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老师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镇西老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李镇西老师读后感1
李镇西老师的书,可以说百读不厌。《做最好的老师》更使我受益匪浅。虽然它不能真的像一盏明灯,总在迷茫的时候点亮希望,但细细读来,它却出事我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再认识,解答了我困惑很久的问题——怎样做才算是好老师。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这也身份中做到最好。作为一名教师,努力帮助那些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精心备课,希望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细致地批改、辅导,希望每个孩子的数学成绩能不断提高;我严格要求学生,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我想法设法养学生的'创造力……总是我进自己最大努力做一名称职、合格、负责的老师,希望做一名好老师,让学生喜欢自己。的确,我的付出受到很多学生的尊敬,但是总有些学生不买账,常常有学生因“太严”而对老师心存敌意。我一直在想:是自己做的还不够?读了李老师《做最好的老师》,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不是不够,而是对于有些孩子,可能我努力的方向不对。
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作为教师,我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是啊,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我们追求的不是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让这群长相各异性格万千的活生生的孩子个个都能健康地成长。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做学生的老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这这样才能赢得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不断品读《做最好的老师》,我一再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李镇西老师读后感2
我利用空隙时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心血之作《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收获颇丰。
有对懒的惭愧,有对勤的反思,有对恒的理解,更有对真的领悟。
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就“智慧教师养成”、“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的技巧”、“对待特殊学生”、“保障教师尊严”等中小学教师关心的常见问题都给出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建议。
李老师从自身的教育成长实际出发,辅以大量具体教育案例,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各类教育教学问题的关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值得一读。
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李老师指导教师“快乐小荷”(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语文教师侯长缨老师)成长的故事。
侯老师虚心接受李老师的建议,第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第二,坚持写教育随笔,第三,研究课堂教学。
一方面开辟名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教育专栏,几乎每天都写上成百上千字的教育随笔,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教育故事、教育感悟。
不停地记录,不停地反思,不停地实践,不停地进步。
另一方面,大量阅读有关课堂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研究名家的课堂实录,把平日的每堂课都当作演练场,用心备课,用心反思,用心成长。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又一年,侯老师不仅收获了流畅自然的课堂教学,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更是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优秀起来!
突然发现,名师的成功总是惊人的相似。
心态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看别人的优点,多想自己的不足,时刻抱着空杯心态,积极向他人学习。
方法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写作,输入与输出,实践中反思,反思中总结,总结中提炼,提炼中升华,深度结合广度,如此甚好。
关键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朝一夕。”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坚持走下去!
我们可以普通,也可以不成功,但不能平庸。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一定会成为像李镇西一样的名师,但前行也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诗和远方。
前行的脚步虽慢,但只要不停留,我相信一定会收获更多!
李镇西老师读后感3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多数是以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以及教学反思编辑而成的。读了该本书,我很赞成序一中钱梦龙老师所说的:“李镇西老师的课上的太随意,有太多的不期而遇和无法预约的精彩。他们完全不像通常看到的好课那样,显示着设计的匠心,看得出刻意的雕琢。”李镇西老师的`教学中所谓的“随意”,不是那种随心所欲的放任,是没有技巧,没有模式的“朴素”与“简单”,是一个人文学素养的积淀以及课堂上临场应变的自如。虽然这种不加雕琢的“朴素”很难模仿,但仍然让我深受启发。
一、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李镇西老师的课,是不局定格,挥洒自如的,整个课堂都充满着轻松、活泼的气氛,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像《孔乙己》的课堂实录中,李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告诉同学:“你们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讲课,而应该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李老师的课堂遵循“简单、朴素”的流程,同学们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首先由学生自己读课文,交流读后感受,发现文中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主线,质疑,讨论,然后对“大约”“的确”两个词进行挖掘与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从而理解复杂的社会环境。
二、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
李老师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宽容的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他的点评,总是那么的幽默,真诚,自然。例如,李老师《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李老师毫不干涉,不管学生的创造思维多么细小,都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像这样的课堂上的赞美、鼓励的话比比皆是。比如“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你很会动脑筋”,“你能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等。这无不体现出李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睿智的思想,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鼓励,实则是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
我们平时上课总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在自己设置的情境中学习,害怕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带偏了整个课堂,实际上我们最该反思的是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我们应该学习李镇西老师的课堂上应变能力,这需要我们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不断提高自己。
李镇西老师读后感4
读书是我的一大爱好,也是一种休闲。在闲暇之余,总喜欢挑几本书来慢慢品味,用课余之时,我认真拜了《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从中让我感触颇深。读完《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才深知,原来我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是多么的浮浅,对"教育"一词只是表面的感知。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原来教育中需要"爱",而且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爱。
在这本书中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令人激动的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平凡事例,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每一位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感受到了教育。通过读这本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思:"教书育人"的本质为何意?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针对这两个问题,从这本书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1、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重在"育"而不是"教",允许学生说"不"。
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以严为主,学生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年龄虽小,有时也有他们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不好的做法,完全可以说"不",不赞成,不去做,而做为教师的我们,往往一权专政。
2、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
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不单单是对学生表面的了解,而最为重要的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你不只是他的老师,更是朋友和亲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你分享,这才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才能让他们快乐、茁壮成长!
3、在教育中体现"爱"、奉献"爱"
爱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动,只有你付出了、奉献了,学生会真实的感受到,哪怕一句温暖的话语,简单的问候,或一次心灵的交流,学生都会铭记在心,倍受感动"爱"需要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需要你的付出、你的奉献!
教育需要爱,爱要体现在教育中,有爱的教育,才能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李镇西老师读后感5
在读过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后,受益匪浅,摘抄一部分,自己享受也和朋友有共同语言的朋友享受。
“喜欢孩子”和“爱学生”当然有联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前者更多的是一种天然的感情倾向,和品德没有多大关系;而后者虽然也属于一种感情,但更蕴含着一种教育者的责任,他与师德有直接关系。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推敲这二者的区别:“喜欢孩子”可能是凭个人的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爱学生”则意味着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善待这类学生的缺点,包括宽容他对教师的“大不敬”!——摘自《愧在初为人师》
有些老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的“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老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情感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她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立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摘自《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基础教育界近来流行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对于过去教师伟岸的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我理解这句话中“ 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即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蹲下去和孩子说话”,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师德”——如果“蹲下去”纯粹成为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去”,所谓肢体的“蹲下去”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已,骨子里还是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摘自《在平等中培养平等》
教育,不能以任何神圣的理由剥夺孩子的童年;这话反过来就是说,教育,应该把童年还给童年。……
【李镇西老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11-26
《我的老师》读后感10-03
《感恩老师》读后感11-25
我的老师读后感11-28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11-18
我的老师读后感01-18
《感恩老师》读后感05-23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05-25
《我的老师》读后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