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时间:2024-09-15 09:54: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

  洋洋洒洒一百五十万字,耗时80个小时,这大概是我花费最长时间看的一本书。很长时间没有这样酣畅淋漓过了,快餐式的娱乐方式肢解了大多数人静下心来的思维。我想用几千字来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兴许大家不一定有时间看完这些文字,但在这个碎片化知识,追求流量的时代,我还是想以这种笨拙而漫长的方式去讲一些事情。纵然不讨喜,然则我甘心为之。

  整部历史小说大致与目前史书记载相同,包括人物生平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历史为基础,对人物形象填笔加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刘伯温、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王保保、朱棣、朱瞻基、朱祁镇、于谦、王阳明、戚继光、李成梁、张居正、李时珍、徐霞客…对历史中的这些人物,我知道的都很片面。通过本书,我看到了一个个和教科书上相差甚远的有血有肉的灵魂。很多兴衰起落,很多无奈更替,很多王侯将相,很多风云变幻…终究抵不过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当然,这本书权当做培养对历史的兴趣来看,我也深知不能将其当做正史来读(即便正史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或许以后有精力再多看几本:《明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居正大传》、《万历十五年》…书是读不完的,历史有太多的迷雾,每看一遍都会想到不同的东西,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历史的有趣之处,每读一遍都是别样的“庐山烟雨”,别样的“浙江潮”。想到这里,我又要把许倬云老先生的话搬出来,不是山在变,海在变,是我在变,是我的想法在变。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科学技术变了,商业模式变了,衣食住行变了,这都是外壳。人性什么的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史书留名的人,对于他本人,荣辱不过几十年,而对读者而言,只有廖廖几页。但是当年明月说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因为“十年可见春去秋来,百年可证生老病死,千年可见王朝更替,万年可见斗转星移”,人如果在深井,眼里的天空就会变小。试想一下,我们几十年生老病的那些小事情,放在千万年的历史中,何其像《庄子.秋水》形容的那样: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让人唏嘘不已、掩卷长泣的场景,是北京保卫战之后于谦力挽狂澜却被复辟的皇帝处死。史载:天下冤之!千载后,人们亦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我想他心中是不在意那些朝堂上的非议褒贬的,因为“及籍没,家无余资”,唯有两袖清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此心昭昭,可照日月,也可照千古。历史或许不该个人英雄主义。但是通篇看来,我觉得有两个人对大明公司维系两百七十多年的运转起到了扶大厦将倾的作用。一个上面已经提到了,于谦于少保。叫门天子带五十万军队出去转悠被瓦剌逮住机会以两万军队大破,皇帝被俘,余者大多都殉了国。纵观二十五史,除了靖康之耻,也就这里有这样的奇观了,然而大厦将倾的国家还是被于谦救回来了。另一个是张居正。依稀只记得中学历史课本对于这个人提到的关键词有两个:万历新政、大明脊梁。书里的他推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但他生活奢侈、独断专行,抄家起来有黄金万两。这样的人,我不敢评价。贴出明月的原文: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我想起了海瑞对他的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张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按教科书上的历史,虽然有郑和下西洋、有隆庆开关、有资本主义萌芽,说到底也只是封建王朝,努尔哈赤代表的后金(后来的清朝)取代明朝是人心向背,天命所归。然而历史有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王朝更替的另一面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果没有天时灾荒引起的农民起义和东北女真兴起这两件事同时发生,如果崇祯不理会言官们的叽叽喳喳,接受杨嗣昌和皇太极和谈的建议,说不定历史的车轮会因为这些偶然的没有发生而骤然改道,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借用当年明月的话来说: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

  然而幸运的是,每次读史看到一个朝代的末期,都能出现一群立于危墙之下的士大夫。他们践行着一件事“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出自中庸)明朝当然也不例外。黄道周在江西婺源遭遇清军,英勇就义后衣中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正如当年的他,不识时务,绝不妥协。在明末的诸位将领中,卢象昇是个很特殊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不贪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从不妥协。我对这样的人钦佩之心无以复加。

  说一下让人诟病的一点,有人说当年明月的书夹带私货太多影响阅读。我认为瑕不掩瑜。从主要参考书目来看,他取材了五十几本专业历史书籍。只不过行文的时候,语法诙谐轻松了一些。他说的一段话也尚可自明心迹:我本人虽然经常幽默幽默,但对很多事情都很悲观,因为我经常看历史(就好比很多人看电视剧一样),不同的是,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剧结局,无一例外。但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大家完全可以借由此书,逐步打开视野,引发对历史的兴趣。这样你对封建王朝的印象将不再只是落后专制,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2

  在过去的20xx年春节漫长的寒假,我有缘和一部历史题材的书籍《明朝那些事儿》结缘,这部书共6部,主要讲述我国明朝的历史类书籍。但是,这部书籍并不像其它历史书籍那样传统,而是用推陈脱俗的形式来叙述历史,语言活泼生动,情节引人入胜,让我爱不释手。

  以前我对明朝的历史不了解,但是读了这部书后,让我对这段历史变得清晰再现。我看到开国皇帝朱元璋打天下的不易和治理国家的辛苦,看到政权交替的艰辛,看到名臣志士如李擅长、张居正等等为了政权的良苦用心和鞠躬尽瘁,也看到皇权和相权的博弈,还有宦官专权和特务制度等等。同时,看到明朝有的皇帝专注于木匠研究,几十年不上朝的故事。

  值得肯定的是,在中国明朝的历史上,我国在科技、军事还有国际关系以及市场经济繁荣方面取得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同时,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诞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有影响后世的《永乐大典》,曾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参加过该大典的展览活动。这套书更让我触摸了曾经峥嵘的历史岁月。

  总之,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曾经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因此,如果有机会推荐大家可以拜读一下这部历史巨作。让我们感受一个王朝的兴衰和荣辱。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3

  陆陆续续的读,读了足足三个月,一开始是一天一二百页,最近是一天几百页,终于一气呵成读完了它。

  很多人在我的印象中就给我留了个影子,如雪泥鸿爪,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但是却又有那么几个人却让我悄悄地记下了名字……

  徐阶智斗严嵩,以恶制恶,在这场战斗中,没有原则,没有怜悯,善良就是对人间邪恶的最大纵容!原则不重要,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胜了,这种胜利需要一种坚韧,忍辱方能负重。沉默方见爆发。我在想,他在打败严嵩之前,在那黎明前的漫长的'黑暗中,自己默默忍受着一切的一切,独立坚守,直到等到足以灭亡对方的时机,一网打尽……这是一个多么勇敢而伟大的人呀!

  戚继光,一个努力赚钱和上级搞好关系,却只为打仗,只为保家卫国的人,死前和死后家里贫穷之极,必须这样的行为,才能在官场上混,在官场上混方能保家卫国,其行为可敬可悲,正是这种人方可称之为民族的脊梁,一个爱国将领要这样才可以报国,其趋于灭亡也不远了……

  这本书可看,“有料”,有内容。虽然不后悔看了这本书,但以后绝不要再读这么长的书。总觉得黑黑的看不到未来的尽头!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4

  在历史的长河中,“皇位”总是散发着它那长明不灭的光芒。就如毒品,只要碰触到它,便会成瘾,且永无戒除之法。

  我们都知道,皇帝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当的,且不说皇位交接之变化无常,就仅是每日政务,便让人吃不消。但仍有那么多人不惜用生命来下一把豪赌,冒着不拥皇位便入鬼门的风险,也要坐上那个至高无上,却又遥不可及的宝座。为什么?试想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受万人瞩目的成就感和说一不二的权威吧,这便是原因了,即便是死亡的晦涩也不能掩盖它的魅力的原因。

  如朱棣,为它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侄子;再如朱祁钰,为它夺了朱祁镇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哥哥。

  “从此,任何敢于触碰他权威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朱祁镇也不例外。”而原本,朱祁钰并不想拥有皇帝的`荣耀,可最后,到底还是臣服于那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皇位啊,确实改变了太多太多的人。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恰如一面无暇的镜子,真实地,照出了人性的丑恶。如若一人得势,他身旁的人都会拥戴他,如获至宝;可当他坠入深渊,原本那些人不仅不会成为救他一命的树藤,甚至可能是令他毁灭的最后一个契机……

  虽说人性本恶,却总有一些例外,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美好,如钱皇后,即便朱祁镇被俘,被全世界所抛弃,她仍坚守自己的誓言“我会等你回来的”,因为那人,再怎样,也是自己的夫君;如袁彬和哈铭,在那艰辛的岁月中,始终守在朱祁镇身边,不离不弃……

  外表与行为粗鲁的人并不可怕,就像也先,至少待人真诚;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城府颇深的人才最可怕,心口不一,行与言违的人,才最恶毒。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利益、欲望、虚伪、丑恶,令人的内心不再澄澈,做一个简单的人,往往是最困难的,没有人天生善良,没有人本质仁厚,只有在岁月的流逝中,我们才能捡拾一些美好,填补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简单的人,最难,也最美好。

  在这复杂世界里,也有真诚,不是吗?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5

  这本书早就听说过,但那时候一直在看《东周列国志》,没心思看这个。别的书看完了才把它翻出来看。这一看就再也看不上其他书了,全扔一边了。

  可以说正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读书的欣赏水平。

  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一个非专业研究历史的公务员,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部《明朝那些事儿》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该书作者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那些不幽默的历史书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而当年明月就使的我们能看到这幽默的历史“书”,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该书内容以明史为蓝本,几乎所用事件都有史可查,个别出自野史之处,皆注明,并加了作者自己的分析,说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认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说,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而作者也的确证明了这句“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从明太祖朱元璋开篇,到崇祯朝结束,前后历时二百余年,共六部。书中出现的人物、事件都是作者经过精心“海选”和“pk”的,作者说:“不是牛人不入书,不是牛事不叙述”。

  这部书的主线即是明朝的十七位皇帝,按照年排列出各个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它让我们知道历史里好看的不只有野史,其实正史同样好看。而且让我们了解了那些我们只窥其一斑的全豹。它告诉我们,朱元璋是残暴的它登基以后诛杀开国功臣,心狠手黑。所有开国功臣,包括开国六公爵和四个手握免死铁劵的老臣,另外两张铁劵的主人,常遇春开国之初即暴病,当初拉他入伙的汤和也只因当朱元璋看到他时,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据说当初开国的功臣幸免的包括汤和共两人,另一个是朱元璋的外甥。并且朱元璋施行机发明的酷刑简直就是惨绝人寰,而且他还有一个历史上其他皇帝没做过,也没想过的“庭杖”——皇帝亲自拿着棍子在朝堂之上把大臣打死。但它还告诉我们朱元璋是仁慈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他的残暴只对大臣,贪污银六两者剐刑。对百姓可以说是“耶稣救世主”,在朱元璋统治时期,用今天的话说幸福指数快速的上升。

  它告诉我们朱棣是篡的侄子朱允炆的权。但它还告诉我们在当时朱允炆的削藩就像是好学生要抢恶组织的'刀,痴人说梦。朱棣是当时整个大明最优秀的将领他手上又有当时做强悍的军队。削藩,不可能。

  它告诉我们,宦官郑和七下西洋是永乐大帝伟大英明的决定,但它还告诉我们,郑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宦官,在朱棣造反的时候它更是一位伟大的将领,曾为朱棣立下汗马战功。

  它还告诉我们,曾经有一个被称为“黑衣宰相”的和尚,他极力的鼓动朱棣造反,可以说是朱棣成势的最大功臣,但朱棣登基后他却退居下层,不做高管。但他依然是那个朝代实际的宰相,因此被称为“黑衣宰相”。

  …………

  等等等等。它里面有我们不知道的却非常有意思的事。

  该书分六部,但前后连贯,无笔法的不同可作为一部明史来看。到最后一直写到朱由校煤山自杀而止,全书完。

  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我不分析历史。我只是一个读者。我只喜欢好看的故事。当年明月做到了既让我看到了好看的故事,又看到了历史。

  能把历史写这样确实很厉害,看完高三优秀读后感,大家是不是都想去看看这本书了呢?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6

  最近我开始阅读一本书,它既不是某位名家的名著,也不是某位大作家的散文集,更不是哪些哪些没有阅读意义的闲散文字,而是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拿《明朝那些事儿》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比,我觉得前者是更胜一筹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不像历史书那样死板,它可以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叙述一件事,也可以用现代的.流行词来形容一个人,也会时常变化着花样逗乐读者。但它的严谨性与真实性却丝毫不亚于教科书:它引用了很多史书上面的原文,再一一详细地解释。有时作者为了真实地还原人物所处的场景,还自费去场景实地考察,用来更好地还原场景,得到更高的可信度。

  《明朝的那些事儿》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轶事。最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明末叛将的名称。当时中原闹天灾,朝廷又没有过多的银子来救济灾民,灾民迫于生计,造反了。造反的首领是需要一个称谓以示区别的。可灾民们没什么文化,于是他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将领们起了很多搞笑的称谓。有叫“逼上路”的,有叫“鞋底光”的,“一块云”的,“三只手”的,也有叫“薛仁贵”“曹操”的。你说有趣不?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小事记述,以小见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瑞买肉。海瑞一生清廉,只靠朝廷的俸禄吃饭,拒绝任何外来收入,所以海瑞家里并没有什么多余的钱,为了减少支出,海瑞一家老小都去干活,辛勤劳作,从来不买外面的东西。有一次海瑞母亲过生日,海瑞实在没有什么好东西给老人家祝寿,就去街上买了二斤肉。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惊动了全城,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这件事情“海县令今天竟然买肉了!”海瑞买二斤肉就引起这么大反映,他的清廉可见一斑了。

  《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这并不是偶然的。它以它独特的风格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把原来我们陌生的人物带到我们面前,使哪些真正伟大的人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同时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直观地展现历史,深度解剖历史,以幽默的语言逗乐读者,给读者真正的阅读乐趣和使人们记住明这个朝代。这些,才是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7

  明朝那些事第三本妖孽宫廷,皇帝的故事已经没那么有意思了,顶多算是宫廷八卦,这本书最有意思的是王守仁。首先要吐槽的是于谦在这本书里被干掉了,让人痛心惋惜。

  于谦,不是那个说相声的于谦,而是打了北京保卫战,拯救明朝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个于谦。上部书土木堡之变皇帝朱祁镇被抓以后,瓦剌首领也先各种要挟明朝,想狠狠敲诈一笔,奈何明朝就是不买账,皇帝你扣着吧,这边再立一个就是了,于是出现了两个皇帝同时在位的搞笑情况。

  被忽悠的惨了的也先一气之下冲到京城想要打一仗,这个时候的明军刚经历土木堡之变精锐部队二十万几乎全灭,毫无招架之力,也先3万铁骑已经要兵临城下,京城的9个门随便哪个门只要被攻破就完蛋了。

  如此严峻形势,战斗还是转移南京,关系着国家命运,战斗不一定能赢,而转移则是直接丢了半壁江山,于谦给出了答案:“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挽狂澜于既倒,于谦扛起了国家兴亡的大旗,保住了半壁江山。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不得善终,真的是让人扼腕叹息。

  王阳明,这位一心想要做圣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从小就励志要做圣贤,被他爸打了也不改志向。后来创立了心学,对后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而最让我佩服他的是,他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造反。什么是什么都没有呢,宁王造反买通当地所有官员,没买通的也被宁王干掉了,朝廷根本没人知道宁王开始造反了,而王守仁是死里逃生跑出来的,造反已经开始了,等着朝廷知道这事情派兵前来,宁王都造完反南京登基称帝了。

  没有指望,没有援兵,没有希望,只有他一人。

  孤身一人,聚集兵力,宁王有八万兵力,王守仁8千兵力都没有,怎么赢。就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王守仁凭借着他的智慧召集民兵,安排战术,平叛了宁王。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传奇了,明朝的历史还在继续,不同的人物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璀璨着这个时代。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8

  昨天几个同乡会的负责人相约到刘陶叔叔家拜年,一走进刘叔叔家,就看到一茶几的书,最上面的一本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前几天和网友牧野还聊到这本书,对它有一点点了解,刘叔叔看到我爱不释手的样子,他就送给我了,回到家,网也不上了,认真的拜读,还真学了不少东西。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如果是有这样的书再出版,我一定要好好学一下中国的历史,这个小伙子听说是武汉人,才27岁,在广州是一个公务员,如果有缘真想拜访他,好好向他学习,不管人家怎样向他拍砖,我在心中永远支持他,后生可畏。佩服。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9

  最近忙着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那些首辅们是真的厉害,在那么苛刻的科举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很多十多岁就考上秀才,考上举人,虽然八股文确实古板,但才子们也是真的猛,看完他们的故事,只能感叹自己是凡夫俗子一枚。

  以前经常看《唐伯虎点秋香》,现在才知道原来唐伯虎是在明代,而且他确实是个才子,差点就成了状元,只是因为考完后自己说话不注意分寸,被别有用心的人搞成了政治事件,最终名落孙山,从此他开始放浪形骸,只是在作画写诗的时候,在喝醉酒的时候,心里一直是愤懑的,并没有电视剧里那么洒脱,最终郁郁不得志地走完了一生。

  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徐渭,在与倭寇的斗争中,陪着胡宗宪定下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捋清了倭寇里两个头号人物,徐清和汪直。

  与徐清的斗智斗勇中,徐渭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送了内奸,吹了枕边风,搞了离间计,经过一连环的操作,最后让徐渭投降,只是胡宗宪和徐渭没有履行合同条款,让徐清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单方面撕毁了合约。

  至于汪直,本来大家可以好好过日子,但因为一个意外,大家的`希望破灭了。

  从日本归来的汪直诚心合作,想以后在大明安顿下来,汪直下船了,第一次和胡宗宪吃完饭后说想随便去转转,结果就去江浙转了转,运气不好被一个死板的官碰上,然后被抓了起来,最后导致被杀害,引发了接下来的十多年倭乱。

  令人郁闷的是严嵩,一个巨贪,身居首辅高位,但是胆小怕事,不顾百姓,凭着儿子严世藩能解读嘉靖的密码屹立朝堂几十年,严重阻碍了大明的发展,而且在被入侵时不敢抗争,只要不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别人的生死都与他无关。

  还有像海瑞这种八股文的牺牲品,虽然人格很高尚,但是过于理想主义,遇到问题除了骂,不会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比如于谦,王守仁,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国之栋梁,他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那个年代。

  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0

  《明朝那些事儿》20xx年以前在我家书架上是灰尘覆盖,脏的仿佛是一本本古书,可自从20xx年2月至今,这本书已经被我读了不下10遍了。

  说句老实话,我是很佩服当年明月的。翻遍全书,除了短短几句话简介,便全都是内容了。作者并没有像某些作家借助任何名誉、头衔、声望所带来的光环效应,倚老卖老,胡乱几笔完事,当年明月这是真本事,不然为何会有上千万的“明矾”?这部作品的幽默风趣,冲破了“史学作品都浮躁无味”的牢笼,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自然受人欢迎。

  整部作品不仅让人发笑,而且不失严谨,结构紧凑,不知不觉中便会融入书中。看到朱元璋冲击着腐朽的元王朝,一步步走向成功时,我在心里暗暗为他叫好;看到方孝孺宁死不为朱棣写登基诏书,最终被灭十族时,我为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看到杨继盛死劾严嵩、严世蕃父子,为徐阶的胜利作铺垫时,我佩服他的品格;看到杨涟冒死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敬佩之余更多是对他命运深深的`担忧---我在当年明月笔下的海洋畅游,每畅游一次,对他的佩服就加深一分。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杨涟勇斗魏忠贤一事了。当时,朝中的势力已经呈现出一边倒的状况,朝局动荡,而朱木匠------天启皇帝的天平又在向魏忠贤倾斜。魏忠贤不可一世,控制了整个朝廷,而大臣们却只敢唯唯诺诺,做随风倒的墙头草,只求自己平安,不顾别人。只有杨涟,他虽然孤独,却依然强大,依然坚持道统,在知道必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去做,真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最重要的藏书之一。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1

  看到最后作者的参考书籍,才觉得,历史的书不是谁都能写的,毕竟那都是真相,都是事实,你不能胡编乱造,你写出来的东西要对历史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

  自己从来不觉得读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因为变数太多,之所以读历史,只是想知道的更多!每个人活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十年,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通过历史,你可以知道在你出生之前的几千年或者几万年,我们的国家,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些人是怎么生活的,国家是什么样子的呢……不过而已。也会想通过别人的一生,去替他自豪,替他唏嘘,替他高兴,替他遗憾……

  读历史只为了解历史,了解自己永远不可能去经历体验的过程,读完一本史书,总觉得自己也在那段历史时光里走了一遭,像一个隐形人一样,别人看不到我,我却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到他们的正义,也看到他们的贪婪,然后也暗暗去思索,自己的一生又该怎么如过。这大概也就是读历史的意义吧。

  喜欢作者的严谨态度,不知道的不瞎说,会去查史料,去实践,去钻研,这大概也就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2

  有时候,我觉得我是一个很无趣的人,这么些年来,生活过得出奇的单调,抽烟嗓子难受,打牌头发晕,唯一一直在坚持的就是打篮球,貌似从上大学到现在,基本没有长时间的中止过,走到哪里打到哪里。其次,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个很懒的人,虽然很懒,但懒人也是需要有事去打发时间的`。所以,空闲之余,这十多年来,我一直还在坚持的,就是阅读。我没有看书的强迫症,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早早的入睡,所以才选择看书。

  对于看书,我也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的地摊读物都是我的爱好,也没有看小说的习惯。为了生活,曾经把共十本的《管理原理》读完过,貌似对企业的管理若有所悟。也研读过《活着》,但终究还是没有活明白。曾有一段时间对阳明的“心学”有所关注,还认认真真的去研究过他的学说,去了解他的生平,更是遥想把自己放在一条小舟上也长叹一声“我心光明,亦复何言”。但终究,阳明先生的心学对我影响并不大,也是到后来,我才明白,心学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影响,更大一部分还是负面的。这是后话,不做详述。再再后来,我想去读读咱民族自己的经典《四书五经》,源于知识太浅薄,看起来很费劲,至此,几本书在桌子上总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3

  每个朝代的覆灭都是因为最后一位皇帝的昏庸无能,然而明朝却没有随历史的轨迹走下去,因为他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

  几百年来,关于崇祯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位奋发图强的明君,一直是众说纷纭。然而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伟人,一代枭雄。他足智多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也许你会问,既然有这样的一位皇帝,那么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原因很简单,没钱。没钱当军费,更没钱安抚百姓。可以打个比方,一堵城墙,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渐渐腐烂,这时候你无论用多么优质的油漆来粉刷,最终也逃不脱塌陷的命运。准确的说,明朝就是那堵墙,而崇祯就是漆。崇祯上任时,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气数已尽,无论崇祯多么努力地挽回局面,最终只能是大局已定。

  在当时,天启皇帝在阉党魏忠贤等人的压迫下,已经抛弃了所有的治国理念,换句话说,他就是魏忠贤的傀儡,瓜分大明江山的工具!东林党与阉党相互对峙,自相残杀。朝廷中的官员为了活下去尔虞我诈,无心治政。就连贪污都是小菜一碟,没有谁没干过!所以说谈不上什么犯法。当崇祯上台后,对阉党赶尽杀绝,可谓一个不留。由此可见崇祯的聪明机智。但仔细想想,又何必呢!大家都是被逼的走投无路,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杀阉党头目就可以了,又何必一连解决几百人。人都被你弄走了,谁来干事。这是要你假慈悲饶了他们,他们会感激不尽,然后死心塌地的为你做事。再说阉党虽不是好人,但东林党也不是善类。尤其是言官,比阉党更厉害,一天不找几个人干一下就难受,所以当时朝廷没几个在干正事,大家都在相互告状,非拼个你死我活,就算崇祯是神那都是没办法的事呀!

  我们再看看关外,后金军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训练下越来越能干,八旗的威胁也十分严重!崇祯就是想打仗也没人愿意干,原因是什么,没军饷!普天之下除了特种兵关宁铁骑有钱拿之外,其他地方的士兵有几年没拿一分钱了,结果便是卖兵器的卖兵器,卖马的卖马。总不能饿肚子吧!这样没兵器的打什么仗!国库没钱也不是崇祯同志的错呀,他连自己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祖上没留钱给他,他能怎么办?

  那老百姓的税收都到哪儿去了?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呀,天灾人祸都来了,打从崇祯即位那天,就一直灾荒,不然人家皇太极同志也不至于父汗刚死就来打仗,你想想,关内都搞饥荒,关外不更惨。没办法,只能操家伙来抢。农民被抢了没粮,朝廷又不赈灾,只能发动农民起义了,由此李自成的时代开始了。

  最后,崇祯无法,为了尊严,为了不当俘虏,他只能踏上煤山,自尽……

  我想如果在太平盛世,他一定是个好皇帝,明朝也一定会在崇祯的手里变得更强大。可惜的是,有太多的巧合同时上演,偶然的`灾荒让皇太极打中,偶然的裁掉驿站创造了李自成的“辉煌”,偶然的地点让明朝走向灭亡。如果没有这三个“偶然”同时发生的话,也许就不会有最后的灭亡。可是崇祯都遇上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啊!即便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也不能挽回,但还是做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听群臣们唇枪舌战,他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可是他的一生不像电视里的主角一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

  因为他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4

  明朝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朝代,无数历史壮举出自明朝,像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了中外,传播了中华文明,更宣示着明朝的强大。

  无数国邦前来朝拜,进贡。无数光荣和荣耀都源自那个时代。于是我带着对明朝的好奇翻开了《明朝那些事2》这本书。去解我心中的疑问,去探书中的宝藏。下面开始我的解密。

  《明朝那些事2》主要讲了:朱元璋把皇位给了他的孙子朱文玧后的故事。话说继承皇位后,因怀疑驻守边疆的各位亲王会**,特别是拥有强兵的藩王。这位藩王马蹄曾踏遍蒙古,立下战功无数。可能是功高盖主吧,朱文玧选择“削藩”,但是没把人家杀了,反而把江山送给了藩王。而他自己烧了皇冠,连夜逃跑。

  作者还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战场以及作战的细节。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皇位竞争的激烈,其中藩王对部下说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他是这样说的:“我可以击败朱文玧三百次,但他仍是皇帝,朱文玧只要击败我一次,那我就会沦为死囚,可能永翻不了身”我想,正是他的这种对命运不公的愤恨,这种毫无退路的'选择逼迫,致使他拼了命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应该是作者的写作手笔十分生动简练,比如作者在想要些明朝那些在常人看来杂乱无比的官职时,常会用现代的类似市长、主席、司令等得官职引用说明,让读者很容易就能明白那些官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作者这样的写作特点,让文章通俗易懂,但又不会长篇大论,令人觉得枯燥乏味。

  很多人都喜欢当年明月里后记的那句话,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5-24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1-08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1-04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09-11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5篇)01-08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合集15篇)01-08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集合15篇)01-23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1-16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