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时间:2024-10-19 09:29: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活着》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活着》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活着》有感1

  我刚开始接触余华的《活着》是在高中的一轮复习资料里,那个时候听老师简单的分享了一下这本书,我深深的为福贵所经受的苦难和他强大的抗压能力所吸引着,于是下来我便废寝忘食的读完了这本书。从福贵的人生起伏中看失态炎凉,体会富贵那种大起大落的心理落差,思考应该如何活着,过有价值的'人生。

  这本书以福贵大起大落的一生为线索,故事的开头就预示着故事的发展,越读到后面我的心情越沉重,最后读完了感觉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了。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本书就是写福贵从富贵子弟到贫困农民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年轻时的福贵有祖上留下来的财产,生活过得还是挺滋润的,但是由于富贵整天吃喝嫖赌败光了财产,到后来一贫如洗,连老婆孩子都守不住。由此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要想着依靠父母,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才更真实。

  当福贵身旁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离他而去时,他依然能坚强的活着。父亲的意外死亡;儿子因为为县长夫人献血,被医院护士把血抽干而死亡;女儿嫁人后因为引产而死亡;妻子也因病离他而去;女婿打工事故死亡;外孙因为急着吃几颗豆子而死亡,最后剩下了富贵和老牛。富贵最后说了一句话:他们都走了,都是我亲手埋的,到时候我走的时候,就没什么好牵挂的了。”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当我们遇到难以承受的意外事件时,我们承受得住吗?显然有些人承受不住,所以选择了自杀,这些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活着》给我们以启迪,思考活着的意义,尽管在生活中失意了,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勇敢的活着。

  这学期深圳一个13岁的男孩,因为寒假作业没有写完,心理压力太大,最后选择了跳楼自杀。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或是因为学业压力大,或是因为失恋,或是因为突发的变故,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我们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仔细想一想,与福贵相比,我们遭遇的这些又算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现代人变娇弱了,心理承受能力变差了,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活着,简短的两个字,对很多人来说却很沉重。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当我们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时,想想生养我们的父母,他们怎么办?我们要明白活着就是意义,活着就是财富,活着就是幸福。亲爱的朋友,勇敢的活着吧!勇敢的去迎接朝阳,勇敢的去呼吸空气。

读《活着》有感2

  我的班助出书了。20xx年的9月与王哥初相识,王哥是我们09级园艺二班的班主任助理,当时叶超任我们班班长,我任我们班团支书,组织班级活动时经常跟王哥在一起。

  对王哥的第一印象是清秀帅气,慢慢了解多了知道王哥篮球打的特别好,文笔特别好。王哥会和我们班男生一起打篮球,会给我们班举行很走心的班会。一直到王哥毕业那年我们才知道王哥得了鼻咽癌,那次班会王哥已经说不出话了,他把想说的写到了黑板上,当时我们很震惊,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再以后王哥毕业了,对王哥的关注就是看他发的`状态和朋友圈。王哥这十年抗癌路,不敢想象他经历了多少磨难。他一天吃饭就要花上6个小时,每天还要锻炼,还要工作,虽然艰难但他一直很坚强的活着。

  他书中最后一句写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送给所有的朋友们。

读《活着》有感3

  人的生死能由自己主宰吗?第二次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我就这么想了。

  人类的生死似乎不是他们自己的主人。故事中有庆祝,凤霞,一个为校长献血,一个死于大出血。这一切,似乎都是如此的措手不及。不经意间,死神举起自己的弯镰刀,把人们带走了。然后是亲戚的悲伤和哭泣,哭泣和抱怨,世界是多变的,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但为什么有时会有什么不同呢?当春天想活下去时,解放战争,穿梭于炮火中,生命悬在前线,但他活了下来;当他想死的时候,他只是把脖子挂在绳子上,结束了他痛苦的生活。这证实了福贵所说的“不管一个人的生命有多大,如果他想死,他就不能活下去。”

  福贵自己呢?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解放战争,人民公社,_—一路走来,他的'痛苦并不比谁少,更不用说父母、妻子和孩子的心脏创伤,虽然只有他一个,但他终于活了下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想活下去,从战争到回家,从贫穷到饥荒,他几乎尝到了世界上所有的痛苦,但他还活着。他活着是因为他想活下去。

  不,不是想活就能活,而是想死就能死,所以,应该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总结成是—————

  人们不能完全控制自己活了多久,在同样的条件下,但如果没有天灾人祸,想活下去的人一定活得更久。

  因此,如果我们想活下去,我们必须想活下去。如果一个健康的人整天没有价值去寻找论据,他可能不会比一个晚期癌症但有勇气与疾病作斗争的乐观主义者活得更久。心脏病总是比身体更可怕。

  我们必须活着啊,活着可以和最亲爱的人交谈,可以看到最美丽的太阳,可以听到世界上最愉快的声音啊。

  也许,这个世界上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有一天会结束,但人们可以被苦难消灭,但不能被苦难打败。生活有出路,生活可以期待暂时被黑暗覆盖的光芒。

  想活着,想活着。

读《活着》有感4

  “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主人公“福贵”怎样“活着”?前半生仗着老子一百多亩田地为所欲为,老丈人见着了都要躲得远远儿的,伦理纲常压根儿没放在眼里,跟老子对骂也是常事,在村里人眼中丢净了脸面,尽管从小过惯了村里人眼中“奢侈糜烂”的生活,好歹只作贱了自己,没有伤到别人,居然乖乖的还了赌债。

  他不是好儿子、好丈夫,甚至好邻居都算不上,而一切在他输光了自家所有田地的那一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开始在意爹、娘的感受,在意家珍、凤霞喜怒。以前是别人对他的忍受,趾高气扬,从不低头;现在是他忍受着别人,唯唯诺诺,陪着笑脸。只为“活着”。他黑发时,送走了白发人;他白发时,送走了黑发人;他和他的那头老牛在田埂上依然顽强的“活着”。

  谁能想到当年不可一世的“公子哥”在田埂上居然讲出做人的`道理来,也算一件奇事。《活着》讲述了部分中国人在那物质贫乏、精神困顿的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不能把主语更换为中国人或人,这是不准确的,有人肯定不是这样“活着”的,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以后的人很大程度上也不会这样“活着”,但人性总会在这样的小人物身上影射出来,我们应该致力于思考“我们怎样活着?”。

读《活着》有感5

  “这辈子想起来就这样过来了,过着平凡的生活。我爸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看错人了。我就是这样生活的。年轻的时候,靠祖先留下的钱,生活几乎失去了一段时间。做人还是平时比较好,争这个争那个,争那个失去自己的生命。像我这样说,越混越没前途,但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个死了,我还活着。”

  ——余华的《活着》

  《活着》是一部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我想知道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信念和意志力来支持他在遭受一系列打击后顽强地生活。家里的悲伤,失去了父母的痛苦,白发人给黑发人的打击,最后的孤独和老牛,孤独的日子,回顾过去,他需要多少勇气。“笑着哭,活在死亡的陪伴下。“福贵是生者的赞美或悲伤。对他来说,我更同情他,但我不得不尊重他的冷漠——他用平静的脸掩盖了他内心的波涛汹涌。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是的,活着真好,更别说活在幸福里了。我一直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普通的家庭背景,普通的外表,普通的日子平静,也幻想非凡,也希望他们的生活能充满活力,但我的父母告诉我,普通点好,普通会冷漠,会学会独立学习坚强;老师说普通好,普通可以全心全意地阅读,普通可以在冲动中沉淀,成长;朋友还说,平凡好平凡就能天天开心得无心无肺。平凡好吗?平凡好吗?我问镜子里的平凡,镜子里朦胧玻璃后面的水银说,平凡好,平凡自己成就别人是一种幸福。

  所以有一天,在狭窄的阁楼上,当我在发霉的书架上寻找时,这本薄薄的小书突然闯入我的`镜头,黄色的页面,告诉我它不简单,叫余华,用一种几乎冷的语气讲述一些正常但不正常的故事,幸福进入我的生活,情绪在叙述的过程中,“活着”就是这样,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是用渗透的表达手法完成的。即使余华不是一个耸人听闻的作家,但随着平时的探索,漫不经心的笔触也直接打动了读者的心。

  人总是像一杯开水一样简单。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是普通的,什么是充满活力的。当时,我没有强烈的目的去做任何事情。也许是一时的好奇心,也许是一时的气氛让我有了瞬间的冲动。所以,那时候的自己总是伴随着“半途而废”,总是拒绝吃饭来搭几块积木——这一切都取决于兴趣的大小。现在看来,童年的行为是如此脆弱,因为只有兴趣支持这种行为,没有“崇高的信仰”或“理想”。然而,在那个时候,我从不感到困惑,也从不感受到我的生活。因此,当时的生活也是最有弹性的——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大多数时候,远离亲戚和朋友,感到快乐突然旅行,孤独和孤独,悲伤和悲伤,许多想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快乐的悲伤,也有悲伤的绝望,抬起嘴,那么固执,没有眼泪没有太多的话,只有心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和超负荷的困难。然而,遇到福贵时,所有的悲观都变得一文不值,遇到福贵时所有的失落都变得幸运。我并非不快乐,而是还没有适应快乐。所以,如果我有幸自己承担安慰,有时候我会缺钱,如果我不坚强,我会坚强。我还没有衣食无忧。我没有资格难过。我也可以把幸福写得源远流长。

  享受每一天的点点滴滴,好好生活,为自己和关心自己的人,为这更长更远的明天好好生活。

读《活着》有感6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平凡农民的一生经历,通过他的遭遇展现了人性在苦难中的复杂变化。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做福贵,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经历了多次生离死别,最终幸存下来。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压迫,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和坚定的心。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在这本书中,看到了生命的宝贵和渺小,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互助,也看到了人性的阴暗和邪恶。虽然福贵一生中遭受了很多困难和磨难,但他依然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他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爱的信仰,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应该像福贵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寻找并发掘自己的潜力,挖掘自己的价值。

  总的来说,《活着》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珍贵和人性的复杂性,在我人生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这本书在笔触简洁,却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堪称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读《活着》有感7

  人生来受苦,人人皆是世间过客。

  余华的书总是现实主义,有的只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一直想着要看这本书,于是趁着暑假下载了电子书,短短几小时,却让我哭的声嘶力竭。人生来就是为了受苦,为情所累。

  福贵作为本书的男主角,年轻时家财万贯却是纨绔子弟,娶了贤妻,却要逛窑子,还恋上了赌博。最后被耍老千,输掉了一百多亩田地。回家被老父亲数落,却终究是血浓于水。父亲变卖家产,搬离祖屋,为儿子还债,却终究是受了刺激,提前赴了黄泉。从此,一家人相依为命,由地主变成了佃户,自己动手学习种田,从头来过。原以为勤劳致富,却多生事端。中途被抓了壮丁,两年后归家,已是母亲病亡,和妻子育有的一双儿女,大女儿病成了聋哑人,好在家还是个家。

  可谁曾料想,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小家庭赶上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包产到户,每次好不容易生活在困苦中有了些许温馨,就必然伴随着疾病和意外。最终,年仅十三岁懂事体贴的儿子因给县长夫人难产献血多度而早夭,勤劳善良的'女儿虽为聋哑人嫁给了偏头老公,却意外收获爱情和幸福,但好景不长,最终难逃难产而亡的命运,留下遗孤。福贵那孱弱多病的妻子,在经历了一双儿女的相继离世最终也魂归西去,徒留福贵和他的女婿孙子。而后,女婿又在做搬运工人期间出了意外身故。那就和孙子相伴吧,拖着疲累的身体把孙子拉拔到七岁,却意外被豆子撑死了。忙活了大半辈子的福贵,最终竟然还是逃不过孑然一生,只能买了头老牛,相依相伴。

  人生最大的痛苦从来都不是死亡,而是经历过拥有后的失去。不禁让我想到人生的三大痛苦,曰“少年丧母,中年丧夫,老年丧子。”而福贵是含着金钥匙长大,却半途千金散尽,穷困潦倒,这还不够,还得看着父母妻子儿女孙子都离他而去,最终孤苦一人留存于世,晚景何止是凄惨二字可以概括的?

  想来也是,都说这辈子很多事情都是命。谁能窥探自己的际遇?可真正可以拯救和依靠的只有自己,无论经历了多少人生的苦难,想通了想透了,其实啥日子都是可以过下去的,心即牢笼。活着本身不是为了任何目的,而只是为了存在本身。文中的人物都经历了苦难,可他们都却仍旧单纯善良,接受命运的不公,不抗拒,不愤懑,就那么过着日子。相比之下,现在的人似乎得失感比那时候强多了,是因为财富多了更加害怕失去吗?都想要活得长命百岁,想要赚更多的钱,提到死亡瑟瑟发抖,遇到不公愤懑不平甚至抑郁自杀。日子虽然是越过越好,越来越有钱了,可我们却并没有多快乐,反而感觉更脆弱,害怕失去的更多了。

  希望我也能有朝一日拥有书中人物的境界,无论生活如何虐我,我都能甘之如饴,只为了活着本身,毕竟人生来此一遭,人人都是世界的过客。孑然一身来,孑然一身走。

读《活着》有感8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活着》这本书。读之前我听同学说,故事很悲惨。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我以为它是一本普通的写农民悲惨生活的小说,讲述活着的不易。然而在我读了它之后,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展开的,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给别人讲述了自己的大半生。从他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多起来,再到一个一个地离去,我感到难过,同时又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实又不可思议。真的会那么巧吗,身旁的亲人怎么会一个不剩地全部离去?然而,未来,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确定的。

  虽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体会到他们有时的幸福感。正如作者余华在序中说:“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贺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死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幸福到底算是种什么?它不是一些物质,而是一种满足的.,用心的感觉。在一生当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样才能做到拥有福贵那样的真心与坦诚,无悔?

  在余华日文版自序中,提到关于“生活”与“幸存”的辩解,面对问题:“为什么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它们之间的轻微分界在哪里?”答道:“在中国社会底层的人来说,它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福贵经历了苦难,但是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无论怎样,日子都会过下去,明天总会到来,也总会离开。它从来不会因为某些事而停下脚步,它永远均匀地前行着。就像现在的我刚考完期中,就像当初考完两天半的中考一样,惶惶恐恐地讶异着,十天前还发愁的考试,现在竟都过来了!何止一场考试,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福贵倚在树下,慈爱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倾听者诉说自己的一生——应该也是历历在目,恍惚之间就在眼前。活着,是那么不易,又是那么简单。它需要用心经营,用爱来呵护。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读《活着》有感9

  这个周末儿子回来了。昨天下午我们一起外出时,看到他的车上有一本《活着》。当听他说自己已经读过一遍时,我就有了马上阅读的冲动,于是在回家的路上,便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今天虽然有很多家务,甚至要去地里干活。但是到现在(晚上8点20分)为止,仅仅用了一天半时间,我已经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说。

  这本书是作者余华1992年9月3日完成的。余华,1960年4月出生。比我大整整11岁。所以他写的内容与我幼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很相似,读他的作品,不但有思想上的共鸣,更有再回到童年的感觉。

  这本书的主要讲了一位叫福贵的老人一生坎坷的经历。年少的福贵生活荒诞不堪,吃喝嫖赌,样样不落。由于他太过浪荡,赔光了所有的家产,他爹因此丢了命,他由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变得一无所有,紧接着他的母亲病死;女儿聋哑;儿子因给产后大出血的女校长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大出血而死;妻子、女婿,甚至他的外甥也相继去世!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由福贵亲手埋葬,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最动荡的时期,最能反映出那个年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困苦。在失去所有亲人后,富贵的生活本应该是孤独的,可是他并不寂寞,他的精神意志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们活着的力量不在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同时我也明白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就像我们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却没有断。回忆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和婆母相继去世前后的种种情形,不仅感慨人生。与《活着》一文中的老人相比,我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所以说,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并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很多的困苦磨难都是可以熬过来的。

  读《活着》这本小说,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当我全身心地走进文本去体验一位老人的.一生时,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前半生是如何度过的。一本小说真的可以创造神奇,可以让时间帮助着一个人的一生!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栩栩如生,娓娓道出一个人的一生的故事,不但可以表达时间的漫长与短暂,更能表达时间的动荡和宁静。

  在这本书里,作家余华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让我们从这些水珠般微小的细节之中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福贵的一生是动荡的,充满苦难的,但同时也是平静和快乐的,这让我我越来越感受到坚持写教育随笔的重要性。

  今天的阅读让我明白了:阅读别人的作品真的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我们自己写下的作品,有的时候也同样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生活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读《活着》有感10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余华老师的《活着》一书。那么多好书,为什么我偏偏要选择这样一本沉重的书进行分享。原因其实很简单,我只想说因为《活着》,学会了坚强。因为活着,才能对未知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除了人生的残酷和无常,也有一丝明灭的希望在升腾,虽然没有烈火般汹涌,却也似星星之火,难以熄灭。虽然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个悲惨地死去,但是,福贵依然平静安然地活着。他到底为什么活着?人生都已经这么惨了,他哪里来的勇气继续活着?我想,这本书就是想告诉我们,活着很纯粹,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自序中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对待生活,最好的态度也不过如此了吧。人生无常,当灾难向你袭来时,不会跟你打招呼,你连拒绝的机会都没有,只有用一种乐观、悲悯、理解来看待人生种种,才能为自己留下心灵的最后一块净土。 毕竟人生都这么苦了,乐观地活下去,才是对生命保持敬畏的唯一方式。

  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自己对苦难的`承受力,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生命,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坚韧。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死不可选,唯一可选的,就是好好活着。当一个人对生活感到绝望时,即便是老天给他机会逃离这个处境,他也未必能挣脱出这个阴暗绝望的牢笼。当一个人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时,即便是身处艰难险境,也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有时候会想,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现实,才算是真正的活过。我们总是习惯在自己和前人的经验中找寻答案和防御的措施,但有些苦难却是我们的人生“特调”,只适合一个人品。福贵从一个气人的“巨婴”成长为一个独立行走的人,历经了无数生离死别。一次次的打击,鞭在身上,无疑是给老旧的伤口撒了把盐。他无力改变时代的大环境,只有随波逐流,不断地与自己和解。而我们,又何尝不是一直在和我们的人生和解?“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老师在此书中,写尽了人对苦难的承受力,让人感受到了震撼的悲剧美,结尾让人看到生的希望与力量,也让我们在品味这压抑的苦难之时,更加对生活充满希望。

读《活着》有感11

  “我会好好地活着。”从福贵的嘴里说出来,坚定而又悲凉,在读完《活着》后,我的心情沉重且压抑,尤其读到有庆被活生生地抽干了血而死去。我是一个代入感极为强烈的人,很难想象,自己的儿子处在最好的年纪以这种方式死去,而福贵,接受了身边人一个个的离别。

  他在晚年讲述往事时,没有逃避,没有失声痛哭,没有一蹶不振,他用轻快平静的语气讲述他所经历的`一个悲痛的故事,我时常想,他不难过吗?是怎么做到热情讲述自己的伤痛的。直到后来,我有了另一层感悟。

  他怎么会不难过呢?最爱的人都离开,晚年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他的笑容,是坦然,是无奈,是心酸后的沉默,也是放过了自己,让自己不再纠结,何尝不是种解脱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只是不同程度不同经历罢了,许多自然灾害带走了他们的家园和亲人,那么他们的余生就以泪洗脸悲痛度日吗?书中福贵说:“我会好好的活着。”在我认为是对逝去亲人们的寄托,是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心愿,是回忆,是安慰。但这份勇气却很难得,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沧桑后,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淡然微笑呢?

  我的外公在我六年级时因病离开了人世,他在世时最疼爱我,外公生前是个很善良的人,他乐于助人,和邻居们的关系很好,所以他逝去时,邻里乡亲都泣不成声。外婆更是悲痛,偌大的房子里,只剩她一人和无尽的思念在盘旋,外公去世后,她时常对着门口发呆,后来她种了许多花,摆在客厅、厨房、房间,反常的是,她愈发热爱生活,为什么呢?明明前几天还那么伤心,为什么那么大的变故几天时间就缓过来了?外婆不爱外公吗?

  直到后来,外婆告诉我,她很爱很爱外公,外公在世时喜欢花,可是知道外婆怕虫子没有种,外公去世了,外婆便开始种花她告诉我,她的爱寄托在那一束束花里,“所以,才要更坚定地好好活下去。”她发着呆,口中喃喃道。

  再一联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即便没有什么重大变故,但我们也会经历人生一次次挫折的打压。就像学习,可能分数在一次次打击我们,但我们能抗住吗?能战胜吗?饱经沧桑,淡然微笑。显然,我们还没有福贵的“饱经沧桑”,但作者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在逆境中顽强生长,微笑面对生活。

  “我会好好的活着。”后面的话是,“代替有庆、家珍还有那些逝去的亲人。”我佩服他,我又想起了一句话:只有在饱经沧桑后,还能淡然微笑面对生活的,才是强者。

读《活着》有感12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

  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纵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

  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读《活着》有感13

  《活着》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这样,福贵还是活了下来,活着——心中永存希望,只要心中有希望,那么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作者在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活着自己去感受生活,不可以看别人是怎么说的。希望在心中是不会破灭的。

  书中的福贵小时候家里非常的有钱,他经常出去赌博,把所有的钱都都赌光了,那时的福贵还不知道挣钱的不易,当赌完所有的钱财时,福贵的爹死了,娘病了,福贵才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福贵变了,在他们遭到攻击的时候,福贵活了下来,为了活下来福贵也是遇到很多的不幸,家珍生下了凤霞,当福贵回来的时候,凤霞已经会说话了。后来家珍又生下有庆,有庆给别人输血时,生生的被输死了,有庆的死对福贵的打击很大,但是福贵依然选择活下去。家珍病了,病的越来越严重,可后来又渐渐的好起来,福贵的日子也慢慢的好起来了,但是凤霞又因生孩子大出血死去了,家中只剩下二喜、苦根、福贵,但好景不长,二喜又被压死了,苦根吃豆子太多撑死了,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了,但是还是没有放弃生活,坚持活了下去。

  福贵这一生应该说是幸运的.。因为经历了中国多次的大变动、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他都活了下来,同样,他也是悲惨的,亲人们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但是他心中依然选择活着,没有放弃希望。《活着》结束时说: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不能被剥夺的东西。福贵可以说就是一个英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可福贵的一直坚信活着、乐观的活着,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活着》告诉人们的就是福贵的那种精神吧。《活着》给我的感受是:坚强的活下去吧,并且乐观的活着,快乐的活着,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只要快乐的活着就是的幸福!

读《活着》有感14

  常听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似乎在东方人的眼中,死亡是一件痛苦却又无奈的事情,不希望,却无法避免。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叫《寻梦环游记》,里面对于生死的解读是这样的:“人死了之后并不会孤独,而是在亡灵世界里会和亲人再一次团聚,并且可以在亡灵节和亲人团聚,直到现实世界中的最后一个记着你的人也去世了,你才会永远消逝,又称为最终死亡。”在西方人眼中,死亡并没有那么沉重,逝去的人只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我更赞同西方人的生死观,尽管并不那么理性,但人其实是一直活着的,只不过形式不同。

  其实,活着是一种荣幸,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承担责任。余华在《活着》中说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或者说义务。记得《活着》里面有一段让我记得极深:福贵的父亲让他挑着两担铜钱,靠自己的双腿走到城里还债。福贵的肩膀磨破了,腿也酸的要命。回到家,他父亲对他说:“杀了人要偿命,欠债就要还钱。”这非常朴实,但很深刻。这是他父亲为人父的责任,即使自己的儿子再如何不对,也不能弃之不管,而是把他往正路上引导。而后来嫁给福贵的家珍,本可以随了父亲的意,在福贵家道中落后改嫁,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千金大小姐。可是家珍却选择了追随福贵,和他一起过着勉强维持生计的生活。夫妻本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是自古又有多少夫妻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呢?作为妻子,责任之内应当追随丈夫相夫教子、同甘共苦。家珍明明知道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留下。倒不是说那些改嫁的女性有多么不对,只是责任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活着的责任并不止活着要承担的责任,活着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古语,但道理却一点也不古。书中的福贵,眼睁睁的看着家人一个一个走在自己面前,他从痛苦到释然,一次又一次的想着:“下一个就该轮到我了。”却戏剧性的`活到了最后。作者这样设置主人公的命运,固然是为了使故事本身更加具有张力,但更多的我觉得是为了暗示读者生命的神圣不可侵犯。就算活着再难,也要坚强的活下去。这不仅是人本能对于生存的渴望,更是一种责任。

  作者这样解释这本书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他的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这样一篇小说,就是这篇《活着》。”无论是书中的福贵还是歌中的老黑奴都一样,世界塞给了他们一手玻璃渣,他们笑着收起玻璃渣,想了想,又回赠给世界一把糖。这,是他们活着的态度。

  活着不仅是荣幸,更是责任。现实生活中的磨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但是,我们不止要活着,更要忍痛活得精彩。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更是活着的意义。

读《活着》有感15

  余华,‘辣手书生。笔锋犀利得似一把剔骨的刀,下手稳准狠,刀刀见血,不慌不忙的一刀一刀把腐肉剔除,毫不留情。

  问:余华先生,你真狠心!给了福贵一颗‘心’,却又把他这颗心撕碎,一块一块的埋进土里,让福贵又成了一个没‘心’的人。

  余华:福贵原本就有心,只是他的心被油蒙住了,沉睡着。良知和贫穷唤醒了他的心的。撕碎他的心的人不是我,我只是叙述者。现实生活的苦难是作家挖空心思也无法虚构出来的。

  《活着》就是疼,爹娘、家珍她们死了,都不疼了。可,福贵活着,从他娘把他生下来就一直活着,无论遇到什么艰险苦难,他都挣扎着活着,死不了,福贵的命真硬!

  徐福贵活得很疼很疼,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死去,他亲手把他们一个一个的埋葬在村西的坟地,看着这些坟头,福贵自言自语,无欲无求,无痛无乐。

  故事是这样的:徐家原本是地主,出了两个败家子,福贵和他爹,他爹败一半家,福贵嫖赌又败一半家。福贵败家气死他爹,害苦他娘和媳妇、女儿,福贵愧疚的想死,想起娘和媳妇,福贵没死,却把自己的良心找回来了。

  不当少爷的福贵再也没享过福。出去给娘买药被抓壮丁上了战场,见识了战争带来的死亡和绝望,福贵求生的.欲望更强,与死亡相比,受苦挨饿都能忍受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福贵就这么想的。活着真好!

  后来解放了,土改斗地主时,因为败家,福贵成了贫农,因此福贵倒捡了一条命,福贵脊背发凉长长松了一口气。

  人,一旦成家,过日子过得就是孩子,看着孩子们一天一天的长大。福贵一儿一女,算是他和媳妇家珍的福气,有家珍这样知书达理、不离不弃和他过苦日子的女人,福贵知足了。想起以前对不起家珍,他也在心里默默地感谢丈人爹,在家珍怀孕七个月时,敲锣打鼓的把家珍接走,既挽回了当初福贵对他不敬失去的面子,又暗中帮助徐家养了媳妇和孙子。福贵的儿子半岁之后随家珍回到贫穷的福贵身旁,孩子没改姓,依然姓徐。这是福贵生活中温暖的一笔。

  作者很厉害,描写人性方面别具一格,我非常喜欢他对家珍父亲心疼女儿,又暗地里帮助女儿女婿这一段。不直白的说道,却能从中感受到温暖的爱。

  看整篇小说,福贵自从失去土地后,他的天空一直笼罩着一层厚厚的乌云,厄运时不时地关照他,没有丝毫的怜悯。

  徐家单传,儿子有庆是徐家的根,是福贵的希望。有庆自愿给难产的县长老婆输血,医院为了谄媚权贵抽干了有庆的血,福贵的儿子就这么死了。得知消息后,福贵奔命似得跑到医院,医生却这样说:“你有几个儿子?”福贵说:“只有有庆一个儿子。”医生说:“咋不多生几个?”福贵想打人,他红了眼,可他不敢,他只能踉跄地跑去那间放着儿子尸体的小黑屋去抱着儿子的冰冷的小尸体嚎哭,他的心被撕碎了。他把儿子瘦小的尸体抱回来,埋在村西父母身边的土里,连同他的一块破碎的心埋了进去。

  没有说法,没有制裁。虽然事后作为县长、福贵战场上的战友春生多次来道歉,但家珍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我儿子的一条命就值200元钱吗?”这是母亲的呐喊和悲痛,家珍除了这样什么也做不了,她的心死了一半。

  聋哑的女儿凤霞难产大出血死了,也躺在小黑屋那个砖头台上。女儿的尸体和福贵的一块破碎的心也埋在村子的坟地里。

  老婆家珍被疾病和饥饿掏空了身子,被儿女的死掏空了心,她没了眼泪,干干净净的也随着儿女躺进了村西坟地里。福贵把自己的一块破碎的心陪着苦命的家珍埋进土里。

  女婿二喜因为工地事故也躺在小黑屋砖头台上,又带走了福贵的一块破碎的心。眼泪是流干了,还是流在心里看不见了,福贵很难过,却不会哭了。死了那么多亲人,厄运还是不饶他,又夺走了他唯一的孙子苦根。福贵没有心了,他破碎的心随着亲人埋进了土里。

  我没有看到福贵怨恨谁,他又能怨恨谁呢?怨恨要有对象的,福贵找不到怨恨的对象。他活着,挣扎地忍耐着。忍耐贫穷,忍耐欺凌,忍耐失去孩子的痛苦,忍耐无法摆脱的厄运。

【读《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读《活着》有感10-09

读《活着》有感【合集】05-17

读余华的《活着》有感04-20

生命的意义_读《活着》有感02-15

读《活着》有感精品(5篇)11-21

读《活着》有感汇总【14篇】09-12

读《活着》有感(汇编15篇)06-08

《活着》读书心得07-07

《活着》读书心得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