜡。
即使知道结局是怎样,却还要一意孤行,享受功名带给他们的富贵。在残酷的封建统治下,书中的人们为追求功名富贵舍命读书、尽力读书,他们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事来追求虚无的利益。这种规则却很少有人打破。
当然,这个社会中也有坚守自己内心真正所想的人。王冕七岁丧父,在秦老家放牛为生。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王冕渐渐长大,练就了好画工。他厌恶官场之间的斗争和权势,最终选择退隐山林。我也从中感悟到生活的道理。要坚持自己所珍爱的,不为了利益而轻触底线,不为了权势而失去尊严。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王家三姑娘以身殉夫的故事。我惊异于王玉辉那三声“死得好”,可在看到之后的转折后也感叹世事难料。面对女儿和老友的离世,这位老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气打垮。有些人和事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都说读书可以明目,可书中的人物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肮脏的薄膜,只看得到眼前的功名富贵和脸面,根本看不到那些值得坚守的名节与操守,我感觉那个社会是悲伤的。
每读一遍《儒林外史》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要敢于打破普遍的规则,开创自己的路途;要坚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因外界干扰而放弃自己的内心;要珍惜当下、坚守当下,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8
吴敬梓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文学素质十分丰富。他学习认真、刻苦,头脑聪颖,不读死书,但却屡次科举不中。出身于清朝的他,潜移默化地对那个时代的亲身感悟,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被扣上“吝啬”这个别名的严监生。
两年前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手捧着课本,边来回踱步边瞄着课本,照着一行一行字念着。教室里,我们听着老师讲解的吴敬梓描写的严监生,时而交头接耳谈论,时而捧腹大笑。依稀记得老师在点评严监生的片段时提到过,本文字里行间,每句话,每个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都能体会出严监生吝啬的性格,但全文都没有出现过“吝啬”二字,这几天又去回味一遍《儒林外史》,我便对它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再去品味严监生的片段,也不难想象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番场景了,严监生在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不为钱,不为地,就只是为了那区区两茎灯草!恐浪费了油。直至赵氏挑掉了一根,他才肯放心,咽了气。这一个行为实在是让读者哭笑不得。文中交代,他家中的谷物多到吃不完,烂在仓库里了。这种行为往好的方面说可以是节约,但更好的表达方式应为“吝啬”,似乎更合理。吴敬梓靠一行行生动的`文字构造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画面,为了一盏灯茎,他居然始终不忍这么咽气,让读者瞪大了双眼。
中国的科举制发源于隋朝,流传了好些年。不知多少人,因为一次中榜,顿时将自己封闭了多年的如山般的压力一股脑全倾倒了出来,为了能选上官而盲目跟随大众的脚步必然是错的,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谁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欲呢?人人都在奔着名利而生活着。有时,我们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寻到严监生的影子。我一直朝着自己所渴望的目标奔跑,即使目标达成,会不会抱怨,会不会变得贪婪了呢?书中也有这样一位人物,开篇的王冕,他也天资聪颖,不愿交朋友,当然也反对世俗,最后逃往山中,隐姓埋名,认为那儿才是所属他的人生观点,与严监生大相径庭,自然也走了不同的道路。
看一本书,回想其细节,悟出些许道理,继续为人生的路添块小石子。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9
《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教育读物。小说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文人士子的思想观念,对读者进行了深刻的启示和教育。
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善良、朴实、乐观的人,他用自己的善良感化了周围的人,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好人。他的`形象激励了读者要坚持善良、乐观的人生态度,对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小说中的邢世珍则是一个虚伪、自私、贪婪的人,他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惜伤害他人,最终落得个恶果。他的形象警示了读者要珍惜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底线,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0
这学期,我读过很多书,但是在这么多的书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记忆犹新,书中的故事始终让我记忆犹新。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他描写了许很多多的人物,并通过用生动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会上的不好风气,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罪恶,还揭露了一些读书人的卑鄙手段和作为,可以说是可笑,可鄙,甚至于恶急的`地步。
虽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讲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讲了一些文静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萧云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为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母亲只得让他去给邻家放牛。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状况,便答应下来。他每天都去放牛,始终到长大之后,他学会了画荷花,才靠画画维持家庭生活,但他始终在为穷人作画。后来,有一位官府的人请他作画,他迟疑一再,才牵强答应。……就是他这种孝顺,懂事,明哲保身,不畏权贵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说:“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他这几种品德不正是我们给学习的吗?从小体谅母亲和家庭的难处和细想,遇到困难时,应当坚毅起来,不应当贪图富贵,对那些无耻的人,应当敢于去职责教育。面对有困难的人,应当去帮助他们赐予激励和爱心给他们。正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本书非常精彩,我把这本书举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也来读读这本书。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1
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儒林外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部小说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也是最有名的故事之一,《范进中举》其实就将这部小说的中心思想完美的表达了出来。清朝末年,知识分子都想通过科举制度来获取地位,从而读一辈子的死书。因为有了地位,就受人人尊敬,没有地位,就被人人践踏,《范进中举》中就将范进中举前后,各街坊邻居的'态度写了出来,讽刺了八股科举制。但是满分作文网这种扼杀人民聪明才智的八股取士,是社会根本不会进步,反而会倒退。
其实,现代社会这种“拜金拜权”的现象也很严重,尤其是在农村里,有些农村的爸爸妈妈为了改变命运,就算再累,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读出书来。在没考上好大学,没有地位之前,穷人家根本没人光顾,反而被人瞧不起。但只要家里有一个人有出息了,街坊邻居啊,亲戚啊,各种人,都会来登门拜访,加上好礼相送,这种虚伪的现象,无非是现在最严重的情况。
但,这也挺真实,没钱没权,谁理你呀?就是一个社会上的小白,一个无人知晓的蚂蚁罢了!所以呀,这就更加鞭策我们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让别人瞧得起,一定要在社会上有尊严地活着,长大后一定要有出息!
或许《儒林外史》,除了想痛恨地表达对清王朝腐败的八股科举制度的讽刺,也更想讽刺这种虚伪吧!
本书中更生动地批判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2
主要内容
王冕七岁丧父,十岁给人放牛,十七八岁靠画画挣钱,不满二十岁就把"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他不求官爵,不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十分仰慕屈原。
危素喜爱他的画,让时知县派人约他相会,他装病不见;时知县"屈尊"去访,他又外出不见。吴王朱元璋特来拜访,王冕认为此法一立,文人有厄,便隐居不出,后病逝会稽山中。
一、好词摘抄。
1、老生常谈:指老书生经常发表的平凡议论;多用于比喻毫无新意的理论或老话。
2、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烛一样。形容文章、语言等枯燥无味。
3、早出晚归:清早出门,很晚才回家。
4、三五成群:形容一伙一伙的人,几个人几个人聚在一起。
5、喜出望外:因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高兴。
6、一五一十: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一清二楚。
7、推三阻四:以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8、狐假虎威:原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后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9、横七竖八:形容杂乱无章的样子。
10、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多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11、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12、面黄肌瘦:形容人营养不良或不健康的样子。
13、衣衫褴褛:形容身上衣服破破烂烂。
14、安居乐业:形容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15、妄自尊大:狂妄地自高自大。
16、阒然无声:形容寂寞得一点声音也没有。
二、好句摘抄及赏析。
1、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2、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著,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
3、母亲替他理理衣服,口里说道:“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王冕应诺,母亲含着两眼眼泪去了。
4、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回家,递与母亲。
5、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栓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6、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7、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
8、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
9、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10、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只拿十二两银子送与王冕,将册页取去。
11、危素受了礼物,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
12、危素叹道:“我学生出门久了,故乡有如此贤士,竟然不知,可为惭愧!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
13、王冕道:“秦老爷,头翁不知,你是听见我说过的。不见那段干木、泄柳的故事么?我是不愿去的。”
14、又想到道:“堂堂一个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又想到:“老师前日口气,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
15、知县变着脸道:“既然如此,不必进公馆了!即回衙门去罢:”时知县此时心中十分恼怒,本要立即差人拿了王冕来责惩一番,又恐怕危老师说他暴躁,且忍口气回去,慢慢向老师说明此人不中抬举,再处治他也不迟。
16、王冕道:“老爹请坐,我告诉你。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甚么要结交他?但他这一番回去必定向危素说;危素老羞变怒,恐要和我计较起来。我如今辞别老爹,收拾行李,到别处去躲避几时。只是母亲在家,放心不下。”
17、秦老道:“这也说得有理。况你埋没在这乡村镇上,虽有才学,谁人是识得你的?此番到大邦去处,或者走出些机遇来也不可知,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部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
18、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直送出村口,洒泪而别。秦老手拿灯笼,站着看着他走,走得望不着了,方才回去。
19、每日问卜卖画,倒也挤个不开。
20、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战袍,白净面皮,三绺髭须,真有龙凤之表。
21、初时不在意里,后来渐渐说的多了,王冕并不通知秦老,私自收拾,连夜逃往会稽山中。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3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由吴敬梓所著,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清代文人的生活为背景,以幽默的笔调和丰富的人物塑造,揭示了当时文人士子的封建伦理、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虚伪。本文将以《儒林外史》为主题,探讨其对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影响。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4
主要内容
牛玉圃去万家时,道士向牛浦说了万雪斋的底细。万雪斋原是盐商程家的管家,后来自己做生意发的`家,因此最恨别人提起此事。牛浦向牛玉圃说如果在万雪斋面前提起程明卿,就会要挟住万雪斋而得到更大好处,不料引起万雪斋的愤怒,将牛玉圃赶了出来。
牛玉圃迁怒于牛浦,找到他暴打了一顿。牛浦恰好遇到黄姓船家 ,因为说与董知县相好,得到了黄的敬重,并把四女儿嫁与了他。董知县升任到京,他不知道牛布衣已死,更不知道牛浦是假冒的,他向冯琢庵说牛布衣在甘露庵,致使牛布衣的妻子找上门来。
一、好词摘抄。
1.阴私:暗中干的或隐秘不可告人的事。
2.吩咐:指口头指派或嘱咐。
3.口口声声:形容一次一次地说,或经常说。
4.不由分说:不容许分辩、解释。
5.七横八竖:形容纵横杂乱。
二、好句摘抄及赏析。
1.牛浦道:“我这东家万雪斋老爷,他是甚么前程?将来几时有官做?”
2.道士鼻子里笑了一声,道,“万家,只好你令叔祖敬重他罢了!若说做官,只怕纱帽满天飞,飞到他头上,还有人摭了他的去哩!”
3.牛浦道:“适才我站在门口,遇见敝县的二公在门口过,他见我就下了轿子,说道‘许久不见’,要拉到船上谈谈,故此去了一会。”
4.牛浦道:“是徽州程明卿先生。”
5.万雪斋听了,脸就徘红,一句也答不出来。
6.万雪斋气得两手冰冷,总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7.牛玉圃圆睁两眼,大怒道:“你可晓的我要打你哩?”
8.当下不由分说,叫两个夯汉把牛浦衣裳剥尽了,帽子鞋袜都不留,拿绳子捆起来,臭打了一顿,抬着往岸上一掼,他那一只船就扯起篷来去了。
9.黄客人替他买了一顶方巾,添了件把衣报,一双靴,穿着去拜董知县。
10.牛浦三日两日进衙门去走走,借着讲诗为名,顺便撞两处木钟,弄起几个钱来。
11.管家看见中间悬着一轴稀破的古画,两边贴了许多的斗方,六张破丢不落的竹椅,天井里一个土台子,台子上一架藤花,藤花旁边就是篱笆门。
12.牛奶奶走到这里,不觉心惊肉颤,那寒毛根根都竖起来。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
最近刚读完《儒林外史》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用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旧理学的憎恶而当时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本小说有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些联系,其中较有名的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打秋风》等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有些情节或事件有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如:在《范进中举》中周进有这样一句话:像你做童生的'人,本该用心研读八股文章,学那些杂学有何用处?这段话中说应研读八股文,而八股文起源于明朝是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而八股文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评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03-11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05-17
《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读书笔记05-09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02-15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08-25
读书笔记05-16
围城读书笔记高二-读书笔记07-10
《儒林外史》读后感05-26
儒林外史读后感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