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时间:2024-07-04 08:38: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上课时看,自习时看无聊时看,孤独时看,每一次都是拿起了放不下,放下了心里又有连丝的默默感在仔细阅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的一个月里,我几乎没有碰其他消遣文本。他的文字给我清澈的顿悟感和沉默的镇定。

  这种力量是一种站在生活之上的明确和感悟,我会在读到某段某句文字时突然激动――原来这就是我,我的人性,我的感受,我的理想和信念。他在书中一直强调智慧,知识,尊严,生活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产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事和现在的人。知识本身是多么的诱人。学习本身就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在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所谓为智慧,我指的是一种进行理性思维时的快乐。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我小的时候,从小学到中学,班上都是这样的好同学,背着手听讲,当上了小班长,再去管别人。现在也是这样,先是好好地求学,当了知名理论家或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当然,这是做人的诀窍。做个知识分子,似乎稍嫌不够;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还该干点别的。由这样的模式,自然会产生一种学堂式的气氛,先是求学,受教,攒到了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

  一个人不在单位,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算一块肉。我个人以为,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但我还想指出,到岁数了,找合适的人,正常的性生活,这些都是从norm的角度来判断的――属于个人的,只是一片虚无。我总觉得,把不是生活的事叫做"生活”,这是在巧言掩饰。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金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被告知他已经逝世十一年的时候,我感觉狠狠地被欺骗了。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相关文章: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4篇08-16

《可贵的沉默》说课稿09-23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01-11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03-28

可贵的沉默读后感09-28

沉默感言汇总90句精选02-14

沉默说说感言(精选60句)06-23

沉默个性说说感言30句10-16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15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