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时间:2024-11-17 10:15: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苦难的历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每一个绚烂的生命都代表着民族精神,在参与创造中绽放出灿烂的光彩。每一部电影都以其强烈的社会变化而闻名。《苦难的过程》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托尔斯泰历时20年创作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优秀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获得斯大林奖。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被选为苏联最高代表和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和长期的写作不可分割。

  阿·托尔斯泰出生在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在彼得堡学院学习,半途而废,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战地记者走到了前线,去了过英、法等国家。他支持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曾在白军任职,1918年流亡国外。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巴黎,开始在柏林创作第一部《两姐妹》。与高尔基的交流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1923年,他回到莫斯科,开始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痛苦之旅、1918、黑暗的早晨等。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献给了苏联无产阶级的文学事业。他还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和列宁勋章。

  《苦难之旅》是托尔斯泰用20年时间精心构思和修改的三部曲小说《两姐妹》、《1918》和《黑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经历的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兴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其他省份,从遥远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主角是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情节,主,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在动荡的时代,他们有着曲折而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和融入历史和民族的过程中,他们终于跳出了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快乐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与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结合。它还说明,个人只有在与国家和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地位和真正的幸福。

  这部小说在很多方面也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人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达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场景交织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主人公逐渐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清晰。适当运用倒叙和插叙,适当安排书信、笔记和历史资料,使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虽然《苦难的过程》(尤其是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苦难的过程》仍然是托尔斯泰一生中的重要作品,也是苏联文学中最好的长篇大作之一。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生哲学老师!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相关文章: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04-15

读苦难的历程有感04-30

苦难辉煌读后感大学生,读苦难辉煌有感08-21

苦难辉煌读后感09-11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02-26

《美的历程》读后感10-20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0-03

苦难辉煌读后感范文07-28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1-07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