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1
乘着穿越几千年历史的小船,探索着山复,莽莽苍苍的大地。我的心再一次跟随著作家余秋雨回到那美丽古朴的苏州园林,雄伟壮观的都江堰,和具有民族屈辱历史的道士塔和莫高窟。
都江堰,这个雄伟壮观,被别人踏遍千山万水,历经几千年历史沧桑的水利工程,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都江堰就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因为有了它,“四川”——这个旱涝无常的地区成为了人们口中赞叹的之国。每当我们有了重大灾难,它总是提供着。
道士塔,这个承载着中国屈辱历史的塔竟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无知的王圆道士将藏经洞中的唐宋之杰作大片刷白,外国人疯狂抢劫藏经洞,蒋孝琬骗取王道士的信任并反用三十,把这些“凝中华之聪慧与物力”的经书全部出卖。在这篇文章中只能说王道士是无知的,他不知道他竟打开了中华民族几千多年的瑰宝。而蒋孝琬必定是无耻的,他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国家来说是有多么重要,但他却不分善恶,做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这难道不是一个无耻之徒吗?经卷代表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文化是不是也接受着人与人这种利益熏心的苦旅呢?
人生的本质其实“不苦”,“苦”的`是你看到的、听到的那一处使心灵遭受着“苦”的折磨,所以人生又变成苦的了。所以当作者沿途去看风景时,除了乐的一方面同时也会有苦的一方面,而苦的定大于乐,文化也是如此。所以人生必是苦旅,文化亦是。
文化苦旅读后感2
我读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感触良多。他的每一篇作品都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磨练,让人震撼。然而,我最喜爱的还是他所写的《废墟》。文中所表达的观念深深影响了我,在这个大多数人认为完整就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见解——废墟自身还可以是另一种美。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但又有谁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其实是生命轮回的体现,是另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呢?虽然枯叶象征着人们心中的“废墟”,但它赋予了我们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是皇室高贵身份和无穷财富的象征,但如今我们回首过去,却看到的是残破不堪的景象,无法想象它昔日辉煌。当有人提出重建圆明园时,有些人却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就算恢复它原先的样貌,屈辱的历史又能因此消失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这个残缺的圆明园,宛如一处废墟,也是一种独特的美。正是这种残缺的存有,告诫我们铭记历史带来的苦楚教训。废墟是一种美,真实而残酷美。不会因为不完整而被抛弃,反倒,更令人牢记,这将永远珍藏在大家心里深处。
在《文化化苦旅》一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余秋雨过硬的文字功底。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有众多优秀的才俊。虽然他的文本并不一定是最华丽、最动人的,但却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的作品教了我很多哲理,让我感受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阅读完这本书,我感动至深,那质朴简约的文本让我思想震撼,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更是心灵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读后感3
在这个寒假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品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跨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历史长河中漫游。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秀丽清澈的江南小镇,作者把每一个地方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人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他独特的魅力。从《道士塔》,《阳关雪》中,让我看到了黄河文明的兴衰,写出了历史的深邃苍凉。《江南小镇》开始的那一段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桥流水的景象。《风雨天一阁》让我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艰辛。而《三十年的重量》让我感受到了一丝温暖,感受到师生之情的'美好。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文化苦旅读后感4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硕大一个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内涵的要素。没有了历史事件与人物,人们对于无论有着任何意义的景观都只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精神。
文化苦旅读后感5
《文化苦旅》写的是作者余秋雨到全国各地的旅行后,结合历史写的一篇散文著作。其中大多数都是自然景观加上一些纯朴的当地特色。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白发苏州》。
之所以称之为“白发”苏州,是由于,就在前些年,苏州悄然过去了自己2500年生日。虽然它如此的古老,但却没有什么名气。只因它没有一份金陵王气。它不愿换件衣裳,领受那份王气。但当政府腐败之至时,却是反抗的最为激烈。一向柔婉的苏州人,变得凶狠起来,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着皇帝最信任的九千岁魏忠贤。的这次浩荡突发,使整个中国史都对另眼相看。可再看他们,只笑一笑,又变回原来那个柔婉的苏州。
“做了……同义”只是由于这里缺少一份金陵王气,就如此的不公平,可见中国古代会由于这封建主义思想害死多少人那。为什么就去注意一点点美中不足,而不放眼全部,那么多优秀的地方,为中国做出了多少宝贵的贡献,却不能得到了一个公平的'对待。
苏州,与世无争,一直默默地矗立在那块地上。同时它还培育出无数才华横溢的戏曲家,增添一抹亮的光彩。
《文化苦旅》一书,不仅展示了余秋雨那优美的语句,还有着相当多的历史知识可见一斑。
文化苦旅读后感6
《文化苦旅》刚读来十分深奥,对其中许多优美的句子觉得晦涩难懂。通过年龄的增长,社会的积累,越读到后来我越敬佩余秋雨,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每游到一处地方总会仔细思索,然后在其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带给我们无尽的沉思。
如今人们有哪个能做到像余秋雨一样去思索,去探寻。往往游客到景点后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乐了。没有多少人会深入了解其中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更没有多少人会去了解其宗教哲学和历史渊源,并写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当我读到《江南小镇》这一章节的时候,眼前似乎浮现出我当初去周庄,同里这些古镇时的场景,就如书中描绘的一般,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潺潺流动的河水,悠闲划着小船,并唱着歌的渔民们。当然还有色彩缤纷,味道可口的各类糕点和特色小吃。一条条木制的竹筏飘过贯穿古镇的小河,一股竹子中清香的味道,十分安逸,舒适。就如“浅诸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汇村”这幅楹联一样,尽情阐述了江南古镇的魅力。
文化苦旅读后感7
流浪的旅程中,是谁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迹? ——题记
接触《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书当中也是堪称经典。荒茫大漠中,一个古老的意象,记录了敦煌文明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没落王朝的赤诚与无奈。当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时,一个壮丽无比的乐章便开始奏响。它是一千多年层层的积聚,它是一千多年鲜活的生命,它是无数艺术家与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谁又能想到,它最终的命运却交付到一个麻木无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过是那段屈辱历史中的一个小丑,他的无知,他的低贱,他的自以为是,无不让人心中可悲可叹,可愤可恨。
当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绚丽的壁画粉刷得所剩无几时,我好恨;
当看到王道士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得意的笑时,我好恨;
当看到一车车的瑰宝被大摇大摆地运到国外时,我好恨;
大漠孤烟,冷冷的夕阳将那些马车的影子拉长。如血的`余晖,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时,这块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飞,粗砺的黄沙击打着空空的石窟。呜咽的寒风,在唱着最后的挽歌。此刻,这个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啼哭?
文化苦旅读后感8
腊梅飘香,花开几度。一副真善美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同时也给这本波澜壮阔的散文集添上了温馨的一笔,让人回味无穷。
我曾经肤浅地认为,散文都是些清新玲珑之作,淡雅,休闲,但读完《文化苦旅》,我所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和沧桑。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残阳废垒,西风古道,在余秋雨老师的笔下都变的雍容大气且富于智慧,成为了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在世纪的轮回中散发着不可磨灭的穿透力。
我合上书,深呼吸一口,好似把所有的艺术气息全吸进体内,我用心领悟着,每一篇都是散文,但却又超越了一般的散文,它不动声色却拥有内里乾坤;波涛澎湃却不失骄矜;它天马行空般翱翔于无限时空;回眸一顾却尽现生命的沉重。
在这样的大境界面前,我永远只是一个蹒跚学步的稚童。
我曾在《吴江船》的读后感里写到我没能理解这本书为什么要称为苦旅,读着读着,我猛然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中的敏感。
我会一直读这本书,一直。
文化苦旅读后感9
难得有了一阵子的闲情逸致,便轻轻翻开了这本《文化苦旅》,读后,感慨万千。
或许有人会说,文化为我们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皆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但他们何曾想过,文化竟有苦涩的一面!
久远的历史之路,鲜花耀眼,可那鲜花一旁的一棵古树,却衰老沧桑,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风吹雨打。漫漫的历史长河,宛如仙境,梦幻飘渺,可那湖水之下的礁石,却伤痕累累,不知承受了多少次波涛的冲击。
现在的文化总是将她们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漂亮的外表,那所谓的”打扮“,或许就是文化的经历与结果罢。就敦煌莫高窟而言,它是由一位名为乐樽的和尚来到此处修筑的,石壁精美,结构美观,气息古朴,夕阳之下,落辉满窟,仿佛万物都在它那柔和的`眼中被看透,它如今的美丽,也就是绵绵岁月的杰作,还记得作者对它做出了这么一个评价:它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是啊!一幅极佳的艺术作品,又怎不会是在千锤万凿之下诞生的呢?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或许现在可以看见一些企业家,坐在名贵的椅子上,抽著名贵的烟,他们都是一些成功者。难道一个人的成功天生便有?不,人们唯有在人生路上历经磨难与挫折,在艰难险阻面前逆流而上,方能获取经验,为成功之路铺上一块又一块的砖。
在少年时,我们需要经历一些必要的挫折,或许也就是如此,我们往后的成就才会更加辉煌。
古今人皆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的足迹遍布全球。然而,立中国越远,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谓祖国,无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击人心,如此惊心动魄。
长歌当哭,献予中国。
以歌呼唤,献予国人。
其实我喜欢《文化苦旅》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我钦佩那位作者与知道那是一本好书,更多的是它带给我的还有高中的回忆——一个傻乎乎又很爱较劲的小女孩。
它对我的意义就像是人生的一个“逗号”,看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明白,这是一个过程的暂停和转向另一个过程的.开始。
苏东坡终于从泥沼中爬出来了,尽管肮脏,精神却是干净的。他在黄州这个小地方真诚地自省,“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这样的苏东坡才是真正的苏东坡,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之后他的诗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无数次的美玉,温润、厚重、大气、古朴,成就了一代经典。我想,这样的苏东坡,才是我们后世所敬仰的。他并不完全干净,他身上还带着沼泽中的污浊,但他在苦难中脱胎换骨,抛却了锐气与轻浮,不理会周遭的喧闹,不在意他人的指点,真诚而洒脱,淡漠而从容。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余秋雨是著名的散文家和大学者,他的作品很多,但真正让我感兴趣和喜欢的却是《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这是一部书写文化的书籍,这个主题在创作时十分有难度,因为文化是一个宏大的主题,需要极高的文化底蕴和文字功底,而在余秋雨的`笔下,却巧妙的借用了山川风物来进行探索,值得我们借鉴和思索。
在这本书中,作者描写很多名胜古迹,例如:莫高窟、宁古塔、谢家门孔等,都是历史著名的文化名胜和古迹。
莫高窟是中国洞穴壁画中最出名的古迹,那些壁画都是匠人一锤一凿刻画出来的,经历了上千年中文化长河的流淌,保存的十分完好,而其中的技艺之高超令人叹服,也表达了这些匠人执着的精神。
宁古塔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吧,但事实上他十分出名,因为宁古塔并不是十分著名的景点,而是在这个地方,很多人都经历了封建时代的苦难,读后感.例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发配到宁古塔,为披甲人为奴”,没错,你一定在一些古装电视剧里听过吧,这里充满了困难,也表达了余秋雨先生对遭受苦难的人的同情。
谢家门孔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但我们都知道谢家指的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大家族谢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谢”字指的就是谢安这个名门望族,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仍然从文化上给我们熏陶。
读了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感知到中国古代文人门的不凡和努力,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进程,也丰富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三峡,承载了太多历史,孕育了太多的诗人,在这里既有屈原的雄才大略,又有王昭君的倾国倾城;既有李白的轻舟,又有刘备的战马。于是余秋雨来到了这里寻找使他“无端的喟叹,无端的感动”的历史。
是呀,这一方水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太多的角色。它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亦可以是庇护诗人们生命伟力纵横驰骋的天堂,因此不容置疑这里孕育了太多的名人志士。
于是,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于是余秋雨泛舟于三峡,寻找历史的感动。船外,屈原的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于是他在江边独吟“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于是他怀着“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故将重昏而终身”的满腔热情,纵身跳入了滚滚的汩罗水而静静逝去。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揽起了三峡的波涛。
船外,李白的白帝城也过去了,也许正是三峡的激流让他醒悟,于是他不在奢望能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而一展雄才,而是毅然辞官,在山水中体味生活。而他的选择使他立于盛唐的中心。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便沉醉在了泱泱历史的方则中,眼前浮现出了种种黑白相间的画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异彩纷呈。
书很厚,拿到之后颇有充实感。我与文字一起去阅天地、览神州。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颇深,它讲述了一个大清的罪人,他的无知促使他用中国文物换来了几头牛,无价之宝只值几头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从前。无知是多么可怕啊!它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再说,若他有爱国之情,哪怕仅有一点点,也会拒绝的'。
《文化苦旅》让我畅游了一遍中国,明白了一个国家的伟大,感受了一个国家的风情,也懂得了从不一样角度去看待一切。这样,即使废墟也能放射光彩,我们要永远坚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时,我总是无味的过日子,自从读了《文化苦旅》,我学会了用自我的眼睛仔细地观看世界,发现每一天都与众不一样,生活也所以欢乐起来。
《文化苦旅》让我受益匪浅,我期望大家都读一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读罢《文化苦旅》,对我来说,的确是漂泊于中国莽莽苍苍大地的一次苦旅。多少深夜床畔,零零散散地翻动书页,努力了解它藏在背后的真实,所得大概只有那模糊不清的脚印。余秋雨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而我却时时与他感同身受,这不禁让我感叹“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在我眼中余秋雨是一个“多情”的人,他总是能在人们遗忘的角落,找到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然后“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也许有人会认为“多情”应发生在“爱上层楼强说愁”的年纪,而余秋雨却“一提笔就感受年岁陡增”,这使他们感到不解。但在我看来“多情”可以发生在“爱上层楼强说愁”的.年纪,但也可以是在历尽沧桑之后,有些“多情”写在山水里,有些多情写在历史里,只要心中有一份“情”在,年轻的脚印仍然可以记录老年的“智慧”,一如当你在“行万里路”的同时,仍然可以坐在案头“读万卷书”。是的,余秋雨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我无法不老,……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于是他“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去进行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一开始,寺庙似乎很容易跟学校搭上边,连诵经都要说成“做课”。而学校里的老师态度相反,一听到诵经声就会关上窗子,并不喜欢听到这声音。但看了小学生的作文,看见土匪在寺庙改过自新的事,老师便开始对寺庙产生敬畏之情。再后来,得知精通现代文化教育的李叔同去投向了佛教,老师们便对佛教非常敬畏了。
整篇文章连在一起,就讲了现代文化教育和佛教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看完小学生写的那个土匪故事,我非常震惊。进了一次寺庙而已,竟能使一个土匪完全变了,说明信仰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以前的他,被上林湖的潮水冲走了。”——这个土匪在和尚们的念经声中改过自新了。学生们高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也会唱,从小唱到现在,直到读了《寺庙》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它的作者李叔同后来去做了弘一法师。“这是倒退,还是提升?”我觉得是提升。佛教给人那么大的影响,能让一个土匪开始做好事,那么我们就要去学习它的好的地方:教人向善。希望在现代文化教育和佛教相互融合中,让佛教所提倡的“善”也能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能够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很棒。如果在遣词用句上可以再“不厌其烦”一些,该展开的地方详细一些,同时多琢磨原文那种深刻的表达,让文章在清丽之余,多一些“成熟”,那就更棒啦。加油!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感悟集锦02-2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6-28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8-28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2-1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11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8-2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9-01
【热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25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荐】09-05
【推荐】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