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

时间:2024-07-01 17:05: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世说新语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1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那么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刘伶病酒这故事。

  想必大家对刘怜很了解了,他是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大家看到刘怜病酒这个题目,一定很疑惑,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吧!

  刘伶喝酒过多害了酒病,非常口渴想喝酒,于是向妻子要酒。他夫人把酒倒掉,摔碎了装酒的瓶子,夫人哭着规劝刘伶说:“您喝酒太多,不是养生的方法,一定要戒掉啊!”

  刘伶说道:“那好吧,我自己戒不了,只有在神面前祷告发誓才可以把酒戒掉,请你准备酒肉吧!”夫人说:“就遵从你的意见办。”于是,她把酒肉放在神案上,请刘伶来祷告。刘伶跪在神案前,大声说道:“老天生了我刘伶,认为酒是自己的命根子,一次要喝一斛,喝五斗才能解除酒醒后神志不清犹如患病的感觉。妇道人家的.话,可千万不能听!”说罢,拿起酒肉,大吃大喝起来,不一会儿便醉醺醺的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一条路行不通的话,那么就换一条路,不一定一定要选这条路。

世说新语读后感2

  我看罢《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心中有一种很不爽的感觉。这种不爽产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晋的古文人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辩论就是辩论,用华丽的辞藻去攻击别人,自己辩过他人就沾沾自喜、贬低别人;辩不过他人便讥讽他人,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实在令人作呕。

  让我最不理解、最讨厌的两个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虽然支道林被称为是东晋的大学者、高僧,但我是一点也不想承认这个名号。支道林在自己辩不过他人时,理屈词穷之时就大声呵斥对方;在别人辩不过他时,他就嘲笑他人;在别人不愿同他辩论时还逼着别人辩论。这些行径一直令我不愿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学识的学者。听说他对《庄子·逍遥游》有着自己很独到的见解,但他的言行举止让我怀疑他是否对于这种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连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会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则能写出真正自己的见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经常滔滔不绝地和别人辩论、清谈玄理,自己水平不够高深,还依旧大言不惭的和别人辩论着,所以经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视,还依旧和支道林这样的”伪高僧“辩论,让人看着和狗咬狗没什么区别。

  可能说得有点重了些,但这些所谓魏晋名士确实令人失望,辩论来辩论去,争名来争名去,又有何用?问了很多同学,连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这些古人是多么悲哀呀!自己活着的时候争到一点名声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能够留芳千古,哪想到后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可笑,可悲!和同时代的陶潜相比,实在是太过于肤浅了。陶潜也没有争名也没有辩论,就是过着自己的田园生活,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反而为后世所称赞,所景仰。

  这其实也能说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的人,才能叫做文人,能够被世人所铭记。而那些装模作样,做学问只求名利的人,虽然表面叫做文人,其实也就是打着文人的幌子来捞名利、捞虚荣心的牛鬼蛇神罢了。

  仅是个人见解,持不同意见者可以反驳,我虚心接收。我觉得我并不像支道林等人一样不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

世说新语读后感3

  《世说新语》的“说人明理”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形骸之外”这则故事就以“王朗从表面上来学华歆,结果离华歆(的境界)更远了”这个结果,向我们揭示了从表面上来模仿别人,内心会离别人更远。

  再比如,“舍生取义”这则故事里,苟巨伯为了救朋友而宁愿用自己的.命换友人的命。贼兵见了苟巨伯这样做,于是相互说:“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接着就撤退了。苟巨伯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大家应该拥有的。

  再比如,“顾荣施灸”里的顾荣,他看见送烤肉的人脸上流露出像吃烤肉的神态,便说了一句“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就把烤肉送给了送肉的人。后来他经遇危急时,常有一人帮助自己,这就是接受烤肉的人。笼统地说,这就是“好心必有好报”。

世说新语读后感4

  光山话有句方言叫“谈玄”,意思是打妄语,说一些不切实际话,但是在《世说新语》中,谈玄却是一种坐而论道的高雅行为。下面我们进入魏晋时期的“朋友圈”,对这群“谈玄”的人,一窥究竟吧。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的描写了魏晋士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不能深究内容史料性的严肃真实,在九品中正制的调节下,人物获得的社会评价等级决定了他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地位,进而影响到生前富贵与身后名誉,所以全书基本上都是品评人物的内容,有些是别人口中说出来的,有些是人物本身的行为反应的,不一而足。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桥段,比如“皇帝得子请客,大臣说篇流传了千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身为刘伶挚友的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想必拥有着世人都知晓的高尚品行和节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与刘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为西汉时期豪放不羁的代表人物,与他一同出现的往往是不行于礼,品行不端。这种性格除了表现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在了他的为人处事中。

  按照古人的习俗,亲近之人去世之后是需要进行服丧,以表达自己作为子女的孝心和悲伤,通常服丧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间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则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亲去世后,阮籍并没有按照这个规矩进行,仍然参加宴席,并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晋文王宴请众宾客时,阮籍一如往常的参与,何曾觉得这样不得体,是不孝,并告知晋文王让其罢免阮籍的官职。晋文王没有这么做,反而维护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怀念母亲吗,并不是,他只是不善于表达,没有把自己的悲伤表现出来,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写阮籍知道母亲去时候的表现,“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哀嚎一声,并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长时间,这种悲伤并不假,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无法比及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孝子行为,真的要大力推崇吗?那种悲伤可能就不会是悲伤了,只是向世人证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的悲伤远比实际的悲伤更为不耻。

  阮籍的内心是悲伤的,却也是庆幸的,他可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而不需要再母亲去世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悲伤,他无疑是豪放的,更是洒脱的。只是他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只能在后世被我们称赞,着实可悲可叹!

世说新语读后感5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有篇故事的译文是:管宁和华歆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掉。两人同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经过,管宁照相读书,会歆却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名士。百度百科里是这样介绍的:

  管宁:汉末人

  (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xxx临朐)人。管仲的后人,三国魏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一龙,管宁为龙头。当时的名士,后因厌恶华歆为人而传有割席而坐的佳话。一生讲学,居住于辽东。管宁汉末乱世,讲听学者诸多,影响甚广,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

  华歆:汉末人

  华歆(公元157年-公元232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三国时期魏司徒。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华歆,东汉时投靠曹操,进宫刺杀汉服皇后,是一个极其热衷功名利禄的人。

  读罢这则故事,不禁感慨万千。两个名士,德行也分个高低,令我等俗人不能忘其项背啊。一般的人若不小心挖到这样的`一片金子,肯定会拾起来,为我所用,德行高尚之人,或许拿去变卖,买些粮食接济穷人也未尝不可,为什么一定要视而不见呢,华歆仅仅是拿起来看了下,就被管宁万分地看不起了。嗯嗯,我是否要感叹世风日下呢,现在还有华歆这样的人么?见到地里的金子,拿起来看了下,又扔掉了。更不用说像管宁这样视而不见了。放到现在的俗世之中,2个人说不定会为了争夺这小块金子打得头破血流。更不用说,利用钱包作诱饵,在街边、路边行诈骗之人了。

  现在有人拾金不昧就已经是很不错了,算德行高尚之人,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推崇。若是现在,看到路边的金钱(不是诈骗的诱饵,这个要分辨清楚才行),不能视而不见啊,万一贪婪之人拾到了据为己有呢,失主该有多着急,因此,一定要捡起来,然后交给警察叔叔。说起警察叔叔,我想起孩子读小学一年级时候的一件事,他回家说,跟他一起放学的同班同学在路边捡到80元块,他跑去交给了路边的警察叔叔,那个警察表扬了他,我问孩子,警察叔叔给你们开收据没有?孩子问,收据是什么?我说是个收条,纸条,孩子说,什么也没开。于是,我在担心,那个警察把这80元是交给了单位还是揣进了自己的腰包呢?不得而知,这年头,警察里也有不可信之人。

  像管宁这种具有高尚德行的人,应该是绝迹了,即便是华歆这样扔掉金子的人,也难以找到了。拾金不昧之人已是道德模范,人中君子了。俗世中更多的是凡夫俗子,有一点点私心,有一点点可爱,人无完人。还有一种就是小人了,不提也罢,小人毕竟是少数。

世说新语读后感6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不计其数,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世说新语》。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开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这位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平安,就可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患到了他人。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假设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缺乏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假设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单独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假设,置之不理。从这那么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要有节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水所润。

  认真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太过深奥,答案也太多。也许很多人终其一生,等到进入坟墓的那一天,也没明白。数十年如一日,一生也就这样过去了。那么,来此世上走一遭,究竟为了什么?算是绚烂一生?在读《世说新语》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那么。两位主人公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凤雏庞统和水镜先生司马德操。两位主人公是莫逆之交,德才也不分上下。庞统先生后来追随刘备征战四方,最终在入川时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而司马徽先生一生隐逸山林。二者均算死得其所。在这那么文中记录了二人的一次见面: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颖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那么华屋,行那么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缺乏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假设不一叩洪钟、伐雷鼓,那么不识其音响也。”

  在这那么文章里,呈现了司马德操的人生追求:不慕名利,不羡财富。这对庞统也影响颇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人的追求是财富、地位等等。有人也在坚持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觉得坐拥亿万,富可敌国便是人生意义所在;有人觉得过好自己的生活便是意义。在这里我不想评价某种认识或者价值观念,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每个人因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见识和眼界所限,有自己的价值观。无法强求,也没必要强求。

  我想,真正能让人尊重,真正能过好的人生,便是实现自己的期待,实现自己想做的事。不管这些事是像财富、地位这些物质的东西,还是自我实现之类精神上的东西。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人生的意义便是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不被外界和世俗所打搅,不被别人的价值观绑架。无论财富多少,地位几何,真正将自己想做的事做完,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便不枉此生了。

世说新语读后感7

  一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为三君,李为八俊。管理是手段,需要公平、正直、和对人性的慈悲做后盾;犯上需要正直、赤诚和独到见解的智慧,更要豁出身家性命的果决,只此一条入三君便可服众。

  二

  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驽马逸足,致一人耳,在速。驽牛行百里,岂载一人哉。各有擅长,如物与物之间擅长需要不同,何须分好坏。

  马亦能拉车如牛,然非其强项,大才小用,奔跑才是其根本。

  文中最后言好名如樊子昭,可见人好名排最后,虽有佳时,不能为人所推崇,不如专心致志一心做事之人。

  三

  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劭亦安其言。

  陶冶世俗,与时浮沉。王霸之道,倚伏要害。人各有擅长,贵在有自知之明。

  一日之长:略胜一筹,倚伏:福祸。名知人,以知人而闻名。

  四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诸葛三兄弟,分别在魏蜀吴,评为龙虎狗,龙虎皆全家战死,大概只有在魏的诸葛诞香火得存。当你得到一个高的赞赏,同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普通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随心随性,自然终老。但有几人安于平凡,普通人未经历福祸锤炼怎知平凡可贵。

  五

  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青出于蓝而胜于兰,是人们喜欢的,但人都有局限性,父子亦如此,通雅博畅,明练简至,居其一就是天才了。

  六

  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荀觊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頠方陈王戎,裴邈方王玄。

  历史纵有相似未必可比较,何况人,套用罢了。

世说新语读后感8

  放下《世说新语》,我的心绪飞扬起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德行第一”中的这个故事: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地种菜,地里有块金子,管宁照样挥锄,视金子如瓦石;华歆则把金子捡起来扔掉。二人曾经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官员乘车经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本跑出去看。于是,管宁割断了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

  这个故事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答曰: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人生太过短暂,认真做好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比如:写一本书;画一幅名画;作一本唐诗宋词……认真做一件事情比马马虎虎做一件事情的付出多十倍,收益却也高十倍。

  在日常学习中,不也是如此?比如,同样做一份试卷,A认真做,40分钟就做完而且也检查完了;B没有认真做,一小时还没有做完,到被逼交卷之时,却发现还有一面没有做完。上课了,老师评讲试卷,A认真听,错误又少,当堂就完成了订正;B错误极多,又不认真听讲,拖拖拉拉,迟迟没有上交订正。渐渐地,A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同学眼中的“学霸”,家长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相反,B呢,成为拖班级平均分的.差生,同学眼中的“学渣”。A得到了鼓励与信心,B的潜意识里认定了自己是个差生。小升初,A去了名校,因为老师看到了他的成绩、信心和实力;B去了对口公办,依旧认定其为差生。尽管,这是个新的开始,十年,二十年,一路顺风的A回到了母校;恰好,B也来了。A变成了高薪的白领,正计划着自己未来的发展路线,有了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B呢?或许没考上大学;或许整天抱怨为什么A成功了;或许经历了辞职、离婚,打官司,被解雇,诸如此类……

  为什么十年后的自己会与别人拉开如此大的差距呢?因为别人从小认真,而你呢?从小马马虎虎。那么从何做起呢?从写好每个字,订正好每一张数学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你的收获一定会远远超乎预期!这就是专注的无限力量。

世说新语读后感9

  公元260年五月,司马昭派其心腹贾充,率骑督成倅、成济兄弟,敢犯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弑君。结果当然是朝野上下喧哗,于是司马昭就问陈泰怎么办,如何才能把风波压过去。当时的陈泰时任尚书,而在弑帝之后他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反对的人。他回答到:“唯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肯定是舍不得的,贾充是自己的心腹死党,现在危机四伏,多一个自己身边的人多一份保障啊。于是他进一步问还有什么计划B没,这个时候陈泰正气凛然,回答:“但见其上,未见其下。”言外之意就是你司马昭是无论如何都推卸不了弑君不忠的罪责的。

  现在的人读起这段觉得味道平平,但是我加上大的历史背景后细细一想立感触目惊心。司马昭以此登基开国,晋朝的江山的创始与此有关。这不仅仅关系到开始,同样这一事件也暗藏着后来西晋灭亡的兆头。

  司马昭坐上宝座后并没有长舒一口气,而是越发担心自己能坐多久这个问题。篡位者夺天下都羞于言“忠”,但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观念:“忠孝”。司马昭想要掩盖自己弑君的'尴尬,并且避免社会矛盾的纷争,于是司马昭悄悄改弦更张,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倡“以孝治天下”。

  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少了个“忠”而已。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言“孝”无“忠”就丧失了重要的道德支撑。晋时士大夫没有忠君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思想道德及其混乱。正因此,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王公贵族已在为争夺帝位而相互厮杀。这也正应验了前面陈泰斩钉截铁之言。

  后来西晋灭亡,司马氏在江南建国东晋。他们深知西晋覆灭的原因,总结教训。把早被东晋统治者抛弃的“忠孝”之旗悄悄竖起来。由此可见一个没有道德作为思想支撑的王朝,一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以持久。

  这样的道理一向由古至今都适用。把眼光放回我们现实生活的社会中,不管你处在哪个阶层你都有不少忧虑。道德的缺失、文化空洞、环境污染,整个社会没有信仰。这个社会正分为两个部分,较小的那一部分毫无尺度地挥霍着自己手中的特权和优势,他们的所作所为使得另一占绝大部分的我们在整日诉斥中陷入极度的眼红的怪圈中,我们被无奈地划分到不平等不公正这个无形的地牢里。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被判的无期徒刑。整个社会的道德,信仰不是仅仅靠一小部分人就可以决定的。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意识程度是西晋的人们无法比拟的。而且我深信,当一个人内在的个体意识被唤醒,他所能带来的改变,不论是内在改变还是外在改变,都是不可小视的。那么当一群人,一个社会的人都因为渴望享受到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权利而使自己的个体意识唤醒,所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转变。

世说新语读后感10

  你看过《世说新语》吗?这本书不仅讲述了许多经典故事,还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可喜欢啦!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庆义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文轶事,所涉及的人物不下五百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徒,全都记载在列。正因如此,它成为了历代文人百读不厌的书。

  这本书收录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三年级学过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对比鲜明,充分表现出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特点。升至初中,我们将会学到《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将会认识拥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和维护父亲尊严、知书达理的陈元方。

  这本书编得非常好,它把历史浓缩成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读这本书,让人感觉就像在看故事书,而不是单调乏味的历史记载。里面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古时儿童,他们有的.孝顺明理,有的聪明机警,还有的才华横溢。八岁的范宣误伤手指,放声大哭。旁人以为他是因疼痛而哭,他却说“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有孝心的人。说起王羲之,大家都知道他的书法笔法精妙,不过,小时候的他还有临危不乱、急中生智的一面呢!一天,小王羲之在帐中偷偷听到大将军与人密谋叛乱之事,担心被灭口,“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因此躲过了一劫。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小小年纪就才高八斗。当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却形象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多有意思啊!

  《世说新语》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提高了我的文言文水平。真没想到,历史遇见小古文,竟然碰撞出如此激昂隽永的知识火花。

世说新语读后感11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对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让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类。如“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则小故事把管宁与华歆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也教导我们不要被权势所诱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关于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为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十多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世说新语》故事短小,尽管每个故事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它总能述说出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风趣的语言述说着一个个简单却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世说新语》总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世说新语读书心得体会3#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终于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收录故事吗?怎么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来《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收录了一定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面,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获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得非常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让人读起来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而且它把诸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让人查阅起来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通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就会明白,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材”。

  最后,这本书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不仅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文。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的规律,进而了解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知道了古文的字代表什么意思。这样一本好书,谁会不喜爱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有想到历史遇见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识的火花。真心希望大家一起来读这本好书,感悟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

世说新语读后感12

  从我读书时代起,我就很喜欢看书,特别是关于散文类的书,这方面的作家很多,譬如刘墉就是比较出彩的一位散文作家。如今,我已经迈入工作的第N个年头,刘墉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从他的书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并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让我受益匪浅。

  最近,我阅读了刘墉的新作;《世说新语》①处世秘笈,这本书的内容简单易读易懂,实用性很强,很贴近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之所以刘墉这么受欢迎,可能就是因为他写的书通俗易懂吧!这次我想我的介绍准没错的,想必大家看完这本书后一定会拍手称赞的!在我的大力推荐下,我们部门参加这次学习的员工个个都说这本书好,具体它的好在哪里呢?请听我一一说来,总结两点如下:

  一是学习怎么说;

  二是学习怎么做。

  这听起来没什么,但是说话艺术的`学问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如刘墉在书中所列举的例子吧,比如你是职员,老板问你今天客户一共叫了几箱货。平常一天有一百多箱,那天特别少,只叫了十箱,你是不是很可能答:“报告老板,今天只叫了十箱耶!”刘墉告诫说,如果你只是个小职员、小主管,你这么说就错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不要说“今天只叫了十箱”而应该只讲“叫了十箱”。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老板,你应该先客观地把实际数字告诉老板,下面他要跳起来或大吼:“什么?才叫十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没有资格用你的主观去影响他。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一个有纪律的公司,对一个领导者,或对一个需要作出正确判断的领导阶层,做下属的都应该先提供客观的事实。

  从一个人的说话可以看出其的素质和水平,从一个人所做的事可以看出其在工作是否称职,就如刘墉所说的有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刘墉举了几个很简单的例子,他说每一行都有它的职业道德,如今天你在旅馆、餐馆工作,不能随便透露顾客的行踪,这是你的职业道德,就算有人打听,某某人是不是常来啊?你也不应该说;如今天你在银行工作,为顾客的财务保密,是你当然的职责,虽然在电脑上,你可以看到顾客的每一笔交易资料,但是绝不能到外面去说半个字。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一个工作者都有义务替顾客做好保密,因为这是你的职业道德。

  通过对刘墉《世说新语》这本书的学习,结合我们自身工作的实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提高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整个大家庭更加和谐美满!

世说新语读后感13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每一个从教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来改变学生,让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身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用爱的教育方法,有气质有涵养地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和精神

  上的引领。但在带班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愿望虽然非常美好,却难以付诸实践。当某个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相同的错误时,我会气愤于他的不懂事理,会恼怒于他的“顽固不化‘,于是原本的耐心宽容就会演变为怒不可遏的`指责,原想拥有的气质风度也会荡然无存,不仅自己会恼怒地伤肝伤肺,也会在无意中伤害学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读了《世说心语2》之后,特别是其中的《处罚的艺术》篇,让我感慨良多。刘墉先生说许多父母处罚孩子的时候,犯了两个最大的错误,就是:第一,他们要罚,却舍不得,下不了手。第二,他们会处罚,但没有一定的原则,好像随他们的心情好坏来”执法“,让孩子摸不清。其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免不了犯错,但犯错之后,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古人说”明刑弼教“,也就是说刑罚的目的是帮助教育。作为老师,要懂得处罚的艺术,最重要的是注意掌握分寸,体现合理公正的原则。处罚时要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来决定给予必要的惩罚。切不可简单化,”一刀切“。更不能因为对学生的偏爱或成见,造成处罚的失衡、失当。 其次,处理事情面对学生要有一定的原则,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不管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中违反了既定的原则,都应该让他们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再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老师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所谓”赏罚分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后,我们要给学生犯错的空间,身为教师,不要想着自己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谈话就能让学生大改以前懒散的模样,多点时间,多点劝慰,多点理解,才能让学生慢慢地纠错成长。

  教育之路漫长曲折,教育方法丰富多样。但面对不同的个体,教师需要学习着拥有比家长更多的策略和方法。而《世说新语2》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现在的学生,明白了怎样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且让我们反思学习着在教育之路上前行,让我们”艺术“起来吧!

  世说新语里的故事都是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比如说他孜孜不倦、礼贤下士、读书很用功等,我也记不住那么多。世说新语李的文章都是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文,我们学生很烦的那个文章。

  我们要学习他们好的品德,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世说新语读后感14

  《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共一千二百多则,有则三言两语,有则数行。叙事简明,精炼生动,却无不使人有所收获。其意既含哲理,语亦神韵悠远,令人领略不尽。

  就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让我领悟最深的便是《德行》,那一个个故事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却发人深省。就如最熟悉的例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金钱应该靠自身努力而获得,天上掉馅饼的事可能导致“守株待兔”的事再次发生。而于今日而言,这样的做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物质生活虽然日益丰富,但是,如果人们不加强自我道德的修养,被金钱等利益所诱惑,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糟糕。

世说新语读后感15

  了解历史,才能洞悉国家兴衰变迁之奥秘;以人为镜,方可领悟尘世人间品德操守之玄妙。《世说新语》这部传承千年的经典著作,贯穿其始终的便是关于德行的论述,以此为基调,言简意深,发人深思。

  毫无疑问,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有属于自身的标杆导向。品读完《世说新语》全卷,我不禁深深震撼于其言辞间有关道德品行的表述与描绘。特别是书中所记载的德行篇章节更是如此。字里行间生动地展现出传统道德观念的精髓。

  正如李白所言:“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古往今来,大多数的人总是沉浮于缥缈的权力、财富、功利和名声。将其进行复杂缜密地对比,以此来评定一个人的价值与地位。然而,纵使将这些物质财富尽数堆积在眼前,但其也只是身外之物而已,对道德品行的考量,岂能因此以决高下?

  依我之见,道德品行是隐含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其思想具化的外在表现。它在人们身上的呈现,更多的是受到内部特质的影响,而并非外在形势的桎梏与束缚。如同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落,这些因素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导向等,它们共同构建起一张神秘而耀眼的道德画卷。

  人们常把交际广泛、人脉丰富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殊不知,真正的智慧,源于一颗慈悲怜悯、无私奉献的心灵。“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念头,抑或是一个不经意间的举动,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之中的一抹不容忽视的光亮,产生超乎想象的力量。这些看似细微的`善举,深陷囹圄的人眼中却是无比巨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那份小小的善良会变成对方生命中无法忽视的温暖,将善传承,把爱延续,世界终将被美好笼罩。

  “若无共鸣,沉默即安。”能言善辩、口吐莲花固然值得称赞,然而,有时适时的沉默更值得我们借鉴。在喧嚣纷扰的世俗环境中,我们有时会为了一时的口舌之快,轻易表态,引发无谓的争吵。由此可见,有时言语能造成更大的困扰,懂得适时沉默才是聪明的选择。这样既不会祸从口出,得罪他人;同时在面对他人的议论之时,也能沉静下来,冷静地思考。所以懂得克制,懂得沉默,不跟旁人争一时长短,无疑是一种低调而睿智的生活态度。如此,我们就能清晰分辨出哪些话语值得深思熟虑,哪些只需应付应酬,哪些才是真正有益于自己的箴言。只有在经过理性思索后,充分尊重内心感受,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典籍为何如此尊贵?因为它代表着一种规范。《世说新语》教给我们诸多道德准则与为人处世的道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我们应该以此为鉴,唯有如此,方可行稳致远,久久为功。

【世说新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09-14

世说新语读后感10-21

《世说新语》读后感 11-20

《世说新语》读后感05-21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02-20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1-04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07-07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范文06-28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