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通用]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书笔记1
手里捧着温暖的茶杯,房间里热气袅袅,淡而朦胧的白雾弥漫在房间里,显得很是梦幻。修长的纤指翻开书页,我欣赏着《红楼梦》那字里行间隐隐散发出来的唯美与清新,静静地沉浸在红楼梦里。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给我们上演了一场由盛转衰的红楼梦……
林黛玉,真是一朵绛珠仙葩。她是独一无二的,是上天造出的仙女降临凡尘。黛玉葬花,让我体会到她的伤感悲怜,花无百日红,黛玉为此多愁善感;黛玉初来贾府的小心翼翼,让我体会到她的“寄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黛玉的才情,令我不得不佩服,她的诗句也很有李清照的风格,唯美飘逸还带着伤感;黛玉的容貌,自是没话说的,她与宝钗,并列第一,在一群莺莺燕燕中,她俩鹤立鸡群,各有千秋。黛玉是小家碧玉的清新脱俗,而宝钗是大家闺秀的雍容优雅;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孤芳自赏的,而宝钗的性格是豁达开朗、温柔敦厚的。黛玉是冷漠高贵者,而宝钗却是平易近人者。
薛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静,品格端立,对下人随和,深得人心。她生于大户人家,乃是千金闺秀,但并没有看轻黛玉,反而对她很好就像对自己的亲姐妹一样。怪不得丫鬟们私下里都说宝钗比黛玉好呢!但我看,宝钗未必有黛玉的才情与气质,只是她随和罢了,而黛玉对人不冷不淡,很是内敛。其实,宝钗也是有野心的,只不过她藏掖得好罢了。她若嫁给贾宝玉,两府结亲,薛府就会更强大。而且,她又喜欢贾宝玉,她也知书达理,原本能心想事成的,可偏偏在她之前就来了个黛玉,贾母跟黛玉情分儿也好,王夫人也怜惜黛玉,再加上黛玉容貌、才情都略压她一筹,这令宝钗愿望达成的成功率小了一大半,她只能按捺着自己的不忿,在下人前表现得随和,在王夫人、贾母前表现得优雅娴静。
宝玉长得俊美犹如女孩,他“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颈上的五彩丝绦上系着一块美玉”。宝玉虽不爱读书,但他聪明伶俐,从他送林黛玉的表字“颦颦”中就可以察觉,颦此字很美,取自“一颦一笑”,可见宝玉对黛玉是何等喜欢。形容宝玉性格的词,有一首是最适合的:“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事物,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宝玉虽愚顽,可他对黛玉是真心诚意的,后来,因为黛玉仙逝了还出家当了和尚。呵,好一个傻宝玉!你可能会这样说。可这却恰恰说明了他对林黛玉的真情,宁可去当和尚也不迎娶薛宝钗。好一个真情的宝玉哟!
不过再读《红楼梦》,最令我感叹的人还是黛玉。从大众的角度来说,黛玉是孤傲的,黛玉是不近人情的,黛玉是爱使小性子的,黛玉是心胸狭窄的。事实上这太肤浅了。我不这么看林黛玉,是的,她是心胸狭窄,容不下别的女人与宝玉好,所以爱使小性子,可是她并没错,这说明她对贾宝玉用情至深。她是孤傲,可谁知道,在她孤傲的外表下,伪装的铠甲下,藏着一颗多么脆弱的心?其实她并不孤傲,可是,她寄人篱下,这毕竟不是她的家,她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都有可能被责怪。黛玉的.心情我理解,她是那么一个心思玲珑的少女,就是太过忧愁了些。虽说黛玉最后是悲剧,可是,我反而为她高兴。她本就是天上圣洁的仙子,她在人间,总会堕落凡尘,上天将她召回,令她在天堂永生,她本就是不落凡尘的,现在她终于回到了属于她的归宿。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正是这样一个奇女子。毋庸置疑,她长得是最美也最有才情的,“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长得倾国倾城,美若天仙。可是,世人赞赏她的容貌与才情,可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林黛玉,即使他们平凡普通,也不要他们做林黛玉,是因为,林黛玉的婚烟是悲惨的,她的结局也是悲惨的,她也没什么朋友,还被凤姐算计一场,谁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呢?林黛玉啊林黛玉,我赞赏你,可我也并不希望做你。
在淡淡的白雾中,我看完了《红楼梦》。不由得起身吟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不正揭示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吗?但却千古传唱。
珠玉滚滚绕红楼,雕梁画栋绕清愁。曾经繁荣昌盛的贾府,现在也由盛转衰。只有那红楼绮梦,依旧令人沉醉……
《红楼梦》读书笔记2
金钏儿,可怜的人儿,就因为宝玉对你有好感,却成了你被王夫人赶出贾府的理由,竟是你一辈子不能挺直腰杆做人的把柄!
你,是贾府中伺候王夫人的丫环,也有七八分的容貌,宝玉喜欢你,照理应是你的福气,为什么会扣上“小娼妇”的'帽子,还“赏”了一个火辣辣的耳光?
金钏儿,我为你叫屈…
湘云啊,你一向不是挺喜欢黛玉的吗?你俩的感情不是挺深厚的吗?可是今天,你在雪地里吃烤肉,黛玉只想跟你开个玩笑,说了几句话,你却脸色骤变,冷笑着说黛玉不是正经人,这不是伤她的心吗?你也知道,她生性多疑,没几个知心人儿,你就更应该体谅她,这样,大家也会说你人缘好,越发喜欢你的。记住,帮助别人,待人宽容是最快乐的。
原先晴雯在我眼中,似乎缺乏一些教养,而且眼珠子常常跑到头顶上,可是她对宝玉却是尽心尽力。
宝玉的雀金呢被烧了个洞,偏偏只有她会用孔雀线补,如果换作别人,也许不想再操劳,因为有病在身,是很好的理由,可是这件事落在晴雯手上,就不一样了,她坚决地坐起来,一针一线地补着。这种劳神费力的工作对她来说真是种惩罚,好在宝玉平时对她千依百顺,如今晴雯知恩图报,看来,宝玉的一片苦心没有付诸东流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3
无论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候门公子,拥有着不可一世的荣华富贵和锦绣前程,但会以寂寞告终。
他就如雪花一样,人们还未曾来得及观赏它的美,就这样转瞬即逝了。留给了我们泪珠般的回忆和拉长的叹息。
上天给了贾宝玉一个美若天仙的表妹林黛玉。我说——林黛玉来人间是为了还债,用一生的眼泪还了前世的债,把所有的感情都交托了贾宝玉,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归去。
可能因为他们的爱情本身就带着一种凄美,花落冰韵,诉尽无数的冷音。多么淡薄的缘分,就像一段还未来得及旁白的故事,在心中留下了刻苦的.记忆。
正因为爱的太深,所以才会以悲凉散场。贾宝玉归依佛门,其实早已注定。从此,贾宝玉红尘不染,把痛苦放在心底。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翻开这本书,一个大观园就呈在了我面前。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探春,迎春、惜春……这些人在这本书中上演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故事。
红楼梦中有很多经典之处,如黛玉葬花、元春省亲、宝钗扑蝶等,充满了诗情画意。再说,此书中诗句数不胜数,如黛玉写的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成对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倦,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红楼梦结局令人不解,黛玉死了,宝玉出家,凤姐也病逝,惜春做了尼姑,贾府又被抄了,真是凄惨也!
纵观人类情恋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史前情感史,古代情感史和现代情感史三个阶段。如果文学史正是人类情感史的一种反映再现,那么《红楼梦》一书在时代中的位置就更加清晰了。宛若一座拱桥,她正好横跨在古代情感史的终结和现代情感史的开端之上。由此看来,《红楼梦》一书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距离也更加鲜明。
作品呈现的古典画卷如此全面逼真地保存着过去时代的影响,使我们得以从中品位出古代人和现代人在情感领域巨大而微妙的异同。我们悲喜交加地看到,人类情感史和理性史一样是在向前进化着,尽管进化的轨迹是如此沉重而迟缓,一步一个脚印,前仆后继,包括血和生命的代价,转眼间焦头烂额,各奔东西。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红楼梦》,我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高鹗写的。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尽管他们的生活境遇和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也呈现不同的情节,但他们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作者用炉火纯青的笔法,塑造出了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众多的艺术典型,他们已经家喻户晓。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是罕见的瑰宝,是我们小学生加强艺术修养的良好读物。
《红楼梦》读书笔记4
《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大的巨著,这本书它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我的脑子里也出现了一群婀娜的女人,但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凤辣子”王熙凤了。即使在整本书的构架上,王熙凤不是主人公,但是她却是一个最不容让人忽视的配角。曹雪芹先生下的王熙凤美丽,机灵,又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一副女强人的样子,而这样的她却是我最喜欢的模样。她华贵美丽,她泼辣有心计,她是贾府的大管家,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了这个家族的重担,她或许没有林黛玉那样柔弱,也没有贾宝玉那样叛逆,但是她有的却是贾府上下的'人都没有的张狂和泼辣,而机灵的她又总是可以讨到贾母的欢心。
王熙凤虽然很威风,但到最后还是落了个悲惨的结局,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这依旧阻挡不了我对王熙凤的喜欢哦!
这个大家族也因为有了王熙凤才有了秩序,但最后贾府还是衰败了,几乎人人都落得了一个悲惨的结局,这也变现出了以前人民的封建思想,以及他们的懦弱无能,害的自己的家族变得越来越堕落,指出了他们种种欺诈、虚伪、腐朽、冷漠和罪恶!
读了《红楼梦》这本书,我深感其受,既让我了解到了以前封建大家族的懦弱,又让我了解到了当时大家的无能,所以才会落得这么悲惨的结局,我们可一定不要像他们一样哦!
《红楼梦》读书笔记5
如果你问我,我最崇拜的文学家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曹雪芹。
曹雪芹少年时在江宁织造府经历了一段富贵风流的生活。后来,曹家被抄,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后来创作了《红楼梦》这部名著。我认识曹雪芹也就是从阅读《红楼梦》开始的。
刚开始读《红楼梦》,只是凑个热闹,大致浏览一遍,并没有体会到《红楼梦》的内在含义。渐渐地,听了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也开始阅读原著,才真正懂得了《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及“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状况,也体会到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从此之后,我便对《红楼梦》爱不释手,也十分崇拜曹雪芹。
崇拜一个人,总该有些理由。
首先,曹雪芹的文笔着实令我佩服。生动典雅的语言,传神入微的人物描写,伏笔的精细运用,诗句、词曲的点缀得当,都使《红楼梦》在文笔方面显得别出心裁,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还记得《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片段吗?“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生动形象的描写,入情入神之至,细微处见真功夫,清新工丽,一个美艳而又极具威严的贵族少妇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细细品味《红楼梦》,便会发现字里行间还有更多绝妙的文笔,比如黛玉葬花那一段,“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写得缤纷多彩,凄婉动人,正应了那句“字字看来皆是血”。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极其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家都佩服曹雪芹的文笔,殊不知这些“传神之笔”得益于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大约在乾隆十年,曹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而此时他移居北京西郊,只能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等亲友的救济为生。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于是他发愤图强,立志有所成就。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曹雪芹的个人奋斗依旧遭遇艰难险阻,他的朋友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而曹雪芹亦不负所望,隐居西山的十多年,多次批阅增删文稿《风月宝鉴》。但不幸又一次降临在曹雪芹身上。在曹雪芹四十八岁那年,其幼子夭亡,因此曹雪芹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从此卧床不起。就是这样贫病交加,曹雪芹依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另外,曹雪芹的反抗与挑战精神也同样令我敬佩。这一点,在《红楼梦》一书中充分体现。《红楼梦》以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的鞭挞了封建礼教的罪恶。这种打击批判封建社会的书籍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绝不允许流传、抄写的。一经发现,不但会给曹雪芹本人引来杀身之祸,还会使整个家族受到牵连,而曹雪芹却并不为此而畏惧,明写、暗写以及伏笔相结合,可谓“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巧妙地交代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向后人们展现出“康雍乾”三朝的社会背景与生活。这就是曹雪芹。
探寻“红楼”,寻根溯源:才知雪芹,别样非凡!
《红楼梦》读书笔记6
寒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中,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在这两本书里让我感触最多的是《红楼梦》。《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里面描写的是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爱情故事。宝玉和黛玉本来是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人。但在那个封建制度下,不得不分开。宝玉屈服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薛宝钗。结果却以林黛玉病死,贾宝玉出家,薛宝钗孤独终身而完毕了这个爱情悲剧。
其实《红楼梦》并不只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就如曹雪芹在书的卷首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它里面还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值得我们去探究。例如书的开场有一个叫“甄士隐”的人,他的真实含意就是:将真事隐瞒的意思。还有一个叫“贾雨村”含意是:假语村言,是借着老百姓的嘴去说,去流传……
《红楼梦》里隐藏的机密,读一次是看不出什么的。它需要你去反复的去研读、去探究。假设一下能看懂,那还要“红学家”干嘛呢!曹雪芹真是厉害,我一定要把《红楼梦》研读下去,把里面的机密挖掘出来!
《红楼梦》应该是读的第二遍了,很多字任然不认识,很多情节照旧领会不了,仅仅对其中的人情世故感知了一点点。可以读完第二遍,自己半途而废的事情又少了一件,心里很轻松、开心。 这次是朗读完《红楼梦》的`,很大声地朗读。原来是利用上班前的二非常钟朗读前九十回回,后三十回是挤时间朗读的。后来朗读的时候,隔壁有同事,老是怕打搅他们,如今终于不用担忧了。以后想继续提早非常钟来办公室,最好八点钟吃完饭就开场朗读自己想朗读的东西。
贾宝玉是有福的人么?我觉得他是有福的人。万千宠爱于一身,锦衣玉食大楼阁,眉清目秀,开窍较早,又有自己喜欢的人。虽然后来家道中落,可是皇恩浩荡可以官复原职。虽然受了一段时间的苦,可是压力并没有压在贾宝玉身上。最后,贾宝玉可以科举如意、知天命,也是他的造化。
人生本来就没有以后,可是我们照旧要好好活在当下。我们期待美妙将来,是因为这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可是却不应该成为我们前行的忧虑。
一个同事原来还经常来办公室蹭吃蹭喝蹭网,前天突发心肌堵塞,昨天就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心情不是很坏,甚至有一样点释然。他生前吃喝玩乐已经很多了,他应该没有什么遗憾。假设心肌堵塞的是我,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把我自己的时间都过好了,母亲和女朋友各人有各人的福分。
《红楼梦》读书笔记7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而其中的人物塑造更是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领略了封建社会的风土人情,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红楼梦》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丰满,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比如,林黛玉的柔弱、敏感、多疑,以及她的才华横溢;而贾宝玉的放荡不羁、率真、重情重义,以及他的天赋异禀。这些人物的性格冲突和命运纠葛,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矛盾。
此外,书中的诗词也十分优美,充满了艺术魅力。比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就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艰辛和孤独,同时也揭示了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就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个性的.摧残和对爱情的束缚。同时,书中的许多情节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如官场的腐败、人性的冷漠和世态炎凉。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不仅了解了封建社会的风土人情,更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这部作品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加珍视家庭、友情和爱情等美好事物,同时反对封建社会的腐朽观念和不良风气。
《红楼梦》读书笔记8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特别爱读书,特别是名著,读《三国演义》,我领略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读《西游记》,我感受到了孙悟空的桀骜不驯;读《红楼梦》,我则体会到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我觉得《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初读《红楼梦》,觉得人物繁多,情节复杂,语言生涩难懂,合上书本,静心梳理情节,也能理出个大概来。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金玉缘》这个书名,因为《红楼梦》主要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宝玉和宝钗被人称为“金玉良缘”,但宝玉却称自己与林黛玉为“木石姻缘”,最后黛玉含恨离世,宝玉削发为僧,宝钗孑然一身。所谓“金玉良缘”也不过如此。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为暗线。其中,贾府最为兴盛,却又衰落得最快。虽然贾府上有贾元春在宫为妃,她为贾府换来了繁荣,使得贾府后台强硬;下有无数家业,家底雄厚,但是贾府上下挥霍无度,贾府后辈个个纨绔子弟,好吃懒做,软弱无能,家产被一点点腐蚀。再加上后来顶梁柱元春的病逝,贾府大厦轰然倒塌。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衰落不可避免,但若是府中发奋图强,人才辈出,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
再读《红楼梦》,林黛玉离家入荣国府,黛玉葬花,宝玉成亲,黛玉离世......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也鲜活起来,哭哭啼啼的林黛玉,见风使舵的王熙凤,审时度势的薛宝钗......从中领略到林黛玉的才华,感受到薛宝钗的大气,体会到王熙凤的泼辣......
贾宝玉娇声娇气,更似个女子。这样的性情,也是因为成长环境所导致的,荣国府里到处是女子,男子屈指可数。不过,我觉得宝玉也是个君子,在身不由己的封建社会里,他有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封建束缚的`追求。最终却因为黛玉之死放下一切,削发为僧,可悲可叹。
林黛玉才华出众,夺菊花诗,庐雪争联,即景赋诗,与湘云月下吟诗......
可她又是一个一手拿药罐子,一手捧醋坛子的弱女子,不如宝钗的行事大方,不如熙凤的精明能干,更是因为她性格孤僻,人缘不好所导致原本疼爱她的贾母渐渐疏远她,最终因为王熙凤的一出"偷梁换柱"痛失所爱。但是,她又是个可怜人,从小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寄人篱下,爱而不得,最后喊着宝玉的名字香消玉殒。
我曾为这书中悲惨的爱情故事唏嘘,也曾怨作者为何不给这故事安排一个好的结局,让人猜摸不透。不过在这封建社会末期,注定不会有皆大欢喜的结局吧。
读完《红楼梦》,我了解到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感悟到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感受到宝黛爱情的忠贞与无奈。《红楼梦》不愧是反映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红楼梦》读书笔记9
读到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有疑问。照理说,香菱是薛家的丫鬟,近水楼台,香菱找宝钗教她写诗会更方便,怎么倒是找离得远的黛玉呢?舍近求远,所为何来?让我们一起来找答案吧。
1、事实上,香菱是求过宝钗学诗的。
话说薛蟠随张德辉出了门,宝钗便提出“叫菱姐姐和我作伴去”,香菱自是满心欢喜,并趁机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功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听这话,宝钗是委婉拒绝了香菱学诗的请求。在宝钗看来,香菱学诗是“得陇望蜀”,把一众人等关系协调好才是正事。正合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典型儒家价值观。这种观念,在宝钗是偶然还是常态?这就要看宝钗的成长历程。
薛宝钗父亲在的时候,极爱此女,让她读书识字。自父亲死后,哥哥薛蟠弄性尚气、淫佚无度,不能安慰母亲,她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凿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可见宝钗是个明理懂事的女子,很能看清现实,选择对家庭对生存而言更重要的事,而不是耽于读书、耽于幻想。
再看《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史湘云来怡红院看宝玉,又遇上贾雨村来访,要会宝玉,宝玉不愿去见,湘云便劝了些“该常常地会会这些为官为宰的人们,谈谈讲讲学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之类的话,宝玉即刻翻脸。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由此可见,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入宝钗之心,宝钗虽然读过书,主张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但并不推崇女孩子读书,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封建社会儒家价值观的铁杆粉丝、有力拥蹵,所以香菱学诗的请求被她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驳回,而建议她去做好人情世故这篇现实文章。
2、再看黛玉这边,黛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行走的诗篇。
不管是神话中身为绛珠仙草,承天地之灵气,甘露之灌溉,还是现实中如娇花照水如弱柳扶风,敏感细腻,纤弱多情,都是一种诗意的存在!且看她的菊花诗、葬花吟,都达到了人诗合一的化境!再看黛玉香菱同为孤女,命运多舛,自然同病相怜。故香菱跟黛玉提起学诗的事,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其实是毫不犹豫地满口应承了!
虽然黛玉知识没有宝钗多,但黛玉在做诗方面比宝钗更有才气。
黛玉有诗才,在教香菱学诗时也体现了出来。“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黛玉道:‘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些言语体现出黛玉读过很多书,而且有了自己的作诗的经验和体会。
而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黛玉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再三鼓励香菱去思考去琢磨,自己体悟写诗的方法。在黛玉的提点引领之下,香菱作诗的水平迅速提高。这固然跟香菱本人的'悟性和对诗的痴迷脱不了关系,跟黛玉这个好老师的引导自然也关系重大。在这里,林黛玉不再是那个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说话尖酸刻薄的林黛玉,而是一个有学问、有才气、平易近人、耐心称职、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而当香菱学诗学到痴痴的、做梦都在作诗的状态的时候,“宝钗因笑道:‘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儿家,只管拿着诗做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这再一次明显体现了宝钗对香菱学诗的态度。跟林黛玉的再三鼓励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许可以说,宝钗活在现实中,接地气;黛玉活在理想里,有诗意。不过诗歌之于黛玉香菱而言,也许正是她们短暂逃避苦难现实获得心理安慰的精神港湾吧。
《红楼梦》之精微细腻,实在值得一品再品。记得平日里语文老师再三跟我们说,好的作者不会自己站出来评价书中的人物、表达观点,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他们自己,让读者去理解体会,形成自己的认识。我想,曹雪芹一定就是这样高明的作者了。而我的理解高不高明,我就不清楚了。我只觉得,如果我是香菱,我也肯定会找黛玉学诗而不是宝钗,你呢?
《红楼梦》读书笔记10
《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上个星期,回头望了望图书角,又发觉了《红楼梦》这本书,一时心血来潮,借接回家看看,回忆回忆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重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美丽,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不过,林黛玉不是很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爱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最后,还是以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想想红楼梦,真的想别人说的那样“红楼梦中梦难醒”,但林黛玉的知书达理还是我们女孩子要学习的哟。
《红楼梦》读书笔记11
曹雪芹的身上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色,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唯有情字可以让他百死不悔。经历了家道的兴衰,看到一个个玉洁冰清的女儿的悲剧。他经常想把曹李两家的事写成野史小说,一个鼎食钟鸣之家,过着骄奢淫逸的日子,终于一败涂地,抄家问罪,供世人淫卧醉饱之后一读,岂不发人深省?
曹雪芹最初的想把书的名字叫《风月宝鉴》。他说:我要在书里安排一面镜子,正照是红粉,反照是骷髅,唤醒世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此上补青天,下警世俗。玉莹临终绝笔“绝命人声声吐肺腑,盼君为千古红妆同一哭。”让雪芹明白《风月宝鉴》主旨欠妥,从此改弦更张,再谱新篇,为受苦最深,受压最重的世间女子吐哀怨,鸣不平,抒愤慨,重写真书,取名《金陵十二钗》。当看清是世事后,他自言自语说:“仅为女子昭传,显然软弱无力,要刺豪族、反权贵、争公允、鸣不平。”曾想写成戏文,取名《红楼梦》。
当妻子在贫困中死去,曹雪芹烧了半部书稿,半生心血,他明白了,不公不允,以强迫弱,污泥浊水,残暴酷虐等等等等,都是因为气数将尽,末世降临。他要写书,不止是宣色空,斥淫妄,为闺阁昭传,“我还要拆天、拆了这个欺人的天!害人的天!元凶巨恶的天!”
写书并不顺利,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大骂:两试不第,习武又无端终止,真是文不成,武不就。我曹门仕宦之家,相传数代,怎么可以出个写野史小说的呢?简直是浑账。后一把大锁将其禁锢在悬香阁。然而曹雪芹仍伏案疾书。书稿曾被撕、被烧、遗失,然而曹雪芹不改著书痴心。
为了生计,雪芹进宗学当杂役,创作《石头记》。此书引起学子敦诚敦敏的极大兴趣,《石头记》在宗学里传开,惹起风波,雪芹被赶出宗学。当过更夫,甚至打过“执事”就是扮孝子贤孙替人送殡。最后穷困潦倒中在黄叶村夜以继日写《石头记》。最后,儿子的夭折彻底击垮了他。除夕之夜,冰天雪地里,在儿子松儿的`坟上,吟罢”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仰面跌倒,阖然长逝。留下未完书稿,成为传世《红楼梦》。
在《梦断红楼月半残——曹雪芹的一生》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感性地看到了曹雪芹坎坷艰辛的一生。他才华横溢,文彩飞扬,然而他不事权贵,不受封建教化束缚,处处充满了反叛性格。他正直善良,对人真诚,追求平等,对自由爱情有着极度的渴望。他身上闪现着最真最善最美的人性光辉。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曹雪芹在生活中历经种种痛苦磨难,最终在一场痘疹流行中失去了妻儿,除夕雪夜,冻饿而亡。
历史,其实就是人类的活动史。历史文学是昔日的人艺术化的再现。将历史以文学形式呈现,让历史人物带着深刻的历史烙印走来,带着鲜明的禀赋与个性走来,展示了丰满的血肉和独特的灵魂。让读者把自己深深沉浸在描写对象的情感世界中,心与心相碰,情感与情感交融。让世人透过个体看到了那段凝重苍凉的历史。曹雪芹的一生是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一生,但这个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读书笔记12
李纨这个人物,作者把她设计为"单亲育子,善良母性"的典型。高鹗依据判词和曲子,在续书里完成了这个人物完美形象的塑造。假如在明朝,这样的节妇是要授奖立贞节牌坊的。作者没有朝这方面写。虽然没有把她写成欢乐的寡妇,但是她兼职于诗社掌坛,领导姐妹们读书练字,进行聚会,倒也悠然自得。
贾代儒的教育形式已经落后,他的私塾受社会污染太严峻。学生们不好好读书,谈起"性"来,争得大打出手。李纨能在如此重污染的气氛里,把儿子贾兰培养成才,没使他落入污泥浊水中,功不可没。从这一点讲,她还不是一个完全悲剧性的人物。对于当今社会离婚的'男女很有教育意义。
《红楼梦》,不仅写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册"里,十五位女性的悲剧人生,还写了尤二姐吞金,尤三姐拒辱自刎,鸳鸯拒嫁殉主。这十八位女性,除了凤姐、尤二姐,她们的悲剧命运都由于男人。"家事消亡首罪宁",男人是败家子。
香菱比别的女人又苦一层,不仅有一个犯了杀人罪要处斩的丈夫,还遇到一个泼赖十足的,霸占正房位置的女人夏金桂。"自从两地生孤木(孤木一是牢狱里的杀字,孤木二是家里的桂字),致使香魂返家乡。"
《红楼梦》不是写一个家族的兴亡,是隐喻一个国家应当怎样对待女性,怎样调整穷人和富人的关系。
高鹗续的《红楼梦》根本上是连贯的,也符合总体设计。假如是"白茫茫大地好洁净",那就没有李纨与巧姐的戏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13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缈,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最复杂的作家,他的作品《红楼梦》也是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复杂的作品,《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是古典小说的高峰,作者只需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而作者笔下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小说中出现的诗词曲赋都完美的和人物融为一体,当真是做到了“诗如其人”,而这些诗词也能为塑造典型的性格服务。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也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他改变了如《水浒》《西游》的人物剧情单线发展,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宏大的'艺术世界,是众多人物角色活动在同一时间与空间,而且剧情的推移也有整体性,表现出了作者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思想。
《红楼梦》当时的社会思想非常腐败,作者对其中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都进行了批判,作者自己应是提倡民主主义思想,这些在当时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中曲折反应。
不过《红楼梦》虽是四大名著之首,但其出世经历种种苦难,作者根据自己的身世,和自己经历的苦难写下这本大名鼎鼎的《石头记》,但在作者完成这本书之前就离世而去,只写下了前八十回。此书共一百二十回,有一百二十回程本,八十回脂本。后四十回署名了“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虽不知为何,但却只听闻老师提起过高鹗。
在此书中看到的看到的并不只是故事,还有人性、心理、成功、医学、政治、服装、文艺,学到的不只是爱恨,还有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物解读能力的提高、对是非善恶的辩证评价、以及自身洞察力的培养。必定,这是一个文学巨匠千古奇才用一生的血泪和才智写出的泣血之作,包含着他的见地和灵魂。
也许一个人一生要读很多书,可未必会受多大的影响和震撼。我很希望接触到红楼梦的人可以顺着机缘去感受它带来的另一个世界和另一种思考,细细的品味此书,可能会结下你与此书的情缘。
而《红楼梦》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会成为不朽的经典,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读书笔记14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日正是端午节,蒲艾暨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自知是昨儿的原故。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金钏儿昨日之事,他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他。林黛玉见宝玉懒懒的,也只当他是因为得罪了宝钗的原故,心中不自在,形容也就懒懒的。凤姐儿昨日晚间王夫人就告诉了他宝玉金钏之事,知道王夫人不自在,自己如何敢说笑,也就随了王夫人的气色行事,更觉淡淡的。贾迎春姊妹见众人无意思,也都无意思了。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
以前看到这段文字,很是觉得奇怪,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在想贾府的端午节不该过得这样冷淡。你想民间的节气除了春节以外,端午、中秋就是最重要的节气了。要说贾府不重视端午节吧,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你看,二十四回,也就是饯花节前的四月间吧,王熙凤就开始收集贾芸的麝香、冰片。二十八回元春又恩赐贾府大小老少一干端午节的礼品。为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还特地安排从五月初一开始接连三天在清虚观打醮,实际就是热闹热闹。想来到了端午节这天,不知贾府要热闹到什么程度啊!你看贾府的春节就不用说了,什么除夕夜、元宵节、中秋节哪一次不是热闹非凡,又是唱戏,又是喝酒说笑听书的。就是宝玉、凤姐、宝钗的生日,大家也都是喜气洋洋激情万丈的,更不用说贾母生日的排场和气势了。然而为何独独这个端午节,前期都搞得那样热闹,反而到了正期却如此的冷淡?太奇怪了,太不可思议了!
后来通过认真的看书、思索和分析,终于感觉到了这冷淡的玄机与奥秘之所在。原来,在端午节前,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最关键的一事,就是元春赐端午节礼物时,单独把宝玉和宝钗的礼物赐成一样,而黛玉的礼物却和三春的一样,降低了一个层次,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为宝玉宝钗赐婚。这就引起了贾府内的当事人和相关人的极大震动。当然王夫人和薛姨妈两姊妹肯定是欣喜若狂的就不用说了,宝钗虽然“羞笼”着红麝串四处招摇显摆也不忙去说她,黛玉、凤姐的酸苦麻辣我们也暂且不表,只说这当中就惹恼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人是谁?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为什么贾母要恼?贾母对宝玉的婚姻人选一直是看中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的,而且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这大孙女皇帝娘娘的意向赐婚一出现,这不就没林黛玉什么事了?贾母的前期努力不也就付之东流了?贾母如何不恼?如何咽得下这口气?贾母虽然恼,虽然不赞成、不认同对宝玉宝钗的意向赐婚,但她不会象一般人那样去吵去闹来表示反对和发泄自己的不满,那也太丢自己的身份了。她凭在贾府中的威望地位和自己的智慧,很艺术的来消除化解意向赐婚的影响。怎样化解呢?她采取了三大措施,艺术化地知会了三方面的相关人:一是知会元春,二是知会薛家母女,三是知会王夫人。我们来看贾母是用什么办法来知会这些人的。
知会元春:贾母得知元春赐了宝玉宝钗一样的东西以后,叫宝玉“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她要让元春知道,“一个”的意思,就是不能成双,让元春知趣。知会薛家母女,这是重点:贾母利用清虚观打醮这个项目,号召全家人都到清虚观去看戏。王夫人拒绝了,理由是“元春有人要来”。贾母没管她,但专门邀请了薛家母女俩。你家打醮做法事关人家薛家有何相干?照理也可不去,宝钗最初也说不去的,但是贾母邀请,不去也不好处。况且按贾母的说法是去乐,当然就是看戏了。看的什么戏?薛家母女做梦也没想到,看的是戏中戏――贾母演的戏!贾母在清虚观导演了两出戏,第一出叫《张道士提亲记》,第二出叫《通灵引来金麒麟》。
第一出戏很有趣:男角主人翁张道士在大庭广众下对女角主人翁贾母说:“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个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的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说去。”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我认为,这段提亲之说就是贾母与张道士事前商量好了而在薛家母女面前演的双簧。第一,提亲的场合首先不对劲,提亲一般都是先私下窃语,哪有在大庭广众下提亲的?而且还当着当事人贾宝玉的面,在那的时代,真是不可思议;第二,张道士说的那位小姐实际上就是影射的薛宝钗,你看宝钗也刚好十五岁,也是聪明智慧,模样也好,根基家当也配得过宝玉;第三,贾母听张道士一说完,马上一口回绝了,再没问问那家小姐的具体情况。为了掩饰回绝的唐突,才说了后面的那些话。第四,通过这样的.提亲对话,意在让薛家母女明白,宝玉的婚姻是我贾母说了才能算数的,我不同意你家宝钗和宝玉成婚,从而间接否定了元春的赐婚意向。宝钗是冰雪聪明,一踩十二头翘的人,肯定懂得贾母的用意。我想此刻的薛家母女,心中一定是五味坛子都打倒了。
第二出戏更精彩:张道士用了一个盘子作道具,把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盘子端出去让人观赏,又用盘子端回来一堆珍宝玩意儿。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外面人多手杂,如没有预先安排好,贾母能让他端出去冒风险吗?在那堆东西里,贾母看到其他东西都没说什么,唯独一看见金麒麟,就说:“这东西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特有意思的是,这时众多的观众演员纷纷抢了上来表演(不过,他们也是有感而发的)。宝钗首先抢答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刚说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马上紧跟道:“他这么往我们家里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一针见血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刻薄的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过头装作没听见。细细看看这段,再品品这味儿,你说精彩不精彩?
在这出戏里,宝钗是被装进去了的演员。贾母怎么可能不知道湘云有个金麒麟嘛?只是那么故意一问,宝钗就上当了。我估计这时贾母正在心里说:我家早就有个带金麒麟的女孩,都还没说配不配的话,你个带锁的就配?就是金玉良缘?宝玉的话也打击人:湘云在我家住那么久,我也没看见他的金麒麟,言下之意,对你的金锁,我也视而不见;探春口直,“宝姐姐有心”,一下就点到了宝钗的五寸子,这已经很让宝钗不堪了,再加上林黛玉的话更刻薄,我想宝钗此刻已是坐如针锥,无地自容了。但又不敢走,只好头车一边装聋作哑了。宝钗是这样,薛姨妈在一傍难道又好受吗?在这两出贾母导演的戏中,没见到老薛婆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估计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今天真不该来,遭贾母带到深沟里去了。我也相信她很快就会把这种感受传递给王夫人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15
再次翻开红楼梦,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这沁芳犹存,留下最深印象的,竟又是晴雯!这朵芙蓉花神在正副共九册一百零八个女子中脱颖而出,我似乎仍能见她爽朗地笑着,不知疲绝地笑着……我想,晴雯那样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芳心傲骨、敢做勇为的人在如今也不多见了。
贾宝玉是这么评价晴雯的':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晴雯也算是“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吧,可难逃脱噩运,终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在红尘的一角,销声匿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书中的精华集结了曹先生的心血,而这沁芳永存。之所以写晴雯,可能我觉得她像是一个古代的现代人,亦真亦幻,令人欷歔。红楼梦,层层寻梦,那些姽婳伊人,娉婷少女,皆已随风消散为沙粒埋藏在书中。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红楼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1-14
《红楼梦》读书笔记01-17
《红楼梦》读书笔记11-03
红楼梦读书笔记11-18
《红楼梦》读书笔记12-21
红楼梦读书笔记11-02
(合集)《红楼梦》读书笔记06-09
【热门】红楼梦读书笔记01-30
【优选】《红楼梦》读书笔记07-09
【推荐】红楼梦读书笔记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