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安的荔枝》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
无聊之中,在刷短视频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就是因为这句话,我不禁翻开了《长安的荔枝》,走进了马伯庸所构造的“荔枝的世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诗句从盛唐至今被无数人传诵,惹得世人艳羡杨贵妃上千年。可是,谁能想象当年运送荔枝的真实过程?谁能想到这首诗能够繁衍成一篇长篇小说?马伯庸用他精妙的文笔带我们穿梭时空,回到盛唐时代,领略了运送荔枝背后的脉络。这虽是历史小说,我们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影子,大城市买房落脚、职场情商博弈、不得已的违规逾矩等,小人物的`挣扎是那么相似。
关于这一故事的原始真实性,在正史《新唐书·杨贵妃传》中也有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故事开头,作者以李善德借“积香贷”买房为故事楔子,不仅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现状及性格,也为后续接下“任务”埋下伏笔。之后由于购房后的欣喜、房贷的压力,在这样心情的加持下,本就不通晓职场之道的他在醉酒后便飘飘然的掉入了上林署“贴黄”的阴谋中,让他成为砧上之鱼,板上之肉。
读到这里,相信每一位读者都和我一样,想看看李善德究竟如何破解这看似无法可解的“死局”。
就在李善德以为自己濒临死期、灰心丧气、心若死灰、哀哀欲绝之时,遇到了自己的两位挚友——韩承和杜甫。韩承暗暗劝他以“和离”之法,保全家人,并好好享受这剩余几月之余的光阴。而杜甫则劝他“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他苦思冥想后,忽灵光乍现,听取了杜甫的建议,置之死地而后生。荔枝转运之法便如雨后春笋在他脑海里点点冒出。
在整个荔枝转运过程中,马伯庸用他所执的丹青妙笔引领着我们在起承转合处感受李德善的殚精竭虑、悲喜交替与结局事违本心的无可奈何。
文字的精妙之处在于,不仅仅把故事讲述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而是扣人心弦之后的荡气回肠与回味无穷。
马伯庸做到了,透过《长安的荔枝》这个故事,不仅生动有趣的描摹了荔枝转运之法的艰难,更是以古喻今,将现实与古代虚拟的想象,巧妙的有机融合,韵味与哲理力透纸背、余味悠长。
总之,《长安的荔枝》让我们再次欣赏了马伯庸的天才创作,进一步了解到唐朝的许多知识,确实是一部精彩佳作!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2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先生于去年10月份出版的新书,根据“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引申开去,描写了一个九品小官奉敕从岭南采办荔枝送入长安的故事。和先生的其他描写盛世大唐繁荣长安的作品如《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等一样,故事的平铺直叙,并没有多少复杂曲折,但文字之外的气场却很强大,就像传说中百慕大三角那个巨大的旋涡,能把读者的意识和思想吸进去,让你身不由己进入故事设定的情节,而且身不由己地游曳其中。最令我敬慕和震撼的是马伯庸先生扎实的唐朝文化底蕴和历史地理知识,以及在叙事中缜密严谨的逻辑推理,达到了文化性和知识点的完美结合。
携裹着大唐贞观之治的余威,天宝年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盛世光华常常为后人津津乐道,“霓裳羽衣、胡旋舞”的奢华雍容也在唐诗中频频出镜,使我们对于唐朝的强盛,对于长安梦幻般的繁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向往。读了马伯庸先生的新作《长安的荔枝》,我内心里的这种梦幻、这种仰望、这种向往似乎稍稍有了一点酸涩的滋味,感觉盛世荣光下的潇潇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李善德是一个理科男,也是一个本份敬业的中央级事业单位上林署的普通科员。他没有远大的理想,也没有崇高的目标,对于政治没有兴趣,也不关心职场的潜规则。只想着有一份稳定的职业,用心作好本职工作,凭本事挣钱吃饭,保障家人安定幸福的生活。然而,因为一次请假外出,被深谙官场江湖的同事恶搞,缺席推选为荔枝使,承担起神圣而光荣、但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陷入绝望之际,好友杜甫一句“既然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的激励,重新树立了信心,满血复活地开启了彪史之旅。
一贯思维缜密,做事严谨的理科男李善德投入了枯橾、严谨而紧张的堪查路线,运载试验等前期准备工作。对于他来说,困难不算什么、来自于各方面有形无形的阳谋阴谋也不算什么,因为李善德从来没有兴趣去揣测人心,他一门心思只在做好事情,完成任务、卸下担子后及早回归平静的生活。然而,滚滚红尘、囂嚣世事岂是李善德这等九品科员所能左右的,商人谋利、官员邀功、侍者媚主这样的追逐不会因事情本身而有些许改变。在“程序是弱者才遵守的规则”的官场江湖中,一众如宦官高力士、鱼朝恩、西域商人苏谅、大唐卫国公杨国忠、岭南经略使何履光、招福寺典座等一众在小人物眼里神一样的强者或隐或现、各显神通,李善德手里的皇钦圣命就是他们弄权谋利的机会,被他们轻车熟路随心所欲地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谋利的得利、邀功的得势、媚主的得宠,极大欢喜三呼万岁、我主圣明。而视职责如命,殚精竭虑、九死一生的李善德,因为经历而知道、因为追寻道理而开罪权贵,至其“生死与否,皆操于那些神仙,自己可是没有半点掌握,直如柳絮浮萍。” 最后匍匐于皇城根的李善德在见识过皇恩浩荡、天子威仪后便在各方势力的'博弈、妥协下被追责问罪,长流岭南。
盛世繁华下掩藏的是中国社会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的政治悖论,看似严谨完善的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法则在权贵面前一文不值。钦命的荔枝使手里朝廷衙门的所有文书牒牍抵不过显赫权贵的一个名号,正如杨国忠在招福寺里告诉李善德的那样“你拿了我的牌子,还要按照流程发牒,岂不坏了本相的名声?”。仅仅因为跪着和卫国公说了几句话,招福寺便免去了李善德200贯的房贷;一个名牌居然可以调动六部署司的正职主事、五个经略使所属的各路人马,一个九品小吏依规行事处处碰壁,却凭着一块不在任何官方文件规则里的牌子就畅通无阻,权势的力量如此地巨大,在它面前,什么流程规章、商业规则、官员职守统统成了灯影里的桌子——虚设;更加神奇的是凭着这一块牌子,完成如此艰巨庞大的工程,朝廷不但没有支出一分钱,而且还结余了两万余贯,“圣人吃了无价的荔枝,还赚了钱”。李善德想不明白,可有人想得明白、而且做得顺溜。
“一个因从岭南运荔枝而犯事的官员,居然被判处长流岭南。”我不敢说这是不是因果循环、福祸轮回。半年后安史兵乱、天子出逃、长安渡劫,而李善德却在岭南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叩石垦壤,”陶然自乐的生活,我也不敢说是轮回还是“走了狗屎运呢”!
一颗子弹瞬间穿越,由于其小而且快,我们无法用肉眼发现并注视它,更无法阻止它或凭人力改变它的方向,但子弹撕裂空气的声音和曾经来过的痕迹不应该被忽略。大唐盛世的喧嚣淹没了一颗荔枝的哭泣,最终迎来了安史之乱的鼓角争鸣云乱飞、山河破碎风飘絮,这颗哭过的荔枝像极了击穿盛世的子弹,这就是我读过这部小说后的真实感慨。
马伯庸先生是一位大才子,他在《文后说明》里详细许说了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缘起和经过以及基本素材的来源和出处,从这里我看到的是先生海量的阅读和丰厚的知识储备以及恣意的联想,更加地心生敬佩。他在大学时期读的是企业管理类的专业,能从一句人人熟知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牵源如此庞大曲折的故事,将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常识巧妙连接起来,将读者成功地带入到一个有真实又虚幻的世界之中,在煞有介事的叙述中俘获读者的意识。其中古地理构架和物流计算、具有鲜明的企业管理特点的逻辑推理和立足于实践的风格构成了整部小说的靓丽特色。
先生者,老师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韩愈说“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马伯庸是1980年生人,比我年轻得多,这并不妨碍我称其为“先生”。对于大师的作品,我虽经多次温读也只能了其皮毛,所谓感想,不过牙牙学语罢了。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3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为了给杨贵妃祝寿,设置了荔枝使这一官职,下令在四个月内把新鲜荔枝从岭南送进长安。长安到岭南足足五千多里,而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新鲜荔枝该如何顺利送达长安呢?
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就是从这个千古难题入手,刻画了一个笨拙、胆小、窝囊的九品小吏李善德向死而生的故事。李善德不幸接到了这份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任务,如果他没能完成,不仅自己必死无疑,就连他的妻子和女儿也要变卖为奴。
李善德本想与妻子和离,自己跳江寻死,杜甫却劝他先去岭南走一趟。于是,他决定放手一博。来到岭南后,他先与种植荔枝的果农相见,而岭南官府认定此事不可能完成,不愿出经费协助他。李善德只好与老胡商合作,设计了四条运输路线,用盐洗隔水的方法,派骑手初次运送试验。
经过不断尝试,他选出了最平、最近的`运输路线,结合分枝植翁的方法,可以让荔枝保存十一天。他回到长安,向各路官员汇报自己的结果,并请求帮助。不料却屡遭阻拦,岭南官府试图追杀他,鱼朝恩想抢走他的功劳,其他官员则对他爱搭不理。
这时候,高力士因不想鱼朝恩继续升职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便帮助一筹莫展的李善德见到了右相杨国忠。有了杨国忠的支持,李善德轻松召集官府,下达命令,开始实行荔枝运输计划。
二十位骑手日夜兼程,最终,只有一名骑手顺利抵达。看到新鲜的荔枝,玄宗和杨贵妃喜形于色,李善德却无法露出笑容。他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果农的果地全部毁坏;百姓的钱粮被抽走,家中穷得连一扇像样的门都没有;驿户负债累累,不得不逃跑;无数骑手奔劳涉险、马匹累死、江船桨橹折断……而他自己也是惨遭命运的毒手,被摁在地上蹂躏,虽然努力抗争,硬生生在死亡边缘走出一条生路。但这一路,他失去了朋友,也失去了自己的良心……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唐玄宗从最初的拨乱反正,创造了开元盛世,后期却怠慢朝政,滥用奸臣,宠爱贵妃……这些政治失误使得盛唐时期的繁华在玄宗的骄奢淫逸中流逝,国泰民安、万朝来贡的景象更是不复存在。
历史中有无数这样的亡国之君荒淫误国,百姓民不聊生。商纣王为妲己建造豪华壮丽的鹿台和酒池肉林,这种奢侈无度的生活,最终激起了民众的反抗。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结果西戎打进中原,却无人再来救他。这真是成也人心,败也人心,得也人心,失也人心啊!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我想象着唐玄宗亲昵地搂着“倾国娇容”的杨贵妃,沉醉在欢歌乐舞中,看着贵妃拿起一颗晶莹剔透的荔枝,笑颜浮现。我吞下一颗荔枝,甘香的汁水涌过口腔,不禁潸然泪下……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4
《长安的荔枝》是我读的马伯庸的第二本小说,第一本是《太白金星有点烦》。就观感而言,我认为最好先读《长安的荔枝》,再看太白。因为荔枝里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些单纯,有些世故,而在太白里,几乎人人都是“人精”。先读荔枝咂摸咂摸味,再遇太白可能更友好些。
《长安的荔枝》主要讲了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杨贵妃生日那天,把岭南新鲜的荔枝送到长安的故事。最后的结局也很精彩,李善德因为对当朝宰相陈述了运送荔枝耗命伤财而得罪了权贵,全家被发配到了岭南,从而也躲过了之后安史之乱的浩劫。
文中李善德的角色转变、心路历程,以及小人物在整个局势当中的跌宕起伏,就如一根引线牵动着读者的心。你会很好奇这么一个不懂人情世故,没有权势、善良胆小的人,如何能够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回看李善德的遭遇,我想他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干实事的本事与坚毅的品质
李善德在算数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他充分发挥了这一才能,还通过各种管理工具很好的管控了运输过程,一心只为达成目标,为此不计搭上性命(此处不搭上,完不成任务照样得搭上),由此心思纯正。后面真的可以干出点了苗头,让其他之前冷眼旁观甚至落井下石的人也不得不搭上这条船。
2. 好友相助
李善德在长安主要有两位好朋友,一位是懂得财权手段与人情世故的韩洄,还有一位心思单纯、满怀才气与理想的杜甫。这两个人就像长在李善德身上的两双翅膀,让他借助他们的提点和支持,能够坚定信念,化险为夷。如果没有韩洄,在这错综复杂的官场人事当中,善良单纯的李善德可能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如果没有杜甫,李善德也许不会放手一搏,博得一线生机。
3.善良的本性
李善德凭借自己善良实在的本性,卯足劲儿干事,赢得了岭南荔枝园的头领阿僮和老胡商苏谅的信任。这两人,一人提供品质上好的荔枝和种植的方法,一人提供运输的启用资金和运输的关键技术。在人生地不熟的岭南,李善德正是在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冲出了一条生路。
同样是因为善良,曾经因为得到李善德善待的岭南仆人,愿意舍命报恩,拆穿了岭南官员的阴招,才换得李善德一行喘息的生机。
4.符合官场众人的利益
这一条我是真不想写,但是现实不得不让人看见,如果没有权势的支持,没有背后的靠山,李善德是无法动员这么多的资源和力量,从千里迢迢的岭南运回新鲜的荔枝的。由于有上面出马,下面也不得不配合,与其说荔枝使(李善德的职位)多么能耐,不如说是正好踏中了权力的步伐,得到了结构的保护。
这还不够,最后事情还得做成,资源给你了,其中的工作和配合到底如何,还得监管到底。如果事情没有做成,这一切就会如反扑的白虎一般将这个可怜的荔枝使吞没。凭什么之前没人做成,偏偏你做成?岂不是显得之前的人不尽心尽力?在好友的提醒下,李善德在呈上的目录中,写下了一路上各位官员的支持,由此这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毕竟,谁不喜见在逗得贵妃一笑的荔枝中分得一杯羹呢?好在李善德还有一丝丝官场的嗅觉,要么我真是为他的性命担忧啊。如果换做是我,大概连长安城的城门都出不了。
5.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李善德经历了这么一遭,真切看清楚了其中的门路与影响。拖着为了完成任务而残缺的腿,他再也无法忍受良心的折磨,当着当朝宰相的面,痛斥运送荔枝此举的罪业。他明明可以不说的,趁势而上获得更高的官衔,更好的待遇,更体面的生活,这样就不用落得离开长安、之前的付出一笔勾销的下场。家里人明明也可以阻止的。而李夫人说:“他这人哪,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他是真的痛苦,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家人,仅仅为了一个道理,却愁得头发全都白了。十八年了,他在长安为了生计奔走,其实并不开心。如果这么做能让他念头通达,那便做好了。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
看到这些我非常感动,一位女性拥有这样的魄力与胸襟,实属难得。同样难能可贵的是那份理解与感同身受。李夫人真是消费主义的'斩路人、心理健康的大师啊。
李善德和宰相反目之后,当初迫于权势对李善德点头哈腰的人开始纷纷上奏,参李善德的种种恶行。好在前面有皇上身边的大红人高力士在贵妃和皇上面前远远的点了李善德,嘉奖他运荔枝有功,这才扳回了一局(皇上刚刚嘉奖过的人,难道还能重惩不成?)。高层的一翻权力斗争,留得了李善德一家的性命,他们被发配到了岭南。
如果从做实事的角度,这一整个运输荔枝的任务简直就是一场闹剧,实属可笑。可上面发话了,不干就是死,干不干?这真印证了一句话: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下面跑也罢了,可由上而下各种明里暗里勾心斗角,你争我夺,实在是居心叵测,如入深宫。虽是编纂的唐朝的故事,却说着现代职场里的事。《长安的荔枝》也让众多的职场人颇有感触。
身在复杂的职场,总有着种种限制和规矩,并不能如自己的本意。当权力的机器运转起来,很多事情就失去了本来的颜色,带上了独特的颜色,没有有色眼镜的人是看不出来的,看出来了恐怕要绝顶失望。正如李善德因为要完成任务,不得不违心的允许同僚的恶行,进而严重伤害了好朋友—岭南荔枝园的头领阿僮和老胡商苏谅的利益与尊严。这些有着革命情谊的朋友,败在了谁也控制不了的局面之下。李善德痛恨这样的自己,无法原谅这样的自己,出于自我保护,他已然变得麻木、变得刀枪不入,想通过紧张的运输、身体的痛苦来抵消良心的折磨。
对于这样一个人,荔枝树和田野何尝不是更好的归宿?何况身边还有友爱的家人,和想要弥补的拥有革命情谊的好朋友。
最后由于没有留在长安继续做荔枝使,李善德和家人逃过安史之乱一劫。被降罪来这偏僻的岭南,是对是错,是福是祸?
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别太早下结论。世界之大,我们之小,控制不了其他,我们只能对自己负责。长安的荔枝,尝一颗。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5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
一匹疲惫的马在山路上奔驰着,眼前的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雄浑开阔的山川。而山川的尽头,是繁华的宫殿与热闹的街市。那马上的人早已满头大汗,紧紧盯着前方,手中握着一张皱巴巴的格点地图,时不时看两眼,嘴中念道:“长安、长安……”。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唐朝的小吏李善德的故事。他接到一个任务:在贵妃诞辰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可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离长安五千余里,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为了家人,李善德放手一搏——他用尽计算与规划能力,询遍荔枝的贮存之法,试全最快捷的运输道路,最终完成了任务。
整本书的后半部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官场的腐败。杨国忠的一块御牌,比任何规则法度都有效;高力士的一篮绿李,直接免了李善德的'重罪;杨贵妃的一声轻笑,使得无数钱粮与人力消耗于荔枝的运输。至于朝廷法度,早就无人顾及了。其实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或多或少有这么一段相似的历史,这些王朝也或多或少因此倾覆。这是他们的宿命,但又好像没有人是罪魁祸首。唐玄宗?他胸无大志、沉迷享乐,可作为皇帝本就极易变心;杨贵妃?她全无害国之意,只是被后人诟骂为红颜祸水罢了;宦官?有些确实是奸佞小人,可他们不过希望博得些功名而已…… 这就是封建制度的弊端,是时代的缺口,没有任何一个个体能够为之顶罪。
好在除了官场的阴暗,人性的光辉仍如点点星光照亮黑夜。李善德在最无助的时刻遇见了精明却善良的胡商苏谅和天真可爱的荔枝姑娘阿僮。他还收了一个知恩图报林邑奴。这些人都在李善德陷入绝境或是临近崩溃之际,向他伸出援手。可最后李善德因杨国忠的命令,不得不取消与苏谅的合约,眼睁睁看着阿僮的荔枝园被砍掉大半片,林邑奴也因此死去。不过好在李善德完成使命之后,回到岭南,为林邑奴立了碑,帮阿僮一颗一颗地种荔枝树,也从未停止搜寻苏谅。这也深深地证明了一点:“贵人”,并非有能力使你飞黄腾达的人,而是那些在你落魄之时助你一臂之力的人。
最后来谈谈李善德这个人吧。他只是一名普通到极点的小吏,老实、不懂变通、甚至有些笨拙窝囊,却凭借自己的信念与一股钻牛角尖的劲儿,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完成使命后还对着杨国忠喊出了真心话:运输荔枝此劳民伤财又荒谬至极的事,与国家相比,孰轻孰重?就这样,我们在这个小吏身上,看到了爱国、勇敢、直率、顽强、坚持、善良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许很窝囊,但他的心底深处,一直有一种愿意豁出性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的勇气。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赤子之心”——李善德从未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迷失自我,也绝对不会这么做。
就是这样一群人,有好有坏,有对有错地,在盛世大唐上演了这样一出精彩的胡旋舞。或许里面的名字是虚构的,但我相信——在历史上一定有这样几个人,像李善德,像苏谅,像阿僮,像林邑奴一般,寂寂无闻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长安的荔枝》,则以另一种形式,将这些动人的故事记下来,不教青史无痕。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6
前面的两个系列(按位置拆篮球战术和设计模式)还没完结,确切来说是刚开始,又想写写读的书,反正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到哪写哪,也是留个备忘录。这次聊聊《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最近的一篇中篇小说,根据典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改编。自己觉得马亲王的中篇比长篇好,中篇故事紧凑,感情饱满,恰到好处,长篇的结局经常有一种“结尾配不上前文铺垫”的感觉,也是一家之言。
天宝年间,贵妃诞辰将近,一位九品小官李善德在上级的诓骗下接了一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皇帝命他将鲜荔枝运到长安,作为贵妃生辰礼。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为了完成圣上的使命,李善德殚精竭虑,耗尽心血。首先,他做了大量的模拟实验,(马式悬疑风格,理工科风格),从荔枝保鲜和运输手段两个方面,不断改进。期间得到了胡商苏谅与峒女阿僮的帮助,动员了整个大唐帝国的力量,他终于找到了那一丝丝可能性,完成了任务。
然而,小说包含的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有多么曲折,更多的是人性,社会性。
替罪羊与香饽饽
当命令最初下达的时候,没人愿意接手,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李善德不过是各方力量寻找的替罪羊,背锅侠。当李善德发挥自己算术方面的'优势,最终找到一个方案的时候,他又变成的各方力量争取的香饽饽。
裹挟
整个方案推行的时候,他被那个最终的目的裹挟着,背弃了信义,欺骗了朋友,他没有选择。一如当今人到中年的社畜。
英雄
这一路上,他看到了为了运输这一筐荔枝,民众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看到了官吏们对百姓的盘剥。身为人的良知,身为官的道义,让他无法忽视这一切,他必须把这一切说出来。他选择了直言不讳,选择了慷慨陈词。这是舍生取义的无畏,是大义凛然的勇气。这一刻,他失去了自己的官运,却守住了自己的本心。
尘埃
当他因直言冒犯了杨国忠,未来一片黯淡,引颈待戮时,又是高力士轻描淡写两句话,就化解了杀身的危机。一句话可以让你生,一句话可以让你死,小人物的整个世界也不过是实权人物眼中的一粒尘埃而已。在那些真正掌握实权的大人物眼里,下层官吏,平民百姓都是命如蝼蚁一般的存在。
天命
李善德保住性命,归隐岭南。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不久京城被破,官员四散逃命,家破人亡者无数。他却因为百姓仗义执言,远离了长安,躲过一次灾祸。福祸相倚,当初若是留在长安做官,此时生死未卜。当前所经历的,正是命运安排你经历的。为了权财,耗尽心力,机关算尽,终究抵不过大势。
读完的体会,大抵就这些。小人物李善德的命运,很容易跟我们产生共鸣,被社会的洪流裹挟着的我们,尽力保持心中的道义,也许更能得到命运的眷顾。
《长安的荔枝》可能正在改编成电视剧,可以期待一下。后面有时间再聊聊马亲王的《风起陇西》和《两京十五日》。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7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由一首诗写就一篇小说,由一段历史展开文学创作,用放大镜追溯古代最快的“美团外卖”路线,这可不就是化诗为文的典范之作吗?如果将古代背景、人物再与现代人际关系相融合,那历史故事的经世致用价值也出来了,所以语文(文学),历史从来都在我们身边。
老实人李善德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像现代人一样,普普通通干了20多年平平凡凡的工作,只想买一套房与家人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多么朴素的愿望!然而还有贷款。一场聚会改变了他的命运,官员们将无人能胜任的“荔枝使”一职踢皮球踢给了醉酒的他,等他缓过来,只有两条路,要么死,要么拼死一搏。
于是他踏上了从长安去岭南的路,联系荔枝,研究路线,研究保鲜技巧,哪件事都很难,哪件事都因一个叫“生”的愿望而努力到极致,最终他通过四路骑手的试验,研究出11天的最佳路线。拿着图纸回到长安,烫手的山芋无人来接,邀功的果实众人皆抢,这就是人性。可惜他们都看不懂这份血泪之作,只得归还。辗转波折,机缘巧合,杨国忠帮助了他,重走荔枝路,才发现权力真是个好东西。
最终耗费了一万多贯钱,荔枝来到长安。个中惊险,波折只有李善德知道,感受了权力的便利,一路上却失去了僮女的.信任,失去了苏谅的友情,看到了百姓的流离失所,他不开心,这到底值吗?百姓重税!贵妃一笑?他一涌而出!于是本该受赏的他,本该学会将官场之道应用自如的他,却顺从本心,被杨国忠以莫须有的贪污罪贬到了岭南。
故事的结尾,李善德在田里侍弄荔枝,向僮女“赎罪”,偶然间才知长安已沦陷,所以有时候,什么才是福,什么才是祸呢?也许一切都是云烟。但对李善德来说,永远遵从本心,便永不后悔。
这本书里有亲情、友情、爱情,有最朴素的求生本能,人际交往的世故人情,有扣人心弦的路线。情节故事短小而精彩,让人感慨不愧是马伯庸,加之于庚哲教授作序,更感亲切。
“我这辈子从来没花过这么多钱,在一件毫无胜算的事情上。”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8
《长安的荔枝》是一篇由马伯庸编写的历史长篇小说。文中讲述了在天宝十四年,一名长安九品小吏李善德被算计入坑,被迫担任长安的荔枝使。并要在贵妃生辰时,献上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的距离,
路远迢迢,山高水远,无疑是一条“死路”。文中的李善德,经历了绝望、顿悟、觉醒、失望、痛苦,这荔枝之路可谓是艰难重重。
“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世功成万头秃。”“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在好友的劝说下,从一开始的“离和”致死的'想法,到后面的殊死一搏的转变。决定实地考察之后再做决定。
文章不仅从运输方案、试验、推理、计算写出了运输荔枝整个过程的曲折艰辛,从微观人事也能折射大唐宏观社会。
在李善德的试验运输途中,之所以李善德会被广州经略府派兵追杀,是因为李善德不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府内官员心想:“这蚊子若能办成,圣人必定对经略府有所猜疑,事后若被小人算计,上身远长安,后果不堪设想。“读到这里深有感触,人心的变幻莫测,不可猜忌,亦不可避也。
就像张九龄招林甫猜忌,后被林甫作蛊后,被罢相的前夕九龄作《归燕诗》贻林甫”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在文后韩十四提到:“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娇子众人抬。”意为各部各府能分得功德,大家便会鼎力相助。老李不懂自己身处的位置,不考虑自己扮演的角色,尽管在办事能力上、责任心和耐心上能谈功劳,但作为一名九品吏在他人眼里便是独揽功德,便会得罪众人,尽管搏得圣人关注,日子也不一定长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红颜一笑,背后是万民吐炭。文中在李善德和右相谈到费用的问题时,右相说的“本相已有一法,既不必动用太府寺的国库,亦无需从圣人的大盈内帑支出,你安心做你的事便是。”
其实,这句话就暗指这个任务最终由百姓买单。随后到后来的荔枝林被砍而“阿橦”失声痛哭,还遇到黄草驿的“逃驿”,以及附近村落空无一人,和长安庆宴的奢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农户俱是三等贫户,每年常例租庸调已苦不堪言。”位居高位不仅要贪国库的钱粮,就连农户的衣丁也不放过。“家无余米,人无蔽衫。”直接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可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这些细节也不难理解,为何安禄山能够范阳兵变,读到此处,不得不感慨:“朝内奢靡,府内贪图。百姓苦疾,民心不顺。”自然就没有人爱戴大唐,拥护圣人。
随即必会自取灭亡。想到现在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广大青年之士热爱祖国。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
不由得感慨,“中华崛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志者不负,勇担使命。今昔非比,继往开来。”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9
窗外,夕阳的金光斜射在茶几上,几颗荔枝也披上了金纱。阵阵清香,也在屋中弥漫开来。我想,古时候运到长安城(现陕西西安)的荔枝也是如此吧。
《长安的荔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天宝十四年,长安城上林署的一个九品小官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从距长安5000余里的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城中。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绝望的李善德想与家人分离,让他们不遭受杀身之祸,杜甫却鼓励他去试试。虽然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于是,他前往岭南,研究如何在期限内将荔枝运往长安。李善德在岭南反复进行试验,然后带上大批人马前往长安。最终,两坛鲜荔枝按时到达长安。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纵使渺小,只要我们敢于飞翔,便有机会一睹千里风光。在人生这场比赛中,强者不一定会赢,弱者也不一定会输,只有无惧者,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正如《长安的荔枝》中,长途运送鲜荔枝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放手一搏,由此发现一片新天地,赢得了一个新世界。
生活中,我们亦当如此——不必抱怨自己渺小,更不必在强者面前退却。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无畏者领先,恐惧者居后。无惧是时代的标志,是所有人拼搏的理由。
正如《长安的荔枝》中所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0
上月底看了本网红书《长安的荔枝》,用了三个十点之后的晚上看完的,就像作者写这本小说一样,他写的一气呵成,我看得也顺畅。作者马伯庸,名字好熟悉,可对人却不了解,所以在看长安的荔枝之前搜了一下这个人,哦,原来是他。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显微镜下的大明》、《古董局中局》等很多都是他的作品。发现很多作家都很有趣,这是看书很多,码字很多的原因呢;还是本来就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刚好特爱写作呢,不得而知。这让人不免想起余华、莫言,汪曾祺他们。
这本书的简介是这样的: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通过小人物,展现一个时代的某个场景,这是马伯庸最擅长的,所以他能写的那么一气呵成。本书是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又像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或许和历史有很多是重叠的,我这个人,只要你呈现的足够好,那我就很容易相信。古代底层小公务员累死累活被上头的权力欺压,最后不得不离开一辈子奋斗的地方,躲到岭南的小地方。中间经历了短暂的期盼,但始终抵不过政权。
我看完之后想给别人推的简介是这样的:
一个叫李善德的中年底层小官员,顾家疼老婆孩子,狠下心在大都市贷款买房,原本幻想住进大房子的美好场景,却被突然上头下达的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欺压住了。和两位好友商量一番,决心冒死一拼。
最坏的结局:和老婆离婚,让老婆孩子与自己脱离关系,自己一人赴死;
最好的结局:嗯,想不到最好的结局。(开局就透露着悲惨)
中途的故事:一分的反转,两分的热血,剩下七分大片大片的伤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从岭南往长安运送新鲜荔枝的故事。岭南的族人想象不到长安城的繁华也理解不了李善德的难处。李善德也没办法狠下心投机取巧,同流合污,甚至伤及无辜,而是遵循了内心,继续他的实诚,当然他也是无力和无奈的。有人说这个故事是刻意映射现实,或许不是,因为这应是几千年没有变过的现实而已。官场还是官场,权大一级压死人;上面一道文,累死跑腿人;普通百姓还是普通百姓,买房贷款,过境交税;这些如今社会一样一样的。里面有两句话,是和所有读者一样有共鸣:
其一: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其实李善德算是一个很务实善良的'普通人,毕竟是个小官员,比普通老百姓也要生活得好很多的人,还能贷款在皇城边买房,普通百姓可办不到。命运的转折点便是接到荔枝使的差事,显然是被上一级坑了才接下这个要烫死人的山芋,但是,若不是他接也会有其他的李善德接,因为只有最底层的人才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被安排的命运。
其二: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这是很感动我的地方,即使是被安排的,甚至是被推出去送死的,只是这个缓期几个月而已,要看的就最优解了。而我从书中看到了他的努力,他的用脑,他的拼尽全力,甚至在最后,他几乎成功了,只是这个成功伴随着他要丢失本性。所以他又放弃了。在我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结局了。
我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什么,写读书笔记的内容是什么,答:没有章法。只是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人是有分享欲的,所以看到一个故事觉得还行,就会想要分享给别人,甚至希望别人可以一起来讨论。同时这也是一个记录,分享有时候只有看过或者经历过的人才明白那种感受,而记录是想证明自己看过而且有思考过。思考过也能浅显的代表着我对待读书码字生活的一种态度。
总之这书让我觉得,一切尽力而为之,就算失败了,你也知道你距离终点还有多远。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1
打开《长安的荔枝》这本书,眼前总会闪现出那些栩栩如生的场景。仿佛做了一个梦,梦中我来到了大唐,看到了一个九品小官和荔枝的过往,我看到了他身上永不言弃的精神……
主人公李善德,一个九品小官,为人老实忠厚。从书中作者对他的描述中,我认识到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可这样一个人,却被上级灌醉欺骗,接下了难以完成的任务。他必须要在贵妃生辰之前,从四千六百里外的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而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特别是在当时,没有像现在一样发达的交通。事出反常必有妖,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至高无上的帝王,为满足自己的私心,让下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听任何人的解释。从某方面来说,唐朝之所以灭亡,不是一个意外。
在做某个事情时,不求完美无缺,只求问心无愧,才是做事该有的态度。李善德知道自己在和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对抗,但他别无选择,为了家人,他必须拼一把。人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险阻,退无可退,不如一搏。即使失败了,可以有足够的理由告诉我自己我尽力了,我的失败不是因为逃避。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与其等着被打败,不如勇敢起来,做自己的勇士。书中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就算失败我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一人一马,到了岭南,四处借钱,认识了苏谅,阿僮姑娘等人。在他们的帮助下,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他能够做到这个任务,但又不得不考虑如何应对黑暗的官场,一枝独秀,难免遭到妒忌,只有共享利益才能走的长久。这便是官场,也是职场的规则。“做官之道,就是三句话,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吐珠于泽,谁能不含。需要倾力付出的回报置之不理,唾手可得的利益不会放过。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他决定投靠卫国公杨国忠,事情办成了皇帝会高兴而杨国忠少不了好处。可令李善德没想到的是,朝廷为了能够让贵妃吃到新鲜荔枝,不惜砍掉整个果园。因为官场的黑暗,阿僮姑娘失去了属于家族的果园,而运送荔枝的大量物资由百姓承担。最后,李善德做到了,他成功的在贵妃生辰那天把荔枝运到了长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皇帝知道的是,贵妃笑了,却不考虑任何的.代价,也不知道用了多少代价。下级的官员、马匹累死的可不少。书中曾说那些幸存者,到达长安时他们犹如被绑在马上的死尸,一动不动。李善德因为替百姓打抱不平,激怒了杨国忠。他被贬职,回到了岭南,回到了阿僮姑娘的果园,和她一起照顾果园,向她和她的家人赎罪。于是他和妻儿幸福美满的在果园度过了余生,他因祸得福躲过了安史之乱。故事到这儿也就结束了。
身处黯淡之中,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曦舒和银烁。但如果被黯淡打败你能看到的只有茫茫黑暗。粗粝能甘,纷华不染。能在黑暗中保持冰魂雪魄的人,不会一直处于黯淡。李善德明白他的面前有一道难以穿过的疾风,但他不放过一丝希望,一直向前,努力、拼搏在他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便是他身上宝贵的精神。
冥冥之中,我醒了,离开了那个梦境,这个梦境如同水月镜花一般,但又让我觉得真实。书中的道理让我铭刻于心。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2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为了能让长安的杨贵妃吃到岭南的新鲜荔枝,作者针对这场跨越五千余公里的传奇转运之旅展开了脑洞大开的想象,不仅让我看到了小人物的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这本书也是很多同事推荐给我的。
不得不说这本书读来很上头,毫不拖沓,酣畅淋漓,节奏连贯,逻辑严密,情节描述很有画面感,读完意犹未尽。整个小说围绕小小的荔枝展开,从历史小人物折射了大唐王朝的.兴盛衰落。虽是历史小说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影子,大龄青年在城市生存买房安家、职场情商博弈。主人公李善德,人如其名,正直善良。在接下烫手山芋后,经过激烈思想角逐,迎难而上,经过不断实验改进转运荔枝的方法,优化转运路线,仿佛是我们当代社畜打工人的真实写照,面对职场上的各种“坑”,面对难以完成的kpi,这本书就像是职场上的生存指南。李善德身上“再多磨难也无惧”的锐气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冲劲让他在面对困难时依然逻辑清晰,拆解任务时分工严谨。
“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的职场合作之道对今人仍有启迪;胡商苏谅一直挂在嘴边的“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这样云淡风轻的生活感悟让我们可以从容面对一切得失;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那句“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重点多远的地方”说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虽然这本书有很多生僻字词,比如官署名、职务名、地名,但丝毫不影响读者理解整个故事情节。词藻精美、语言生动,在看房憧憬未来家人团聚时“一股淡淡的喜悦,像古井里莫名泛起的水泡,在李善德心中咕嘟咕嘟地浮起来”;在看到荔枝园时“这些荔枝树树干粗圆,枝冠蓬大,像一个圆幞头扣在幡竿之上。荔枝花几乎不成瓣,像一圈毛茸茸的尖刺插在杯状花萼之上”;剥开阿童姑娘种植的荔枝“温香软玉、晶莹剔透,手指一触,颤巍巍好似脂冻,他张开嘴,小心翼翼地一整个吞下去,那甘甜的汁水霎时如惊涛一般,拍过齿缝,漫过牙龈,渗入满是阴霾的心神之中,令精神为之一清”,这些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从这本书中也读出了很多自己的感悟:基层工作十分冗杂,面对复杂工作时要认真深入思考,实地考察研究,做足预案,把握细节;“智者,当借力而行”,遇到难以完成的工作要善于借势借力借智,才能让自己快速出圈;在复杂工作落实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无法预料的变数,这时我们要学会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生存在世,一定要有立身之本,李善德依靠自己的算术能力,精准计算转运荔枝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和路程,最终才能确保新鲜荔枝按时送达。
人生处处是驿站,只要乐观以待,就如山花烂漫。虽然李善德历经周折成功将荔枝送达,本可以拥有大好前途,但最终他因良心上过不去当面向杨国忠揭露了现实最后被贬岭南,帮侗族女阿童种荔枝,我想,李善德的一生虽然布满荆棘,充满挑战,但他这一生值得、不遗憾。回归当代,我们青春正好,风华正茂,“躺”要做到不错过机遇,“卷”要做到不执着于结果,过程本身就闪耀着生命的光泽。要始终做一个敬业者,当机会来临时才能自信满满地说“我值得”,即便结果不如所愿,也可以云淡风轻地说“不遗憾”。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3
执行者,背负太多。
用昨天的空闲时间,读完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
为了博美人一笑,皇帝特设“荔枝使”,要求在杨贵妃生日之前,从几千里外的岭南,运鲜荔枝到长安。
要知道,鲜荔枝三日就会坏,这一路十几二十天,大罗神仙也搞不定啊。
皇帝老儿轻飘飘一句话,就把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标”给全体员工设立上了。
各个部门开始互相推诿:目标是有了,但脑子里完全没思路啊。
放现代,完成不了大不了老子不干了;放古代,完成不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最后这项任务就落在了司农司一个九品小官李善德身上——杜甫是他的好朋友。
-
说起“荔枝使”这个敕封,皇帝为了让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被纷繁复杂的审批流程限制,经常性的会跳开衙门,直接派发临时性的任务,就会封这个使那个使。
比如,冬天要木炭,“木炭使”;养鸟,“花鸟使”;想吃糖蟹,“糖蟹转运使”。
没了流程,就相当于没了复杂的监管啊。本使干什么的,是给皇帝干活儿的,各司衙门谁敢怠慢!
这灰色收入不就来了嘛。
不过,你能搞灰色收入的前提是,这个任务是靠谱的。你要领一个必定掉头的任务,有灰色收入也屁用不管。
-
李善德是个老实人,同时也是个数学天才。
他先对任务进行了拆解:
问:
想要把鲜荔枝,鲜鲜的,从岭南运到长安,该怎么办?
答:
无非两点。
第一,减缓荔枝的腐坏时间。
第二,加快荔枝的运送时间。
钱,不是问题。
标准的金字塔解题思路。
从结果上来说,他成功地把鲜荔枝运到了长安。
不过这个过程中,充满了阴谋、背叛、意外和死亡;也篆刻着李善德的改变。
有兴趣的去看书。
-
说几点想法。
第一,领导布置任务的时候,要带脑子。
我们常说,想法是最不值钱的,重要的是如何执行下去。很多领导布置任务的'时候,大多都是“拍脑门”或“自以为”,完全不考虑是否能执行下去,或者是“领导觉得能执行下去”。
其实这并不是领导的毛病,这个毛病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对于不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事情,往往我们会看轻执行的压力。
安个家具很难吗?买个票很复杂吗?拖个地很费劲吗?不就是接个孩子吗?
对,难。即便不难,也占老子精力。
不是你干,或者你都没干过,你只是臆想。如果你怕别人忽悠你,那你最好调研调研,或自己干干试试。
第二,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能善用资源。
在小说里,为了皇帝的一句话,各司衙门可以变得行动力极高,不计成本。
有人,也有钱。
但实际情况中,我们手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你要打造一款含月球土壤的产品。
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前提是你有钱。有足够的钱和渠道,能搞到月球土壤。
如果你又没钱又没人,只能在你设立的目标下,精打细算,尽量往前。
但也不能放弃,一定有最佳的解决方案。
-
所以,不要迟疑,不要迷茫。
你可以的。
-
最后附诗一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甫《过华清宫》。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4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诗,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杨贵妃究竟是如何在数千余里之外的长安吃到了来自岭南的新鲜荔枝呢?在没有生鲜运输技术的古代,将保鲜时长极短的荔枝运送到千里之外,可谓是难上加难。带着这些好奇,我翻开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是作者马伯庸参考史料撰写的历史小说,以长安城上林署令李善德这个底层小吏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为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而不得已接下运输荔枝的任务,一路上遇到各种磨难,经历了恐惧、焦虑再到成功喜悦的心路历程。《长安的荔枝》见微知著,描述了小人物在官场的辛酸苦楚和身不由己。
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以当时的条件,将鲜荔枝从产地岭南运输到数千里之外的长安,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小吏李德善为朝堂勤勤恳恳工作十数载,却被构陷,在上级踢皮球式的推脱下,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他的头上。在别人眼中,这相当于已经被判了死刑。但李德善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么死,要么拼一拼,挣出活路。“就算失败,我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德善和命运的抗争,在官场上的挣扎,都被马伯庸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日就味变的荔枝如何运送到千里之外?李德善在接下任务后,就一次次做实验,也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运荔枝,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还非常考验协调运作能力,荔枝转运涉及的人力物力调动牵扯到的因素甚广,驿站、马匹、人员、路线、气候等等,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需要重新来过。在交通运输、信息传递都不发达的古代,运输保鲜时长只有三天的荔枝,难度可想而知。但李德善还是成功了,当最后两瓮荔枝得以运送进长安城,我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感慨于过程的艰辛。两瓮荔枝的背后是被层层加码的指标,是累瘫的马匹和骑手,是耗尽的钱粮,是承受过重徭役的百姓……杨贵妃是笑了,这个笑容的代价却是无数小人物数不尽的辛酸。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李德善运送荔枝时,他一路遵守规矩却处处碰壁,在拿着杨国忠的令牌时却通行无阻。这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胜过任何规章制度。“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守的规矩”,杨国忠的这句话让心怀正义的.李德善疑惑不解、思绪万千,同样也让我陷入沉思。在那个时代,规则在位高权重者的眼中不值一提,却让位卑言轻者苦苦挣扎。
“此事起于贵妃的一句无心感叹,终于贵妃的一声轻笑。”千里送荔枝的故事读完后,一种极其沉重的感觉萦绕在我的心头,这个“胆小、笨拙、窝囊”的中年小吏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儿、朋友,面对这样一个几乎可能性为零的任务依然心存希望、勇往直前,并几乎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甚至于豁出了性命,换来的却是那个时代的冷漠、不公、荒诞,真是可叹又可悲。在四海笙歌的大唐盛世背后,有多少个李德善因为一句话跑断腿,甚至丧命?又有多少个李德善能够在复杂的官场里真正保全自己呢?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5
观长安的李善德,就像看到自己。
李善德在长安混一个九品小官,混了十八年,才好不容易贷款买了一处偏僻的房子,当上了房奴,本以为下半辈子安安稳稳继续摸鱼还贷,却不想,圣人一拍脑门要吃“鲜荔枝”,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办不成的差事,谁也不想找死,于是这个锅就让请假的李善德接了,像不像职场中的你我,开会的时候分任务,最难的活儿谁也不想干,于是谁不在给谁干。看到这里,我感觉作者是很懂职场的。
在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吃到空运而来的鲜荔枝,但是在古代,没有保鲜技术和飞机,如何能让圣人吃到鲜荔枝呢?给圣人干活儿,没干好,可是要死人的。与其等死,不如拼死一搏,李善德将任务一项项拆分,用实践经验来测试荔枝到底能运到哪里,到底能保鲜多久,十一天,实验的'结果是十一天,他一个微不足道荔枝使能调动的力量有限,如果能调用整个朝廷的资源,用最快最好的马、用冰块、竹筒等保鲜,十一天保管能将荔枝送到长安。这道送命题,想不到李善德竟然解出来了。你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吗?不,你解出来了,反而让一部分人不高兴了,他们都等着你死,但是你却活了,李善德,你太能了,就显得他们无能了,于是职场黑暗就来了,派杀手的、抢功劳的,而此时出现了一个“冯元一”,两次在绝处给了李善德逢生的机会,他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总能恰到好处的拯救李善德呢?最后的大揭秘,原来他是圣人身边的高力士,在权力中心的人物,这整场戏,也许都是他一手策划,这就像他的一盘棋,李善德是一枚很好的棋子。
在职场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老板实现利益的棋子,棋子应该时刻关注自己能给老板带来的价值,因为一旦失去价值,你就会变成弃子了。自从疫情以来,年年大厂裁员风波,我们看到的大厂裁员,至少他们还拿着丰厚的裁员补贴,数不清的小公司裁员,我们连看到的机会都没有,那些员工也许连正常工资都没拿到。有人不甘、有人控诉,但是情绪的宣泄和法律维权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下一个饭碗在哪里?还是靠自己去争取。自己的生活,从来不能依靠老板的良心和感情,毕竟,职场不适合谈感情,合同是纯粹的利益关系。
长安的李善德,为了完成工作,他失去了两个最好的朋友,阿僮和苏谅,这两个人物,是城人看不起的桐人和胡人,但是他们却在李善德最无助、最人微言轻的时候提供了帮助,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李善德拼尽生命、失去一切完成了“鲜荔枝”这项艰难工作,但是他却不快乐,他的良心让他没办法接受这项荣耀从此飞黄腾达,于是,他像一个热血少年那样,大声说出了心里话,那些愤怒、不平,毁掉了他的职场和前程,甚至有可能会毁掉他的生命,但是他不在乎了,因为他是一个人,他不是机器。一个人活在这世间,不是为官场、为权利、为金钱而活,他为的是无愧于心、无愧于家人朋友。
我想,像李善德这样的人,是注定无法飞黄腾达的,他太懵懂无知,看不透官场的利益牵扯,他也不够狠心,舍不得患难友情。他就像无数个你我一样,拼尽全力,也只能碌碌无为。但我想,在岭南种荔枝的他,是幸福快乐的,有夫人女儿相伴,等荔枝都种好发芽了,阿僮一定会原谅他的,到那时,他们还能一起饮酒,那封信,苏谅一定会收到的,这一世,应该能化解仇恨恢复友情吧。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06-27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01-15
荔枝读后感11-11
《荔枝》读后感07-17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06-17
班组长安全承诺书12-08
学生家长安全承诺书10-19
防溺水家长安全承诺书05-23
预防溺水学生及家长安全承诺书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