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叶君的《潘先生在难中》,以军阀混战为背景,从本质上揭露了乱世中的代表———潘先生,一个卑怯自私、随遇而安的灰色知识分子的典型。用一种诙谐的语调描述了在五四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挣扎过活的形象。这一类型的民众在社会环境的夹缝中求生存而又朝不保夕,以小见大,通过潘先生的这一个体从而加以引申为一个群体的灰色生活。
小说一开始,在一列满载难民的火车上,潘先生就出场了。叶君着重写他的行动——“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但是随着人流的冲击,潘先生家人便不禁被冲散了,潘先生愤怒的想:“没用的东西。”随即又拉扯着家人向前冲。潘先生的不自量力,自作聪明的可笑形象便由此在读者的心中扎下了根。潘先生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经济上的贫乏以及作为人的卑微,使得这样的冲劲也赋予了隐喻式的意义,他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不停的征战不住的向前钻才能存活下去。他的人生哲学是养家糊口,在战乱的年代便以活命为上策,可是利己主义和投机取巧的思想蒙蔽了他,他争先恐后地寻找夹缝来钻,潘先生自以为精明能干,实际上迂腐可笑的性格得到了鲜明有力的表现。而后潘先生一家在密密的人流之中走散,他的心中萌生了一种破灭感,他禁不住的渗下两滴眼泪来。而随后团聚之后潘先生所发之感慨:“现在好了!”说明潘先生只顾个人私利,一味苟且偷安,就是这种人生活的目标。
本文的精彩部分主要集中在潘先生回到让里之后的种种表现,通过前后的对比加重了讽喻意义。如前文中他带着妻儿逃难去上海,当得知教育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消息之后他的矛盾心理,“他心中似乎很安慰,又似乎有点儿惆怅。”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心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一方面希望逃难成功,另一方面又害怕被革职之后生计会受困。第二部分是草拟完上课通知之后的行为,他去往红十字会领取了旗子与徽章,他的心中是这样的感受“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而其实此时的妻儿远在上海。由此,我们心中可以臆测这样的心理,他觉得心里空茫需要一些外物以包裹不安全的内心。这样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表演,在笑声过后不免引起深思,内心的脆弱与不安定而求物质的庇佑,这与古时劳动人民祈求丰收祭拜神灵是同样的心里,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这未免显得唯心又无知了些。达到幽默讽喻巅峰的是在红房子中潘先生的所遇所感以及表现行为。在战事发展到碧庄时,潘先生卷带包裹去往红房子避难,没想到竟然在此碰见了貌似尊严的局长。“那局长也望见了他,尴尬的脸上故作笑容说”,这一部分不只潘先生一人作出了可笑的行径,连局长也表现的亦步亦趋畏缩不前。我们可以猜测此处是叶君在灰色知识分子人群扩大上所做的伏笔。
不过最终让里没有发生战争,当他去教育局探听开学事宜时,却被拉去书写歌颂军阀的标语。“德隆恩溥”——他写到“溥”字,仿佛看到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他显然是知道这样的时候官样背后的腐败是何其严重,这便更加的增添了几分玩味意义,多了一些讽刺艺术的魅力。“这一句更见恳切,字也越来越好了。”读来令人觉得可笑。他本身知道并且饱尝了战乱的坚信,但是他仍然为了一己之私而忙碌,每遇风吹草动,便惊恐万分,稍遇安定,又得意忘形。
《潘先生在难中》既反映了旧中国动乱不安的现实,又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灰色、卑琐的生活和自私苟安的性格。作者以冷静的视角审视了小市民及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又不动声色的以讽刺的口吻展现了潘先生为代表的一类人的卑琐怯懦的人生面目,又以此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使得民不聊生。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相关文章:
《蜀道难》说课稿06-25
蜀道难教学反思09-24
《行路难》读后感11-06
《蜀道难》读后感10-11
《行路难》教学反思05-18
蜀道难教学反思12-23
《拟行路难》说课稿12-14
《行路难》说课稿8篇12-14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