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
一缕晚风拂面而过,也或只是片面的幽凉,却莫名地撩出半袭凄清,久萦于心,挥之不去。川端康成的文字亦是如此,淡且轻若浮尘,却隐了不尽的遐思。透明的灰暗氛围,蕴涵着绝望之美,仿佛给一切都蒙上一帘沙幕,敏感而纤弱,一触即破。《伊豆的舞女》是如此的感觉化,朦胧,亦真亦幻,也或者正是关于川端康成内心的那个银灰色世界的写照。
关于文学的诠释是无尽的。川端康成的文字是尤为特别的、异乎寻常的平静,淡得几乎不算故事,文字的发展自然,徐缓,散漫,慵懒得不搀半点热情。所谓情节,也是在模糊的不确定的情绪中悄然徘徊着。字里行间的忧郁,如同铅丝划破手背的痕迹,伤痕细而悠长,但没有办法忽视,因为疼痛的感觉会蔓延到整个手背。《伊豆的舞女》就是这样,在一种淡淡的.愁绪里勾出全篇的轮廓,轮廓若隐若现,而愁绪倒是真正延到读者的每根神经了。
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日本人的文字的,太阴,太静,似乎不见阳光,柔弱敏感得很,缺少明朗。看日本文学就好比把心浸泡在水里,是要沉着气的。有一个成语叫哀而不伤,而日本文学是不哀而伤,纤细平缓中不时溢露出的压抑和凝重,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明白的。也或,这与他们的民族性格是相关联的。表面的无谓和漠然与内心的极端相冲突,便造就了这样特殊的文字风格。
每一句话都很精致,而心灵也便往来于这般精致的意境之中。娓娓道来的行文方式,更让人觉着作者是用感觉和情绪在写作,笔法也愈见从容不迫。作者的直觉细致入微,所有的感触都茫然地隐在雅致景色的背后,一笑、一回首、一黯然,都透着深深的不可明言的意味。作者放纵自己的情绪行文,把所有的味道都装进这个清丽文字编织的袋子里,让读者也听凭自己的情绪去感受去触及,这或许就是文学上所谓的“共鸣”吧。
小说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什么,却也很自然地产生了镜头般的效果,很自然地引出了读者脑海中的画面,舞女的纯真、清灵亦或伤怀都用准确的文字轻描出来,那种“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味道被作者引向了极致,而作者怜惜爱慕的情感也顺理成章地流露出来,不曾袒露的少年情怀也因为自然而显得干净、纯美。
川端康成的作品多是感觉文学,至于感觉文学与一般文艺的高下,没有必要去评论。不可否认的是,感觉文学细致深入,意味无穷,可谓文学中的解剖学,把直觉原汁原味地用文字表达出来,零而不散。
记得最初看的是川端康成的《古都》,也是这样幽淡而阴凉的味道:紫花地丁,浓郁的秋草,甚至于悄落的细雪,似乎所有最洁净最美的意象都为这位美学学者所囊括了。他的主角在这种传统的、蒙了意识色彩的自然美中活动,使得他的小说都合了散文的情调和诗的韵味。不是悲剧,却满含了悲剧美的味道。
川端是极少用浮华的字眼的,但他会用平静的不曾粉饰过的词句巧妙地组织语言,所以他的东西表面上是和谐的,不露锋芒的。含蓄与哀艳,共阏于一炉,读着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也或,日人的小说总是含了一种暗暗的颓伤。《源氏物语》、《细雪》即便不是这样的感觉化,也有着相似的艺术倾向。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极为相似的。然而中国的文化更趋于雄浑和伟美。日文化是低吟,回转不绝的沉吟,吟,深至骨髓,何其沉重?
一片冷艳中显露一抹暖,这便是川端的味道,就宛若深蓝的夜海中偶升一座灯塔;迷雾的山林间忽点一支细烛——寂寞,宁静且坚定。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2
喜欢一个作家并一直爱他,是难以乞求的境界。捧读川端康成小说才是去年开始的事情。在学生时代,没有人给我介绍优秀的文学作品,那时阅读的小说大部分来自欧洲或者前苏联,真正让我从内心喜欢的很少。
那时读书非常幼稚,感觉某作品无味,总是怀疑自己的欣赏能力,却不敢对名著有丝毫“不敬”。事实上,许多名著读起来确实非常为难普通读者的。
但是读川端康成小说,我几乎是一见钟情的。因为文字所弥漫出来的情绪,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读之品之,恍然大悟——我的青春曾经有过这样的情绪,只是生活淹没了它,时间洗刷了它,让它变得越来越淡。
川端康成唤醒我的青春情绪。
川端康成是个怎么样的作家?作为一个不寻常的日本文学大师,他是用文学来思考生命的,在悲哀、感伤、抒情的文字之中融化自己,也融化所有有幸读之的读者。因为文学,他把自己推向人生的顶峰,愈加寂寞孤独,于是他站在高峰之巅,俯视齐齐众生、迷离人间之时,竟然如此厌倦这个世界。最后,他结束了自己,画上绚烂的最后一笔。
在《伊豆的舞女》这部川端康成的成名小说中,不难嗅到川端康成的感伤和抒情,这种感伤和抒情,来自作者的人生经历,不是来自赋新词强说愁的庸人自扰。
只要我们回顾川端康成的一生就知道。两岁时候,父亲病逝,一年之后,母亲随去。祖父母隔绝外界抚养孙儿,无限疼爱,养成川端康成敏感孤僻封闭的性格。7岁,祖母病逝,10岁,姐姐病故。16岁,最后一个相依为命的祖父去世。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一生无法摆脱孤儿心结。
川端康成何其孤独,常常一个人关在房子里,或者逃到无人地方枯坐,没有人和他谈话,他只好和文学谈心。我总觉得,文学大师都是这样——和这个世界无法交谈,就回到自己的心灵,自己和自己说话来解除孤独。
川端康成正是如此。
多年以来,川端康成只身漂泊,内心无限渴望人间的'温情乃至爱情,但是总不能如愿得到,这使得川端康成的感情世界迷离而荒凉。
试想,对于这样一个极其感性的人,遇到一个纯洁、美丽、善良的舞女,舞女对他有着淡淡的爱恋或倾慕,怎么不使得长久以来情感无所寄托的他,内心诞生非常的感激和爱慕?
伊豆的舞女,伊豆的舞女!在日本的传统社会里,舞女只是男人玩物,社会地位非常底下的,这由小说中的一句话可知。小说中言——途中,每个村庄的入口都竖立着一块牌子:“乞丐、巡回演出的艺人禁止进村。”
可是正是舞女给予川端康成无比的温暖,舞女觉得他是好人,平等又温柔地对待他,这使得以往常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的川端康成感到温暖。小说最后,川端康成就为这样的情感而快乐流泪,心灵感到澄清,泪水掏空了头脑,使得他感到一种虚空又美好的情绪。
川端康成和舞女之间的感情是朦胧,这样的朦胧的体验,谁没有体验过?可是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如此美丽温暖动人纯洁。可是,不管恋情如何美好,终究飘零无寄,那只是一朵浮云和另朵浮云的相遇,飘落一场细雨。那是一个青春和另个青春的相望,谱写一曲恋情。
在我们的人生之中,事实上,也存在过一些美好的邂逅。那些邂逅,情感微妙,最后化为心底一声长叹,我们的长叹只有自己能听见。而川端康成的一声长叹却穿越了时空,回响在每个读者的心中!
青春如云漂泊,恋情如雨纯洁。那就是《伊豆的舞女》给我的感觉。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3
我读川端康成的作品并不怎么多,之前在购买一本教材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川端的作品(小说集)——《雪国》,据说是大学生都可以看的一本,且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于是抱着一种消遣和猎奇的心态从网上将其购买了下来,不到几天书就到我的手里了,倍感高兴。其表面包装的十分精美,是一个优美的女子顶着一顶红色的围巾,她的右手缓缓的将围巾的一边委婉的掀起来,一种优美顿时浮现在心中,在想——这位女子莫非就是舞女不成?当然,这只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在我的记忆中,川端康成是自杀而亡的。这样说来还有些遗憾和悲伤,一位禀赋了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和西方现实主义的作家就这样缓缓的不解人世,再次觉得有些遗憾。于是借这篇《用眼泪缓解忧伤》来祭奠这位伟大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文字,只有带着忧伤才美。就好比,一位美丽的女子,眼睛里时刻流露的那种另人怜悯的眼神一样。川端的文字,看起来并不怎么华美。变有种王小波的。真实在里面,但比起之前所读的那些作家而言,他的笔风更显得尤为的'真切。对现实的把握极其的到位,每一个场景都是那般的令人想象,这在文学的要求上都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基调。不知道,叶先生(叶渭渠)当时在翻译川端的作品时是不是加了点自我的色调,读起来还是有些拗口。这些对于《伊豆的舞女》来说都是一些后话,我们需要品尝的是舞女和他的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和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细节。
说,他要出去看电影的时候,舞女正在和楼下的一群小孩子在玩耍,舞女看着阿妈,那种表情是一种央求,央求能和他一起去看电影,而舞女所作的一点细微的动作是将他的木屐放下。(这木屐被舞女缓缓的放了两次),作完即罢,舞女的愿望是始终没有实现,这样看来,阿妈或许是一种爱情的抹杀者,但我们即便是在怎么责备和辱骂,阿妈的行为也是可以体谅的地方,因为工作,舞女必须留下,因为需要,舞女也不得不留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眼泪缓解离别的仇恨和不舍,在文中的最后一些地方,作者写的十分的深刻——“我坦率的说,就是让人瞧见我在抽泣,我也好不在意了。我若无所思,只满足于这份闲情逸致,静静的睡一晚上”这是在一个小男孩的关心下,作者的一些心理活动。他没有办法,即使是如何如何的伤感和不愿,舞女都没有伴随着他踏上去往东京的那条船,和他一起去的是思念,一种痛彻的思念。
我亦能理解这种阔别的感伤,不是因为我也要去东京徘徊,也不是因为我在船上流过动情的泪水,哪怕是一点抽泣,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也是奢侈的。若想,一个男人为一个舞女而留下这般泪水,可显得这个男人是多么的爱念这个女子。但上苍就是喜欢开这样令人痛恨的玩笑,现实是残酷的,但更残酷的是这次分别,不知道下次的相聚又在何时?作者没有留下确定的日期,也没有留下过多的言语,只是用眼泪宣泄了一番,我们不能知道,这眼泪能否一直流到东京?
当细细的读完之后,便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他用眼泪化疗离别的不适,用双眸解释分别的痛楚。即使是少年的那句带有丝丝宽慰的关心,在我看来,也是多余。唯一的办法,是阿妈能让舞女与他一起坐上回东京的那条船。但这只是一种假设,有时候一场凄美的阔别总能谱写出令人感慨又有遐想,忧郁而又遗憾的曲调。”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4
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我甚是喜欢,喜欢那既像爱情又不是爱情的朦胧美。当主人公“谢谢”这句话到嘴边却没说出来时,当“她那种疏远冷淡的神情,使我对她难以开口。她连抬头看我的力气都没有”时,当“我觉得从远方微微的不断传来了鼓声。眼泪无端的扑簌簌落下来”时。朦朦胧胧,说不清楚,道不明白,或许这不叫爱情吧,或许是高于爱情的友情吧!殊不知那青春的旋律,曾谱出多少让我们哭笑不得的快乐,也曾谱出多少让我们快乐不也的忧伤。
受伤的灵魂总是需要风的一丝安慰,相遇或许是某个特定时间里的巧合罢了,而我却把你当成了天使,小心翼翼的捧在手里,生怕你一个生气就不再给我好运,从此消失。
冷漠的时代啊,我再以感觉不到你的温情,只企盼你的到来,让我感觉不到丝毫的恐惧。在你的双翼下,挽着你结实的手,哪怕是狂风暴雨,粗茶淡饭我也觉得是安全的。、快乐的。可是“现实”二字成了生活的代名词,你离我而去,从此,再也感觉的到微雨之街你置身雨中的浪漫情怀了。看着你转身离去的背影,我把眼泪往肚子里咽,我只希望你回头看我一眼,微笑一下,静静的离去。
你说你喜欢淋雨,因为舒服;我说我也喜欢淋雨,因为别人看不穿我满天的心事。本是手挽手走在绿色的伞下,却想推开对方到雨中寻找各自的世界,寻找初恋的感觉;但你却不知道,你就是我的世界我的初恋,是我美丽的意外我等待的雨天。因为伞太小了,你的衣服湿了,手是冰冷的,你开始赶我回家,我却要你换衣服,可咱两谁也不愿意,我只希望你多陪我一会儿,我只希望自己能陪你走一段路,不管是什么路我都愿意去走,或许是世界容不下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吧,或许是伞下的我太过于平凡吧,或许是“现实”吧,你离我而去。不管什么理由,我没有半句怨言,只希望我对你有所帮助。
你怀念过昆明三月的樱花吗?那个令人陶醉的季节,总是激起人们对美的逝去的伤感和留恋。风一吹,就像雪一样,美丽极了;那个时候的我对雪特别依恋,曾把自己的心愿写在纸上,题名为“雪的誓言”,然后放在那个有梦的盒子里。现在盒子装满了化妆品,而那张纸上的字依旧清晰:下辈子我要做一棵树,守候我的`天使,从05年到08年,快三年的时间吧!这个誓言,本来就是童话里才有的,现实毕竟是现实,可是懂事的你却跟着我起哄,承认了自己是我的天使,那一刻,真美!那一刻,感动的流泪!
那个时候的愿望总是充满童话色彩,那时曾为《海的女儿》哭了好几次。曾对灰姑娘羡慕不也,曾因为拇指姑娘的平凡而想到自己的卑微;也曾得到更多的鼓励和自信,得到许多快乐。现在,放下幻想,告别童话,脱下自卑的外衣;手里更多是关于职场,哲学,资格认证的书,或许生活本该如此。我不觉得累,只希望能听到你的一句“加油”!被你“管着”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自信,那么的好胜。朋友,或许是彼此祝福,彼此帮助;朋友,我只求心里没有障碍:“当你的朋友向你倾吐胸臆时,你不要怕说出心中的‘否’,也不要怕说出心中的‘可’(《先知》)。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相关文章: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1-17
读《伊豆的舞女》有感12-06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锦集6篇】01-18
飘读后感读后感06-14
活着读后感-读后感02-15
怎么写读后感-读后感07-13
草房子读后感-读后感07-06
《我的小学》读后感 -读后感05-15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