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论语》读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后感1
古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一部人人必读书。古人编《论语》体现个性气质,今人诵《论语》提高自身修养。论语的不同时代的解读是一个时代对于它的一种特定的诠释。
千百年来,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年轻人们懂得: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论语》中,我学会了孝敬父母的道理;“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在《论语》中,我明白了诚信做人的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
乐乎”,在《论语》中,我领会了学习的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班里的同学们,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这样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
细细咀嚼,久久回味,我仿佛听到了孔子的教导,闻到了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
《论语》读后感2
我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作品,在许多篇章中谈论生活,对当代人具有参考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诚实正直。孔子认为:人的生活是直的,充耳不闻的生活是幸运的。(永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应该诚实,只有诚实才能光明正大。然而,我们生活中不诚实的人也可以生存,但这只是通过运气来避免灾难。根据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幸运地避免灾难的人迟早会摔倒。
二是做人要注意仁德。这是孔子在生活中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基础,是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基础。(学而且)又说:人而不仁,怎么礼?人而不仁,如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学习,学习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他人,得到人们的赞扬。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思,死之日,民无德而称。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民至今称之为。(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天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才是仁德。一旦你的.言行符合礼貌,世界上的人就会称赞你为仁人。可见仁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也提出了仁德的外在标准,即刚、毅、木、迟。(子路)即刚强、果断、朴素、谦虚的人接近仁德。同时,他还提出了实践仁德的五个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诚实、勤敏、慈惠。他说,尊重别人不会导致侮辱,慷慨会得到每个人的支持,沟通信任别人会信任,勤奋会成功,给人们慈善可以很好地激励人们。孔子说能实现这五种美德,可以算是仁。
《论语》读后感3
这句话几乎家喻户晓,出自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论语》,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说的是几个朋友在一起相处,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能凭借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人品的好坏,就算一个人脑子再笨,那他身上肯定也会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就那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吧!我由于不小心把王俊辉的鼻子撞出血了,于是班主任刘老师把我妈妈和王俊辉奶奶都请到了学校。王俊辉见他奶奶来了,赶紧对她奶奶说:“奶奶,您不要着急,您先坐下来。”他奶奶走的时候,王俊辉又说:“奶奶,下楼梯您要慢慢走,不要摔着。”我看到了这一幕,心理很是佩服,王俊辉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王俊辉在礼仪方面做得比我好。在学习上,王俊辉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写,如果写的话也是糊,成绩也不好,每次考试总是排在全班的倒数,和我的成绩根本就不能比,但是我今天却发现了王俊辉还有懂礼貌这个优点呢!所以王俊辉这方面还是值得我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七个字教会了我看人不能往他的短处上看,要多看看他的长处,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更上一层楼,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
这就是我对“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理解。
《论语》读后感4
以前刚读《论语》的时候,最喜欢最后一句,前面其他的几句都忽略掉了。后来渐渐的发现,其实算算看,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惑”,在真实修养上,都非常不容易的事。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最后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里有一这样段:惠施说有个大树很大,但是什么用也没有,说庄子的学说就是这样,不被世人所容纳。庄子说,你有这样的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庄子的文辞非常美,可是仔细一想就会知道,这段话,本身就像惠施的批评一样,大而无用。为什么这样说?你看,树可以找得到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其实严格来说,树都很难找到这样的`环境——人能吗?谁能离开其他的人独自生活?谁也不能,就像电影《东方不败》说得那样,令狐冲要退出江湖,任我行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能逃到哪里副去?”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但是现实的社会又充满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让人不能逾越,比如各种法律、风俗、礼数等等,这固然是社会所必须,但确实又让人感到约束,于是生活中总有许多想做的事而不能做,想说的话而不能说,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痛苦吧。
对于这样的种种有形的无形的规矩,有几种态度。硬是反抗,是一种,比如像有一句话说“不自由,毋宁死”就有抗的味道。再一种就是屈从,彻底放弃自我,完全随顺社会。再有一种就是逃避,比如陶渊明似的形形色色的隐士。
浩然觉得这几种态度都不如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高妙。孔子人这句话,实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向往。因为他既成就了内心的自由,又不违背世俗的规矩。
《论语》读后感5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论语》读后感6
《论语》是我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智慧的诠释,在古代,人们把《论语》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里面有许多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典语句,使我读了之后,感触颇多,其中有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使我受益匪浅。
这是孔老夫子给他一位学生所说的话,意思就是;“我教给你的这些知识,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要实事求是,这就是智慧啊!”再进一步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长到老,学到老,不懂就问。是啊,如果我们平时学习不懂装懂的话,那么,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即使你身居高位,学位再高,也有不知的事情,如果你对一个事物似懂非懂,有了错误的见解而不去请教纠正,那么你最后还是个无知可怜的'人。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错的,可碍于面子不去讨教,每天生存在这个不懂装懂的虚度里,所以他永远是个弱智人。
生活中像这类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有一例。比如;有一次刚学的一个英语单词忘了怎么发音,怕人笑话,为了面子也没请教老师和同学,自己想当然拼了一个音。可笑的是当同学来问我这个单词怎么念时,我没有说不会念,居然面不改色的而且振振有词的给他发了一个我独创的发音,结果是考试我们考砸了,这就是不懂装懂的后果,后来问了老师才更正过来。读了《论语》这句话后才知道,不懂就问是智慧,不懂装懂是愚昧。
《论语》的真谛,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旷达的心胸,谦虚的态度,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乐趣和内心的安宁,经典的作品令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经典语句,并彻底悟彻这句话的含义吧!它会叫你受益终生的哦!
《论语》读后感7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准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补充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英实人这个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能够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个轮回。
《论语》读后感8
中国人从古代就讲究“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摆在第一位。现如今长大后孝敬爸妈已经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孝敬仅仅只是指养活爸妈吗?孔子则对这个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养活爹娘便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的很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忙于工作而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疏忽了对父母的陪伴与关心,只是单纯的认为寄给父母钱就够了,可以让他们吃饱就够了,难道真的连抽出几分钟的时间都没有吗?反而是家里的宠物猫宠物狗经常陪伴在侧,饲养的很好,经常带出去给它洗澡,带它出去玩。只尽到了了物质方面的责任,那么所谓的赡养又与养宠物有什么区别吗?而一心想要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去关心父母,在乎父母,不让他们担心,父母真正需要的根本不是那些物质上的提供,而是对父母最真诚的关心。
孔子关于“孝”有很多的理解,孔子还认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孝顺的孩子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担心,所以现在在外漂泊的游子都是报喜不报忧。同时,子女也应当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夏问孝时,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很少有人从没有对父母发过脾气。有些事情,儿女需要去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去吃,这样就算孝敬了吗?
说来说去还是上一句的道理,对待父母一定要真心,不要拿金钱去敷衍父母从而去做到金钱上的孝敬,一定要有生活上的关心,有些时候关心其实比金钱还要让父母开心。
《论语》读后感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故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人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说了“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人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材施教”恐怕是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特点。子路问∶”闻斯行诸?“在这个问题前,孔子对于冉求和仲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冉求办事犹豫畏缩,要多多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要抑制约束他。在孔子的弟子问"仁"的问题时,他对弟子们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孔子还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如今,有些教师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他们以为了解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了解学生的共性,课就能讲好。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因材施教式的教育,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这才文是最大的公平。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一个长久、艰苦的过程,“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在此勉励再求知难而进,这样才能得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孔子的思想。迎难而上,无所畏惧,积极地接受挫折和困难,把挫折和困难当作磨砺自己的机会。在困难中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疾风知劲草、烈火贝真金,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读后感10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弟子编辑。春秋时期,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论语》内容广泛,记录了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评论。它是儒家学校最重要的经典作品,也是理解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作品。《论语》是一本古董。年轻人很少喜欢它。他们大多认为,21世纪,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喜欢。我就是其中之一。孔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和乌才喜欢《论语》,决定读。读完后,我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思想和他的知识一样大。在我看来,沉迷漫画书的朋友偶尔看古书,体验前人留下的精华,是非常有益的。作为今天的父母,大多数母亲认为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最大的'话题。我不能脱俗。我总是希望我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我总是担心我没有教育她。女儿11岁,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不想强加给她,所以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系列,希望她能从中得到启发。《论语》是她认真阅读的十本书之一
第一本。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当我和女儿一起读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许多生活原则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不幸的是,我以前没有认真阅读过《论语》,但我希望我的女儿能理解它。如果我愿意,我的女儿会从中受益匪浅。我很欣赏孔子的学习观。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事,强调实践中的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儿童的要求非常一致。今天的孩子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很多年前,孔子用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我不认为儿学了见贤思齐就不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父母一定要尽力就能孝顺,学了学而时学就能学会学。她的理解需要时间。读《论语》只是对她思想道德的启迪。
《论语》读后感11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家别以为,孔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因为我想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我从书中得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他宣扬一宗刚整的人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已成仁。”孔子的思想中的精髓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也应学习古人的精神传扬仁爱,不是吗?
《论语》读后感1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清脆悦耳的读书声还在耳边回响,一转眼,我参加论语读书会已经两个学期了。
坦白说,在我第一次听老师讲《论语》的时候,我以为只要会读,知晓其意即可,但在一次次的接触中,我发现不仅要把它学会,学好,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做人的“礼”,体会到孔子的教学理念,体会到那一言一行中孔子对学生的期盼。
每次读书会何老师会让我们轮流主讲,令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主讲那一次,讲的是“雍也篇第六”。做主讲,要先做好功课,——查字音、理解句意。在准备的时候,遇到了历史故事,我就会去查它的背景和相应的资料,在一次次奋笔疾书中,我理解了那些难懂的.文字。到了主讲的那一天,在朗朗的书声里,我自信地把准备好的故事有滋有味地讲给大家听,我把人物的资料、生平……生动有趣地讲出来,使得论语的文字更易懂。在讲给大家听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着、改变着,同时也学会了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讲解。
读书会结尾,何老师都会让我们讲讲本周的收获,以及下周的目标。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们的言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让别人去做。这个星期我们的实践是日行一善,我感觉自己的心静了一些,因为能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关注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
《论语》是一本蕴含着生活道理的书,它是千百年来思想的荟萃。感谢老师,感谢同学,能让我在《论语》读书会上遇见中华文化的至宝!
《论语》读后感13
前阵子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带着,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我没有能好好guǎn lǐ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1200名学生的入学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绝顶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语》读后感14
我喜欢莱蒙托夫的一首诗:一艘船,独自在海上航行,它既不能寻求幸福,也不能逃避生活的幸福,但我们向前航行,下面是安静的蓝色大海,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我愿意做这艘孤独的船,在宁静的荡漾在宁静的大海里,奉承,向前驶去,感受阳光的温暖。
高中使人成熟、感性、感性。我们不再是无知的孩子。我们学会了独处,与自己相处,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们接触到更多的.世俗智慧,体验到更多的人性温暖,心灵更成熟。回想起我以前每天都在想的事情,真有意思。一个淘气的孩子,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生活、死亡、悲伤或分离,他每天都在自己的悲伤情境中度过,担心各种各样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像一个呻吟和自怜的笑话。现在我们更珍惜宝贵的生命,更了解那些不冷不热的人。我认为这不是虚伪,而是更热情地与世界相处。
今天,我们从来没有失去过任何人。我们慢慢地沉迷于一个人的世界,写作学会了面对喧嚣的寒冷,学会忍受孤独和孤独,像鸟一样孤独的船,像深海,骑兵冰,平静的心,但它包含了巨大的能量。
今天,我们不再对人类的温暖和温暖没有太多的悲伤。我们可以慢慢习惯礼貌和僵硬,但仍然保持温暖的心,真诚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值得企业的朋友,用温暖的心认识社会发展,感受生活世界,过滤那些琐碎、冷漠、消极的事情。
今天,我们更感激伟大的生活,珍惜你的生活,渴望更多未知世界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我们周围的生与死,我们不禁移动到生命的魔力,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所以,我们正在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没有遗憾。我们渴望未知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以及对奇观世界的无限渴望。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然在不断运转,生命在中国不断消失,我们也在不断发展和成长。多年来,我们学会了学生的感激,学会了一种冷漠,学会了他们对法律世界的恐惧,对人民生活的恐惧,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为他们未来的经济奔腾!
《论语》读后感15
子曰:“学而识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不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出自哪本书?答对了,就是出自《论语》这本书中外名著。
《论语》这本书是由孔子的弟子们写的,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含有深刻道理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也要复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能当老师了。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在平时应该牢牢记住,多多应用。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得知。”这句话告诉我们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明智的,如果跟没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你是明智的呢?在生活中,我们要跟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和人仁德的人做邻居。要求整个社会崇尚仁德,推行仁德。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觉得简陋就不去居住,如果在简陋的地方传播文明,那么简陋的地方也就应得不简陋。我们应该传播文明,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让我们社会是一个充满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
这本书里不但孔子说的话有道理,而且故事也非常的棒。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故事。它主要讲了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它的水果什么时候都像刚摘下来的一样,有一个人买了它一个柑橘,回到家一看,里面已以像棉絮一样了。这个故事用来比喻那些只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或者表面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的事物。
《论语》这本书给我们的道理很多,有机会你一定要细细品读。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说课稿02-16
论语教学反思12-16
《论语》教学反思05-16
论语读后感08-31
《论语》读后感09-25
论语的读后感05-12
论语读后感09-01
《论语》读后感10-29
关于《论语》读后感11-03
【精】论语读后感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