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量子波动速读”、“量子纠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关于“量子”的梗可不少。
而量子,作为一种高深难懂、普通人遥不可及的存在,除了我们带着调侃的意味提及这一概念的时候,心中大多都还是抱着想象与敬畏的疏离感。
其实,量子离我们并不远。放眼望向今日的现代文明,从电脑到激光,从核能到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量子论。但它始终不够贴近日常,因而导致了我们的敬而远之。
但这本量子物理史话,将这个传奇般的故事用通俗性和娱乐化兼备的精巧手笔,编排成了一部绮丽梦幻、震撼人心的历史舞台剧,尽悉演绎在我们的眼前。这种与一般科普读物不同的风味,令人不禁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窥见真理前那一刻的激动欣喜。被科学本身的神奇和伟天震慑的同时,跟随着一盏盏聚光灯,同这些量子物理的历史人物一起悲喜沉浮。
从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的概念开始,量子假设点燃了新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之后,1905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赋予了新生的量子以充实的力量,使它第一次站起身来傲视群雄,而玻尔的原子理论在1913年被提出,则借助了它的无穷能量,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来。1927年玻尔的“互补原理”连同玻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构成了量子论“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第三次波粒战争”便以这样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收场,使波和粒子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达成妥协,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波粒二象性”。而接下来,20世纪物理史上最激烈、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一场争论——玻尔和爱因斯坦之争终于拉开了帷幕……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拍手称快。毫不晦涩的语言佐以夸张、戏剧化的描述,在事实这个地基上,筑就了一个恢弘壮丽、激动入心的舞台。即使是门外汉如我,也能在妙趣横生但又不失严谨的故事中感受到科学的快乐,体味到一点点量子论曾经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和惊奇。
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网络时代,人们沉迷于游戏和短视频的社会上,这本书重拾了我们对探究的渴望,点燃了我们对科学的热情,作者一直强调一个概念:如果科学是一种产品,那么科普就好比是它的广告。广告的作用,并不在于让人了解这个产品的技术细节,而只是引发人们对这个产品的购买兴趣纵然你读完了整本书,仍然认为量子离我们有一定的距离,但人们心中对于自然的好奇和向往,却始终不曾更改。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2
《上帝掷骰子吗》是一本奇妙的书。这本书不仅量子的不确定性,阐述了神奇的波函数,严谨地证明了光和其他物体“诡异而又真实”的波粒二象性。
人们意识到量子这个概念从发现光的波粒二象性开始。大量实验表明,光在不被观察时,光显粒子形态,只能以直线传播;但被观察时,光却显波的形态。而且有人做了一个更诡异的实验,在光的前面放上挡板,穿一个小孔使光通过,此时光呈粒子状态。接着以极快的速度放下另一个挡板,使光不能从小孔透过,而在光从小孔透过的地方的两侧穿孔。令人惊奇的是,粒子在不知挡板会放下来的情况下,自动呈现了波的形态,从小孔穿了出去。
当这个现象被发现时,全世界都很震惊,因为这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理论,量子是不确定的,不能用公式计算的,人们也由此建立了量子力学来研究它。因此,量子力学的核心就是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当你不观察一样东西时,它就处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当你在家里努力写作业时,不被观察到的奥体中心,就处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当你在家里看亚运比赛时,比赛里的东西就是存在的,而当你转头去拿零食时,它又处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了。这就像上帝在掷骰子一样不确定,所以作者把这本讲量子力学的书取名为《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深不可测,甚至作者在原文中说到:“如果有一个人说他理解了量子力学,那他就是没理解量子力学。”但即便如此,我们仍能用波函数等来计算量子可能出现在一个地方的.概率,因此我们还可以对这个难下手的量子力学加以研究。
也就是说,我们也可以用量子力学的知识来解释亚运,它的过程、内容、组成物品等。
就好比杭州选为亚运城市也有许多必然与偶然。亚运会举办城市的投票是由很多人决定的,我们不能控制很多人去投票杭州,这就是偶然;杭州优势大,同时也是唯一的申办城市,这就是必然。再好比亚运乒乓球男单的冠军是谁是没法计算出来的,每个运动员都有夺冠的机会,这就是偶然;又因为我们知道马龙乒乓球打得好,所以猜他是冠军,这就是必然。必然和偶然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尽管我们没有感觉到,但生活中处处是量子力学。
量子是不确定的,是不停运动的,是神秘的。尽管如此,亚运还是会在杭州举行,亚运冠军的数量依旧不变。尽管物质是不确定的,量子是不科学的,但我们向前探索的心是不变的。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止,我们期待量子力学被解密的那一天,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生活,为亚运的完美举办,为人类的探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3
这是一本朗朗上口,语言风格特别诱人的“科普史话”,难怪那么多人推荐。
看到豆瓣上一致的好评,加上中亚大减价,于是果断买了这本,趁着这段时间工作不是很忙,想着赶紧看完它。怎料到,作者居然能把深奥的`物理科普文写得如此的生动有趣,捧起来简直欲罢不能。
后记中,作者一再的强调,自己不是专业人士,仅仅是爱好而已,原本这个系列只是在新浪连载,成书大约也是巧合。但是看了全书,打心底感慨,能把量子物理的发展和原理理解到这个程度,作者本身也快成神了。不得不由衷的赞叹一句,高手在民间啊!
为人类所有那些敏锐聪慧的大脑鞠躬!
补一句:莫名地被全书最后一句话击中了。突然有些莫名的感同身受,不能体会再多,唉。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4
有幸在假期读到这本书,诚如作者所说,就像开启了一场沿途风景绝妙的旅程,先颠覆了自己的三观,再颠覆整个世界。
故事从“波粒战争”说起,贯穿了整本书的前半段。波动学说的支持者与粒子学说的支持者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关于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四百年来两个派系交锋数次。深入的研究,使得人们发现原本物理界阳光灿烂的天空漂浮着两朵乌云。第一朵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第二朵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紧接着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物理学大厦在狂风暴雨中轰然倒塌,然而却又在熊熊烈火中得到洗礼和重生。
最革命的思想席卷大地,带来了令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丽,普朗克黑体公式的发现,光量子的提出,康普顿效应对的诞生,索尔维会议的召开,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像那时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涌现出如此多的革命性思潮。我们看到了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走过,但也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海森堡的矩阵运算,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科学家们在批判互补中前行,直到波尔互补原理的提出,波粒二象性才得到基本确定。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胜利,量子论的不确定性使无数坚信自然万物皆有规律的科学家们难以置信,爱因斯坦的质疑,薛定谔的猫,量子力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爱因斯坦作为物理世界的领军人物,甚至发出了坚定地口号:”上帝不掷骰子!”可作为回答,波尔轻轻地说到:“在量子的世界里,我们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时间的推移告诉我们,终是爱因斯坦过于倔强,就连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无法阻挡量子的.巨轮压过历史,如今量子论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电脑到激光,从核能到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量子理论,量子论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甚至改变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基本思想,它是由数以百计的科学家们在荆棘和沼泽中摸索出来的,使我们不由得感叹原来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真理,所谓科学,其实是人类通过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反思,探索与拓展,让我们的思想认知不断迭送,不断进化的过程。从“以太”的假设到波尔的原子模型,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了理论都被认为是错误的,但很难说他们没有在科学的发展史上做出卓越的贡献,也正是这些看似“错误”的理论,推动了量子力学朝着更光明的方向去发展。
然而在作者笔下,科学家们也不是神人,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一个个为难题所困惑且强烈想要解决它们的人。他们也会犯错,也有失误的时候:爱因斯坦执迷不悟地相信物理世界不存在随机性,冯·诺依曼理论里第五公设的假设错误,汤姆逊原子模型的失败,虽然他们都是公认的物理学巨人,但是后来的科学家们继承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他们将对真理的追求视为自己前进的唯一动力,并没有畏缩于伟人的结论,而是以批判和发现的眼光去正确客观理性地去看待科学的发展,他们具有敢于闯入一毛不拔的未知境地的勇气,并拥有立志要为量子学开疆拓土的毅力与恒心。他们大胆假设,甚至将量子力学从牛顿经典力学的笼罩下脱离,这是前无古人的做法,这也意味着他们无论成功与否都必将被载入史册。可喜的是,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唯有跳出狭隘的思维,打破顽固的局势,将真理的追求视为唯一的标准,敢于质疑无懈可击的理论,大胆猜想看似不可能的结果,才能使科学散发无限的升生机。
一部科普作品的意义不应单单在于普及科学知识,讲述科学家的贡献,更大的意义在于激发人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让人们对那些背后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家英雄怀以崇高的敬意。如今量子力学的世界已愈发清晰,波尔否认了上帝不投骰子的说法,霍金更是告诉我们上帝不仅掷骰子,还把骰子掷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至于到底掷到了哪里,这便需要我们怀着先人科学家们的崇高精神,去探索更深层的规律。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5
爱因斯坦:“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该怎么做!”
这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出自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这届会议上,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海森堡和居里夫人等物理学界的天才大师们聚首一堂,对量子理论的未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以尼尔斯。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自然界是由概率组成的,任何事物的的发展结果都是按照概率来分布。爱因斯坦,作为相对论的创始人,坚定不移的认为“因果论”是物理学的根本,一切的发展的都有规律可寻。
《这就是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标题的来源。本书讲述的是一段激动人心的科学历史,它带领我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那些在量子物理界光耀干秋的科学家的崇敬和对量子物理界的每一个突破都有着由衷的激动。这本书在叙述方面最成功的莫过于它不是简单讲述量子物理科学家们的贡献而是将其符号化,而是从各个角度阐述这些人的'性格特征,让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
读了这本书,我庆幸于自己即便没有超出中学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基础,也可以领略量子世界的壮美绮丽的风景,而在之前或许这份礼物只有物理学专业的才能领受;作为一个生物专业出身的学生,我也高兴地在书中得到不少思维方式上的启发,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自卑,想象到的翅膀是无所不及的的确如此……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6
爱因斯坦:“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该怎么做!”
这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出自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这届会议上,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海森堡和居里夫人等物理学界的天才大师们聚首一堂,对量子理论的未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以尼尔斯·玻尔(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自然界是由概率组成的,任何事物的的发展结果都是按照概率来分布。爱因斯坦,作为相对论的创始人,坚定不移的认为“因果论”是物理学的根本,一切的发展的都有规律可寻。将近100年后的今天,量子理论出现在现在文明的各个角落,从电脑到激光,从核能到生物技术,尖端科学领域几乎无一不依靠量子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玻尔在与爱因斯坦的那场世纪辩论中应该是略胜一筹。
量子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物理谜题。在量子论诞生100多年后的今天,大众依然对量子的概念困惑不已。这也正常,目前就算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也很难对量子论究竟是什么下定论,就连它的创始人玻尔也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所困惑,那么它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我从高中开始就对物理和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还考虑过选择物理专业。奈何上了几节中等难度的物理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已经触碰到了智商的天花板,只得转投数学经济。近几年,国家在量子物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量子卫星、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机等领域可以说已经领先于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一点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后怎么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上帝掷骰子吗?》是一本量子物理的科普佳作,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量子物理的发展过程于基本理论,将物理学家的思想碰撞比喻成量子物理的“三大战争”,阅读起来甚至有点激动人心。不过,就算本书中只介绍了量子物理的一点皮毛,对于我的世界观依然有很大的冲击,在这里就捡几个感悟最深的说吧。
一、从三次”波粒战争”看科学的发展。
三次“波粒战争”基本是围绕着光到底是一种“粒子”还是一种“波”展开的。第一次“波粒战争”始于17世纪。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光是一种波,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笛卡尔在他的书中率先指出:光是一种压力,在一种媒介中传播。后来人们给这种媒介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以太”。到了18世纪初,牛顿在他的著作《光学》中阐述了光的色散与叠加,从粒子角度驳斥了“波动说”,成为了之后100年物理学界的金科玉律。这场“波粒战争”还可以看做是牛顿与罗伯特·胡克之间的私人恩怨。胡克作为“波动说”的支持者曾经直接了当的指出牛顿的色彩复合理论剽窃,而“微粒说”则不值一提。这直接导致争强好胜还略有点小心眼的牛顿的坚定反驳,并以他的天才让”微粒说”取得了第一次“波粒战争”的胜利。不过“波动说并没有就此沉沦,他们蛰伏起来等待着下一次的机会。1807年,托马斯杨在他的.《自然哲学讲义》中公布了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光线穿过两道细缝之后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点燃了“第二次波粒战争”的导火索。后来的泊松亮斑实验和测量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实验,“微粒说”在耀武扬威100多年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抵抗便宣告失败。第三次波粒战争开始于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之后,爱因斯坦在其基础上大胆的提出了“光量子”概念,让“微粒说”再一次站上时代的台。不过第三次波粒战争以双方的握手言和结束,物理学家最后被迫承认光具有粒子和波两种性质。科学的大厦就是这样不断推倒又不断重建。玻尔虽然在论战中略胜一筹,但谁又能保证100年后人们又会发现宇宙确实是由固定的规律塑造而成的呢。
二、意识如何作用于物理世界
物理学家薛定谔曾经设计过一个著名的物理实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薛定谔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延伸到了宏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但是按我们的平常受到的教育,客观规律不随意志转移,猫即死又活实在是违背我们的逻辑。但是如果我们将一个人放进这个容器中呢?如果他最后生还,他肯定不会承认自己当时处在一种死于不死的叠加状态。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量子理论来说,我们人类作为有意识的观察者,在进入容器的那一刻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状态,在我们观察自己的同时,波函数已经坍缩,就像当我们打开容器观察那只可怜的猫一样。我们作为有意识的生物,在思考世界的同时,也对世界产生影响。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经说过“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与量子物理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我们一直对这种唯心主义思想嗤之以鼻。但是我们是否考略过宇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呢。如果宇宙扩张的的速度慢一点,宇宙将会迅速坍缩成一个黑洞;如果宇宙扩张的速度慢一点,宇宙中的物质就会四散开来形不成我们看到的行星,而这个速度的误差只有能有10^(-55)这么多。“人择原理”告诉我们,宇宙之所以是现在的模样,是因为如果他不是这个就不会有智慧生物来谈论他。我们无法确定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对是错,但是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也许确实会变得不一样。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7
看完了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总体来说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科普书,尤其是前半部作者写得非常生动,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物理学,都值得你看看,当然并不是说这本书就简单易懂了,毕竟这是一本介绍量子物理发展史的书。
第一个感受,原来科学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并不是说科学就都是正确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正确的科学知识,若干年后却发现是错误的,科学是在演进的。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人类不断通过自我否定,不断反思,探索与拓展,让我们的'认知不断迭代、不断进化的过程。所以怀疑一切,所有的知识都要敢于去怀疑,但这种怀疑不是让你去否定一切,而是不盲从,审慎对待我们接受的一切知识。更进一步,就是永远不要向别人证明你是更聪明的那个人,你所有的知识都有可能会过时,会被推翻,要有一颗开放的心,去倾听、去理解不同的观点与想法。
第二个感受,我们未知的世界远远大于我们已知的世界,对自然、对这个世界永远要有一颗敬畏的心。今天我们在讨论量子物理,讨论弦理论,这些理论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奇妙,可这些却很可能只是沧海一粟。对我们的宇宙,我们所了解到太少了,何况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还有宇宙。我们是如此的渺小,每一个人相对于我们宇宙是渺小的,而我们的宇宙在所有的宇宙可能也如同我们与银河、与宇宙相比一样的渺小。
第三个感受,科学家是伟大的,正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不断探索,才让我们可以对这个世界了解越来越多。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寻找答案,才有了今天的量子物理学。生有涯、知无涯,我们不能因为知无涯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无论什么时候,即便死亡临近,也不是我们放弃探求知识的理由,人生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第四个感受,哲学与数学是最基础的知识,哲学可以让我们有严谨的逻辑,而数学才是表达这个世界的最美语言。
简单的说说一些感受,今年看了两本关于量子物理的科普书,另一本就是《宇宙的琴弦》,都非常的棒,推荐所有人都应该看看,尤其是学生。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8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讲述了从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于世间到牛顿对于光学的研究,从托马斯·杨的杨氏双峰干涉实验到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验证以太并不存在再到普朗克发现能量在发射和接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从爱因斯坦发现组成光的光量子到康普顿发现康普顿效应,从波尔发表的“论原子和分子的构造”、“单原子核体系”和“多原子核体系”到泡利的“不相容理论”,从德布罗意发现电子是一个波到海森堡使用的矩阵,在经过一系列科学家的努力以及演变产生了多宇宙理论,而后发现“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以及电磁力这些量子论,最后发现了5种超弦理论并进行了统一,被称为“M理论”,甚至于发现了更高的维度“第11维”。
在现在的“M理论”出现后,物理学似乎走到了尽头,和当年的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统一物理学十分相似,但这次统一的意义更加的伟大,经典物理只能算作两个紧密的邦联,而现如今的量子理论,它能够用同一个方程去描述宇宙间的所有现象,我们也许能够完成物理学实质意义上的彻底统一,我们可能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
或许,量子论也只是匆匆过客,历史将再次轮回,如量子论击倒经典物理的大厦,会出现一种新式理论击倒量子论这个帝国,但在每一次的轮回中,我们终将更接近于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科学一直在不断反省自己,这样谦卑的审视和自我否定,使他获得了永恒的力量,不断的进步,增加着我们对他的信心。我们的文明不过万年历史现代的科学甚至只有400年的历史,但我们的.智慧贯穿时空,从最小的量子到最大的宇宙尺度,从最近的白矮星到最远的宇宙视界,没有任何可以阻挡我们探索步伐的存在。
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我们对成功的信念与希望,对于科学的依赖,对于自然的那种永无休止的好奇。
量子论的路还没走完,它令人困惑,但它也给人以希望,前路漫漫,还需要我们努力的上下求索,前面的路还需要我们亲自去开辟。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9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探索之际,出现种种挫折:众多理论被发现有着严重的漏洞;经典因果律被宣告不可用;甚至将近百年仍无法理解“波函数坍缩”这一奇异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由此我意识到,对知识的探索需要克服众多挫折,才能见到曙光。
先从古希腊说起。欧几里德提出五条公论,第五条公论云:过直线外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欧几里德自身对其也感到不安尽量避而不谈。20xx多年来,无数数学家绞尽脑汁,试图通过其他方法将其推出均以失败告终。直到最后,罗巴切夫斯基与黎曼才分别通过推翻它的两种方式,创建出两种非欧几何。对此短短一条公理的探索便耗费人们两千年的时间。
化学家的前身乃是“炼金师”。炼金过程中,金子不可能出现,但有不少奇妙的化学物质出现,让他们变成了化学家。从道尔顿起,便开始研究原子的结构、特性。一个旧的模型被推翻,紧接着另一个模型又登上历史的舞台,不断地向真理靠近,这成为了科学探索的规律。几百年过去,我们才历经挫折地得到“电子云模型”,而这是不是真理仍不得而知。只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今,我在学习的.路途中同样面临着挫折。研究光学时,光线如一个幽灵,经过各式各样的透镜面镜,而不知其行踪,令我望而兴叹;几何题里,圆、线、三角形如层层堆叠,让人无法看清图形的真面目,甚至不执放大镜都难以分辨每一根线的位置……但这与前人的探索相比,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
一个月前我听物理课,讲的内容是角动量。角动量?这玩意儿可真高大上啊!普通方法写一大串公式,用它只需几行字就能做同样的事。我怀着好奇心听老师讲这个知识点,却发现自己在“听天书”。晚上回家,我翻出一本力学讲义,同王阳明“格竹子”一样,对着角动量一节研究了几个小时。窗外,虫鸣,人喧都被我忘却连手表的指针跳动声都抛于脑后终于研究明白了。又抬起头一看时间,已是三更了。
不论是这本书中对量子物理的探求,还是古今中外对其他事物的发现,这些对知识的探求可能都会受到挫折的阻挠。只有克服了挫折,才能进入知识的殿堂。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0
上帝掷骰子吗?无数科学家为这个问题背后的量子力学痴迷疯狂。如果要评选物理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那些年代,那么20世纪初必然榜上有名,因为它为我们带来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并最彻底地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是物理学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曹天元所著的科普书籍,则淋漓尽致地将其展现了出来。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坍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我们会看到最革命的思潮席卷大地,带来了让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却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丽。我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却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
这本书前半部分的章节讲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确立,直到EPR佯谬和薛定谔的猫出场的那一刻,全书进入了最佳境。作者将科普写得如武侠小说一般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甚至还有点诗情画意。在作者笔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不是神人,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一个个为一个问题困惑且强烈想要解决它的有着意志坚定的普通人。“人们在量子这个精灵的带领下一路走来,沿途如行山阴道上,精彩目不暇接,但现在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身在白云深处,彷徨不知归路。放眼望去,到处谜雾茫茫,不辨东南西北。” 量子论光怪陆离,各种各样的推论无不荒诞。但这些科学家却一个个都具有闯入一毛不拔的未知境地开拓疆土的毅力和勇气。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些科学家由衷的敬佩和因量子物理的每一个突破而怀有的难以言喻的激动。
读过这本书后,我开始明白,科学乃至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不断地跳出狭隘的思维,打破顽固的局势。我们需要拥有科学的精神,去无条件地相信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去质疑一切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这就是所谓的“不破不立”。因为回答了一个问题后,等待着我们的不是一劳永逸,而是更多问题的接踵而至。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让科学散发无限的生机。只有一个永无止境的谜题才能散发永无止境的魅力,因为每一个裂口都是一个新生的机会。
一部科普作品的意义不应单单在于普及科学知识,讲述科学家们的贡献,更大的意义在于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让人们对那些背后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英雄怀以崇高敬意。这是科普书籍的“魂”。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有“魂”。作者说,他更注重的是精神,是历史,而不是科学。这应该就是他能将这个故事讲述的如此精彩的原因吧。
回到一开始。上帝究竟掷骰子吗?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波尔笑笑说,别去指挥上帝怎么做。而霍金说,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上帝不仅掷骰子,有时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去。这其中的含义,就请你翻开《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自己一探究竟了。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1
上帝掷骰子吗?
你我皆不能答,毕竟伟大的科学家们亦对正解望尘莫及。爱因斯坦怒发冲冠:“上帝不会掷骰子!”而他的理论终被时间之轮碾压而过。那么,也许这本书会给我带来启迪。
尚未深入《上帝掷骰子吗》的金矿,便知这一场应当正襟危坐的学术探讨会,却更似娱乐活动。这归功于曹天元先生幽默的文风,即使是死气沉沉的量子力学也焕发出朝阳似的辉光,吸引数以万计的小读者们。
消化完全书以后,我再探出脑袋,一边漫步,一边回味。这才蓦地想起自己立下的目标——暑假的首个2千米。亚运会驰骋的运动员们颇有“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势,而我这短短四里会有何难呢?不必多想,是时候推开门了。
在这个和风渗进每一寸皮肤、阳光洒入每一扇心扉的世界里,跑完一个五百米几乎不需要喘气,而手臂的酸痛却难以避免。此时,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猝不及防地从我心里蹿出来。天使劝勉我坚持不懈、挥汗全程;恶魔呢,怂恿我停下奔跑、自我放逐。他们俩争论不休:一会儿恶魔依靠阴风细雨抢占上风,一会儿天使凭借两岸蝉鸣出尽风头。天使和恶魔正如微粒和波,物理学界为光是微粒还是波的问题,从牛顿争论到爱因斯坦,争吵了大半本书,而最后的结论则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多么戏剧性的结果啊!
不过进程过半,这两种声音渐渐地消失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何况剩下短短的二里路途?
抱着这样的信念,我来到了1500米里程碑处。全身骨架僵直地支撑着麻木的四肢,它们通过摩擦向我申诉。确实,四里对我有什么意义呢?千百位物理学家们为量子力学前赴后继,这能为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好处呢?上帝啊,人们仿佛都了解你:你曾让繁星照亮深空,也曾用科技响彻苍穹;你曾令人间春暖花香,也曾使地球迷失彼方。纵然如此,我们却仍然不知您是否掷骰子……
在《上帝掷骰子吗》的后半部分,物理学家们提出了十余种假说,企图解释量子和宇宙的来源,并渴望统一世界上的各种力。我们兢兢业业于寻找宇宙最终的答案,我们试图追求自身的极限!上个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已经做到了“更高、更快、更强”;步入新世纪,你我都要为“更团结”做出努力——唯有心心相融,一起@未来,人类才能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路攀登!
“叮,您已经跑步2公里。”而这,是我求索极限的第一步。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2
收到这本书时,老丁很惊讶现今的我也啃起这样的书了。
但是谁规定买了书就一定要看?!
老丁倒是饶有兴致的读完了,觉着通俗易懂一再推荐我看。隔三差五就问:“骰(念头音)子读了没?”
受不了聒噪,终拾来一看。
老丁又叮嘱:“读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
不懂我!你把它当科普读,我只把它当八卦看!
看完第一篇我知道了牛顿心胸狭隘,在波粒战争中和胡克针锋相对,用手中职权取消了胡克皇家学院的资格,最后胡克抑郁终老;胡克也不是一般人,他的情人竟然是自己的侄女;爱因斯坦因为经济窘迫,女儿丽莎一出生就了送人,寻找丽莎的下落成为科学史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至今仍没结果。
几年前读美国社会纪实作品《光荣与梦想》,书中提到二战时“曼哈顿”原子弹制造计划。德国在当时占尽技术、资源优势,但最终没能研制出原子弹,令人费解。
书中的史料显示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当时计算错了铀的需要量,向高层报告短期内不可能制造出原子弹。德国当时整个战场情况紧迫,6周内不能见效的计划都被搁置。等到1944年重启核计划时,那时的德国工业已被盟军轰炸的体无完肤,最终德国在原子弹制造上连门都没入。
本书作者是个物理痴人,全书讲述了量子理论的发展史,从17世纪的波粒大战到20世纪初的量子理论辩论,这一发展史被作者写得像极了武林争霸,看得我眼花缭乱。
书里处处都是作者对那些伟大理论的热烈赞叹。提到“麦氏方程”:“它刚一问世,就被世人惊为天物,其表现出的简洁、深刻、对称使得每一个科学家都陶醉其中”。
从一个方程中能读出艺术美,我只在看时尚穿搭才能看出简洁美。
记得去逛深圳人才公园,看到圆柱上的数学等式,老丁啧啧赞叹这些等式有冷俊严肃的雕塑美,我只看到了数学家的“寂寞”心。
“以前我也经常编这样的等式玩。”老丁说。
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后,再没见你玩过,想当初你也“寂寞”的很!
看不懂公式分析,体会不了其中精妙,咬牙读了大半,到“薛定谔的猫”终是放弃了。
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兼小说家斯诺说:
整个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经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还互相憎恨和厌恶。他们都荒谬的.歪曲了对方的形象。
科学家似乎认为传统文化的全部文献与他们的兴趣无关;而文学知识分子喜欢自称传统文化就是整个“文化”。
医治这种分裂,斯诺给出了两种建议:一种是教育;另一种是第三种文化,即提倡科学家尝试直接与普通读者对话,研究和写作更加贴近真实的世界和大众。两种药方其实质都是加强双方的沟通。
在这种提议倡导下,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籍越来越多,物理盲如我也跟风看过几本:《时空本性》、《时间简史》、《爱因斯坦的宇宙》、《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都不大懂,但囫囵吞枣读着也挺热闹。
翻完《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理论对我来说连看热闹都够不上。但是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帮最聪明的人,他们有着撬动地球的能力,成天为玄乎其玄的理论吵吵,也挺有意思!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3
量子力学对于我这个生活在20xx,想象力有限的碳基生物来说,真的是…玄学,科幻本幻即视感。
不过这本物理科学简史,读起来还是很有趣的,可惜我不会量子波动速读,这本书我整整读了累计10个小时,算是非常非常慢的进展了。
不过比较惊讶的是,物理讲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原来经历多这么多battle,读书的时候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真的背得印象很深刻;化学讲的电子云,一直到高考只是巅峰时刻,甚至到大学学了那么多化学,都从来没有理解过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只是背下来了,没想到书里随便讲一讲就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了;类似的和中学课本有关的.突然通窍还有很多,真希望我是十年前读过这本书。
为什么我说是科幻本幻呢,因为书的后半部分在讲“平行宇宙”“平行历史”“历史概率”“多世界理论”“意识决定历史”“观察导致塌缩”以及一系列从测不准原理衍生出来的对整个宇宙的庞然大论。而这些理论往往是,诺贝尔得主圈里的大佬提出来,并且再圈内有一定支率的,着实令我错愕,看得又懵又晕,仿佛在看我认为科学馆荒诞之极的复联4。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4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一书作者曹天元先生对量子论是十分投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研究量子论在科学领域上有什么重要贡献,但是他对量子论历史的精彩描述却吸引了众多门外汉的兴趣,并开始对这一理论略有所知。
从书名来看,我们不难知道这启发于爱因斯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否定式呐喊,尽管事实已经证明了它的错误,霍金也如此说:“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他总是把骰子扔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但是,整个量子论的发展历史却都是围绕这么一句看似简单却难以解答的话在进行着艰难的论证。而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书名就足以成功地引发了我们这些入门者对这样一本科普读物的兴趣,渴望从书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当然,好的书名充其量也只是个引子,更重要的是书里面的内容。我想除了一些专门的学者,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认可这本书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至少从我所知道的信息来说是的.。它主要讲述那段让人本觉得晦涩难懂的量子物理历史,然而事实证明,幽默的笔风、生动的语言描述却让《上帝掷骰子吗?》更能为大众所接受,让普通的人们也能尝试去一探量子论发展历程的究竟。
不过,虽然我是读完了这本书,但是说实话,也只是记住了个大概而已,这就好比说当年我们初高中时候学的历史课,也只是留下模糊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说,曹庆元先生的文笔着实让我深刻记住了我以前只从课本上看到名字的科学家。因为他不会像我以前所接触的教科书一样,只是简单地将人的生平简介列出来而已,他把他们的性格加以夸大化、趣味化,让科学家们的形象跃然纸上。当我看到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时,我是有点惊叹于爱因斯坦的执迷的。毕竟,我所接受教育似乎已经让我几乎相信伟人们是完美的,他们的思想似乎都是正确的,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孩子在年幼时的困惑。另外要说的就是书中“饭后闲话”的部分,通过这个部分,我才知道原来我初中所认识的浮力定律的来由的故事是这么的薄弱无力的,自由落体实验是否在比萨斜塔出现也是无从考证的……它让我推翻了之前很多在认知上有巨大错误的地方,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让我重新去审视自己在学校课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
尽管诚如作者所言,这部书只是一篇非专业的科普文章,但是我认为他做到了科普文章最想要做到的事,那就是以科学普及大众。虽然说《上帝掷骰子吗?》并不具备最严谨的语言,但是作为让大众了解一些科学常识的平台,它做的十分杰出。仅从作者运用如此巨大的心血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一一展现在详细描述出量子物理历史的行动中,我就可以感受到他对量子物理的热爱,他广阔的知识面更是让我深深地为之折服。我们阅读书籍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拥有像作者一般的知识量去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在生活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吗?我渴望着能有更多这样的读物让我能在阅读中可以提升一下自己的科学知识!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5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书可以带给读者许多感悟,就像我读了《上帝掷骰子吗?》以后,我明白要能真正理解书中蕴含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评价就能受益良多。
在十七世纪的那个黄金年代,为了研究光本质上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时?有了两种可能的假设;微粒说和波动说。两种假设第一次交锋的主力分别是牛顿与胡克。牛顿与胡克在历史上算是一对欢喜冤家,两个人都在力学、光学、仪器等方面有着伟大的贡献。两人互相启发,但也无需讳言,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少激烈的争论,以致互相仇视,甚至成为了终身的对手。两人也经常会因为一些误会,互相看不起,但要不是两人有着相同的性格,也就不会成为互相鼓励的对手。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能遇到一位相互较量的人,是多么幸福的事。在我的小学阶段,我也很幸运的遇到这么一位好朋友。
记得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因为不会跳绳,所以在与女生比赛跑跳接力时,导致男生队惜败,也因此被同学们嘲笑和冷落,而这位好朋友站出来,教会了我跳绳,从此以后我俩在学习上互相激励。后来我们也一起选择了同一所中学。他总是能在我最难过,最低落的时候,给我鼓励和希望,但同时,我们也互相较量,激励对方,希望可以让对方更加优秀。
做人有时不能骄傲自大,哪怕再优秀的人也有缺点,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缺点,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准。在微粒说与波动说的长久交锋中,他们相互收纳对方的思想,而这两种假设必然是绝对的'对立,却能放下成见,从对方身上吸收优秀的观点,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呢?我们与那些优秀的人,就算不是朋友,也不至于成为敌人,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又有什么不可以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不断补足缺点,才能更好的进步。
每一本书不仅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更是我们感受理解世界的一条捷径。我们要感谢这些作者帮我们了解到之前难以看到的风景,难以理解的世界奥秘、难以领略的风土人情。
中国原来并不强大,正是有了很多先进知识分子才使中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正如周恩来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我们要为了国家的强大努力读书,奋发向上。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相关文章:
《有老鼠牌铅笔吗》读后感08-04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04-30
《我可以抱你吗?宝贝》读后感15篇09-12
《它们吸水吗》教学反思08-19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06-25
上帝疯狂观后感01-05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4-30
活着读后感-读后感02-15
飘读后感读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