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读后感15篇[优选]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征》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长征精神代代传》这本书,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给了我深刻印象。他们的武器只有普通的步枪,甚至是大刀,而敌人却拥有飞机、大炮……但他们却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红军们虽然武器装备简陋,但却懂得智取。在占领遵义城的过程中,他们乔装成败退的敌军,巧妙地喊开遵义城门,解放了遵义城。
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和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深厚的感情。红军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帮助穷苦人民翻身解放。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帮助红军战士解决了许多困难。强渡大渡河时,船工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把红军勇士们送到对岸。每到一个地方,红军战士们就受到人民群众夹道欢迎,红军衣着单薄,群众纷纷把好房子腾给红军,把厚实的被子让给红军,并主动为红军做饭、烧水。我们的'红军战士也争着为群众做事,真是军民一家人啊!
最使我惊奇的是,在红军队伍里活跃着一批十多岁的少年,他们的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他们却胸怀远大的革命理想,投身于激烈的战争,每样事情都参加,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想一想他们,我们的学习条件该是多么好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这些英勇的革命前辈,为了中华民族的危亡,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敬仰,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今天,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生活得非常幸福,这幸福是千千万万英勇的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平时在生活上对我们非常关心,许多事情都不需要我们亲自动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以至于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例如挑吃穿啦,乱花钱啦,父母不答应我们的要求就乱发脾气啦,读了英雄们的故事,我觉得真不应该。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从小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习上,生活上,要发扬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长征》读后感2
在读《长征》之前,“长征”对我来说似乎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历史事件。只知其艰苦,没有真正的概念。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了什么叫艰苦,什么叫悲壮,什么叫坚强,什么叫信念的力量。正是这本书,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长征。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几路红军,涉过万水干山,历尽千难万险,先后到达了陕北苏区。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下,红军随时有覆灭的危险,但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突破重重封锁,让敌人的围剿一次次落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向世界证明了红军是独一无二的军队,能完成难以想象的事!
长征是一种对信念的追求。正是因为信念,血肉之躯才有了无比强大的力量,无论多少敌军,也不能阻止红军对信念的追求: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也不能影响红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多么沉重的打击,也不能动摇红军必胜的决心。这种信念是红军战士的力量,是每一名战士的追求,是整个红军的精神和灵魂。这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长征是意志的对抗。红军为信念而战,白军为恐惧而战;红军为抗日而战,白军为自己的统治而战;红军为人民群众而战,白军为剥削人民而战;红军为正义而战,白军为利益而战。从最高指挥官到每一个士兵,红军没有一个人贪生怕死,而白军却极易动摇。正因如此,红军才气壮山河,令白军一听到红军的名字就心惊胆战。
长征是一场惨烈的斗争。面对一次次可怕的打击,一场场激烈的战斗,还有饥饿和疾病的折磨,红军没有退缩,他们坚决抵抗,奋不顾身。虽然斗争极其惨烈,红军战士们却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尊严。他们在追求理想的斗争中倒下,并为革命胜利尽了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能迎来解放的一天,死而无憾!
长征是人类高贵品质的体现,体现在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红军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官兵同甘苦。每一个长官为士兵的牺牲感到痛苦,而每一个士兵对长官则由衷地敬佩,长官遭遇不幸时,每个士兵都感到无比悲伤。战友伤员即使生命垂危,只要有一点生还的可能,就不放弃抢救。遇到危险时,所有人最先想到的是别人,为了别人自己甘愿牺牲。对人民,更是十分尊重,甚至有人说只有红军才把自己当人,这种尊重深刻地反映出红军的可敬之处。
长征也是一首壮丽的史诗,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话,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红军,这支可敬的部队,这支创造奇迹的部队,用鲜血日复一日地润泽着中华大地,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正是他们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力量,也给我们创造了现在幸福的生活。
《长征》读后感3
红军长征的时候,有一位军人,他得知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老母卧病在床,由于家境贫困,缺乏营养,加之老病在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奄奄一息、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可正在此时,住在方家的那位军人不由想起了藏了许久的要给自己卧病在床的老母吃的人参,便拿了出来,给方母吃,果不其然,方母服用后不久病就有了起色。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不正是表达了老师给我们讲的.一句古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吗!意思是做人不仅要关心、尊敬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也要关心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
这就是长征精神。在我看来,红军是乐于助人的人;红军是尊老爱幼的人;红军也是遇到困难永不放弃的人。这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做了很多尊老爱幼的事情呢!比如说:我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经常给老弱病残孕的人让座:看到正在过马路的盲人或老人时,也会伸出援手来;遇见孕妇有东西掉在地上的时候会帮助她们捡起来;看见路上有垃圾更是会毫不犹豫地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
《长征》读后感4
当我合上《长征》一书的时候,我的思绪任在江西的瑞金、在金沙江、在渡河、在大草地、在大雪山、在吴起镇;耳边回响的是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慷慨激昂、是大度桥上冲锋的红军健儿、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历史画卷;我在问自己,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前辈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业绩?答案是:信仰。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人类1000年》一书由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xx年的千年间,人类历史进成中所发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科学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这一百件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就有我们中国共产党在1934年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走过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可以肯定的是,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而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的湿地,那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总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八万陆仟多人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八千人。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近十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三万三千人。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从国民党三十多万的合围中冲出去,踏上的长征之路,1936年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开始长征,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到达陕北的武装,全军兵力最多的时候八千多人,最少是只有一千多人。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中国共产党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千百万民众,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者那面红旗一路远去,坚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一个平等、幸福的中国。
世界上不曾有过这样的向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指挥员年龄平均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八十。年轻的红军战士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的翻山越岭投入到残酷的战斗中,其英勇顽强和部位牺牲举世无双,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
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与1981年来中国走"长征路".当这位西方的政治家带着他的家人来到大渡河边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三万中国工农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布热津斯基后来讲到:"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的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须要因素".——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限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于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须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是信仰不朽的象征。
我被书中的每一次战斗、每一次牺牲、每一次会师感动着;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牺牲承载者不屈的信仰,长征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是,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我们的伟大的导师讲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通过学习,我感觉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的史诗。只有知道长征,才明白什么是苦难与辉煌,只有了解长征才清楚的。
《长征》读后感5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王树增的《长征》这本书,也读懂了这段难以让人忘怀的艰苦岁月。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它为中国的历史写下了一篇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史诗,它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娄山关战役。我仿佛就是一名红军战士,为了革命努力奋斗、努力拼杀!在娄山关,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娄山关夺下来!一个信念在我的心中不停地闪现:只要打下娄山关,胜利就会往前踏进一步!
为了党,为了全国人民,冲啊!
枪炮声四起,当“雄关”真的打了下来,当红旗漫卷西风,我才回过神来。此时,我才真切感受到,眼前的成功,是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果实!在行军的路上,我听到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我看到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当然,我深知,在红军的长征路上,“娄山关”只是一个小小的坎儿。将来,不知还有多少磨难,等待着英勇的红军。
飞夺泸定桥,相信在钢丝上攀沿的勇士,他们一定感受到了铁索之寒,寒之入骨!爬皑皑雪山,寒风凛冽
,是一种怎样的刺骨之苦。过漫漫草地,步履维艰的战士们,如何与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
这是一条苦难之路,但,此何遽不为福乎?
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背后,他们将新中国美好生活的“福”给了今天的我们。可敬可爱的红军战士,教会了我坚强,教会了我自信,教会了我不向困难低头!今天,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一定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建设美丽的中国,一定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长征》读后感6
在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许许多多英雄故事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是《说不尽的长征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被迫开启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千辛万苦,没有一个人退缩,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到达了陕北延安。当我读到他们飞渡泸定桥的时候,看着他们在敌人的炮火中一个又一个倒下后,另外的红军叔叔赶紧的替补上去,终于攻下了泸定桥。他们在途中没有吃的,饿了就会吃树皮、抓一把雪、挖草根来填饱肚子。读到这里时我已经泪流满面,他们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
在当代也有许多这样的英雄,比如2018年四川凉山爆发的森林大火中消防员叔叔,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在疫情中,白衣天使们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冲到了抗疫最前面。
读完这本书,我想没有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勇敢、舍己为人、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精神,长大以后争取做一名有用的人。
《长征》读后感7
前几天,我在学校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七律·长征》,学完之后,我才知道红军战士们的辛苦。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红军在革命过程中,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表达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果不是红军的坚强不屈,如果不是红军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红军虽然经历许多的艰难,但仍然能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争取把事情做到最好。而我呢!却是做一件事,如果觉得太难了,就会把这件事放弃,直到迫不得以才会做。比如有一次我做数学家庭作业,正好是周末,我原本想休息休息看一会儿电视的,但是妈妈让我把作业写完再看,我一心想着看电视,于是我就马马虎虎的把数学卷子写写,遇到最后几题难题的时候,干脆就不写了。对妈妈说,题目很难,我不会写,让妈妈讲解给我听。当妈妈刚讲了个解题思路,我就明白题目怎么写了,原来是我没有多思考,脑袋里直想着看电视呢。我没有做到红军的坚持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完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向红军不怕艰险和勇敢的精神学习,只有做到这样,离成功就不远了。
《长征》读后感8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红军长征的故事》,心中感叹万分。
故事讲的是:红军第五次巢失败后,被迫进行的艰辛的长征,在这段漫漫的长征路上发生许多凄凉悲惨、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故事。
“凌晨3点半,大家便借着残月和星光,踩着刺透草鞋的菱角石,攀登着蜿蜒起伏的山道向前行进。”当我读到这几句话时,心中不禁难过,红军为了革命,无论路程多么艰难,多么坎坷,依然义无反顾,坚定不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怀着几丝忧虑,继续往下读,“张政委久病缠身,剧烈的咳嗽使他喘不过气,身体十分虚弱,但还迎着刺骨的寒风,带领着大家向前行进:“大家……快……向前……行……”,突然,他那沙哑的声音中断,倒在茫茫白雪中读到这里,我的心灵震颤了,声音也哽咽了,多好的政委啊,病了还勉强前进,他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精神使我深深地感动了的榜样!顿时,我的视觉模糊了,热血沸腾着一道“雨幕”挡在了我的眼前。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情景仿佛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心中不禁感叹:啊,今朝祖国美如画,是红军因他们那饱经风霜的手艰苦地“绘制”而成。今朝春常在,是红军用鲜血浇灌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翻开中华民族千年历史,那悲壮的《红军长征的故事》,它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在学习上顽强拼博,刻苦钻研,以实际行动回报伟大的祖国,也做一个像红军的品质的人!
《长征》读后感9
今天,是星期五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那就是写放暑假自己所看过的书写一篇读后感。
放学来到家里我是左思右想到底要写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我看过的书太多了,所以一下子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我困惑了好久都没想到我心想干脆先别想它,去看电视吧,打开电视机我仿佛看到过这部书似的我眼一瞪大看着《长征》两个字,我顿时都不知道有多高兴,因为这本书我在暑假的时候看过,所以我终于知道我要写的内容是哪个了,我急忙跑下楼如风一样快的速度就拿起笔写起来了,虽然《长征》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一月有余了,但我的.脑子中总是浮现出里面的种种画面,心中也始终无法平静来。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征途,跨越了十几个省,行程二万余里。从四渡赤水。强度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路上的困难艰险不计其数,而且还有几十万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无数的红军战士牺牲。但英勇的红军没有被这些压垮,他们最终还是战胜了所有的困难挫折,胜利地到达终点。
在《长征》中,有一幕很是感人。那是在过草地的时候,草地上到处都有泥潭,而天又下着大雨,稍有不慎就可能连人带马陷入泥潭。当时,有好多战士都对走过草地缺乏信心了。这时候,红军的领导人毛主席和大家一起,手挽着手,肩并着肩,顶着暴风雨,高唱国际歌,大步向前走去。那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真是感人至深。
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都会有困难,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不可能战胜他们的。而我自己就没有做到这一点,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就不思考了。一到夏天和冬天,功课就不能坚持做下去......做什么都缺乏足够的恒心与毅力。《长征》给了我启发,教育了我,让我明白坚韧不拔是做好任何事的关键,我一定要学习这种精神。长大以后,我要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祖国,那个时候,一定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一定要战胜困难,为祖国向前发展进步,只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只有国家更加强大起来,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决不能让百年屈辱再现,我们当代少年须自强。
《长征》读后感10
自从我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毛主席写的诗词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长征这25000里的道路的困难与艰险!
虽然这首诗只写了八句,但却能体现出在长征路途的艰险。中央红军在路上一共368天,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其中五座山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转战了11个省……看到这些数字,谁不感到震惊呢?红军战士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怕艰难险阻——高大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可在他们的眼前却变得像“细浪”、像“泥丸”,他们还勤于思考,英勇顽强地与敌人斗争,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他们团结一心,在历经了艰难的长征胜利会师后,在白雪皑皑的岷山上,也有无尽的欢乐;他们更有必胜的信念,在的围追堵截、日军的'扫荡下,也永不言败,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红色政权,用自己的身躯筑起民族的屏障。
中国共产党是先驱者,是领航人,更是一轮不落的太阳,使神州大地13亿中华儿女在党辉的照耀下成长生活、享受生活。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时刻激励着我,今后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长征》读后感11
你们知道吗?在暑假里有两个特殊的节日?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这两个节日对我们21世纪的幸福少年来说太遥远,太生疏了。
什么是党?什么是红军战士?什么是战争?在我心中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他们的认识都是来自书本和电视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在暑假中,我读了《长征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在长征路途中红军遇到的重重困难和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团结一致的顽强精神。书中的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深深地感动了我。
书中写了好多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有《战友情深》,有《军民鱼水情》,有《一双布鞋》,最让我感动的是《总司令分饼》。在粮食非常紧缺的时候,炊事班的同志费尽心思弄来面,烙了两张饼,让总司令吃。总司令却拒绝了,他把饼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分给战士们一起吃。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对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在艰难时期,无论总司令还是普通战士,都怀着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再想想现在每天热腾腾的饭菜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还挑三拣四,这个不吃,那个不吃。我感到很惭愧,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生活在红旗下的我们是幸福的。怎能忘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拼搏精神呢?我们又怎能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知难而退呢?
《长征》读后感1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当读到毛主席写的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时,我都会想到伟大的红军战士们。
长征,两万五千里,牺牲了多少红军战士,敌人的枪口残忍的夺取了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但红军战士并没有退缩,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中国的国旗,点燃了中国人民的心。
看,在那无边的荒地上,饥饿正在残忍的吞噬着战士们的'生命,老班长好不容易找到了几棵野菜,把野菜炖成汤,给战士们充充饥,自己却不舍得喝。看着战士们高兴的喝着汤,老班长带着高兴离开了人间。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是那些红军战士英勇的身影还流在人们的心中。
人生就想一次长征,在其中也会遇到磨难和挫折,看完《长征》后,我也信心十足的要勇敢的面对磨难和挫折。就让长征这个好榜样永远的记在我们心中吧!
《长征》读后感13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课外书叫《读故事 塑品格——长征精神青少年读本》。书中第六章《军民鱼水情》讲述的三个小故事中,无论是红军战士和普通老百姓之间,还是红军领袖和群众之间以及广大人民 群众之间,无不体现着军民团结奋斗、亲如一家的鱼水之情和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合力共建文明城,众心齐聚强国梦,就是要重塑长征精神,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和谐生活。这些天,外婆家的窗台上滴滴答答地响个不停,仔细一看原来是五楼人家的'空调出水管破裂,空调出水都滴在外婆家窗台和玻璃上,嘀嗒嘀嗒的声音让人觉得很烦躁。但外婆并没有很生气,而是和和气气地把情况告诉了五楼的阿姨。五楼的阿姨马上到外婆家查看,一再打招呼说不好意思,并说马上让师傅来修理。
邻里间以和为贵,看着外婆与五楼阿姨客气地说话,回想起平时外婆总是主动热情地与邻居打招呼,下楼主动帮邻居把门口的垃圾带下去丢掉……。我想,合力共建文明城,就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努力营造和谐生活氛围。
长征故事的熏陶,长辈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我。我决心把创城精神牢记在心,把道德规范落实在行动上,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集体;上课遵守纪律,专心听讲,认真学习,努力取得好成绩;在家里孝敬长辈,学做家务,一言一行努力学做有高尚情操的人。
《长征》读后感14
趁着党校学习闲暇时光阅读了王树增著《长征》,虽过数日,但脑海仍不断浮现出红军战士翻山越岭、英勇顽强、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场景,被红军“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革命理想信念所深深感动。
不禁沉思,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工农红军,面对装备了飞机大炮、兵力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在缺乏补给、极度疲惫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还要投入到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中去?在前有激流险滩后有追兵的危难关头如何走出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的?3支工农红军地处不同区域,如何通过发展、转移根据地,按照“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军事策略,实现协调合作,最终实现顺利会师的?我想这正是长征被世人所震撼、津津乐道的地方吧。
美国时代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人类1000年》,总结了人类从公元1000至20xx年期间共100件重要事件,包括1088年第一所大学在博洛尼亚诞生,1582年罗马教会颁布第一部历法,1830年第一列火车从英国利物浦开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能量守恒定律等等影响人类最具影响了的事件,中国有3个事件入选,除了1100年火药武器的发明、1211年成吉思汗的帝国打通了东西文明的隔膜外,第3个事件就是1934年开始的长征。因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在人类物质与精神的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惫、劳顿和生存条件的匮乏,行走在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激流险滩的路途上?长征被认为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永载人类史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从江西瑞金、于都进行战略大转移,至1936年10月止,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大渡河以及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等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何为长征精神?很多权威专家已进行总结,包括艰苦奋斗精神、不屈不挠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等。这些解读我都认同,但我个人认为,最能体现长征精神的应该是共产党人及普通工农红军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追求及强烈愿望,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红军主力部队全部转移出苏区后,国民党军队立即占领了瑞金,从1934-1937年间,整个苏区被屠杀的红军家属达80万人。苏区百姓为何愿意并且能够承担如此巨大的牺牲?原因显而易见:在红军没有到来之前,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贫苦农民,仅拥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土地,几乎所有的贫苦农民都是地主的佃户,人人身上都背负着地主发放的高利贷,他们为了还贷而付出的劳作永无尽头。红军来了后,贫苦农民不但有了土地,还可以享受土地上的收获,他们甚至还知道了“人民代表大会”“无产阶级革命”这些新奇的名词,让他们享受到共产党员给与他们的政治尊严和社会权利,目不识丁的农民因此萌生了”为公家的事出力”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是数千年以来中国农民最为缺乏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首先把产业工人而不是农民视为革命生力军的主要原因。
但中国革命实践证明,由于占有万分微薄而导致付出时万分吝啬的农民,当他们眼见为实地认为值得而且必须付出的时候,其毫无保留和不计代价的程度是十分惊人的。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不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就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都在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时,瞿秋白因身体原因被留下来。1935年在苏区转移福建途中被捕,狱中的瞿秋白坚贞不屈,他说:“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灵魂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刘伯坚,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主任,也被留在苏区,1935年3月在率部突围中不幸被俘,在江西大庚被枪杀。刑前国民党给他戴上沉重的镣铐,刘伯坚拖着带有枪伤的腿,沿着长街一步步向前挪,这位共产党员在哗哗作响的铁镣声中留下了那首《带镣行》:“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这些感人事迹都是坚定的理想信念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伟大时代的亲历者、参与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用长征精神来补精神上的钙,坚定“四个自信”,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长征》读后感15
对于我们生长在幸福、快乐的现代生活里的孩子们来说,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几乎从来没有切身的感受,但读了《长征》这本书之后,终于知道什么叫千辛万苦,什么是恒心和毅力,什么才算真正的英雄!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红军叔叔们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面对寒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红军叔叔、阿姨,甚至有的年龄小的只能叫哥哥的战士们,没有吃的,就吃炒面,到后来甚至吃煮的皮带;没有太多穿的,有的只能靠吃辣椒御寒。经过漫漫草地,遇到的却是可怕的淤泥和沼泽,陷阱去就会再也爬不出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倒在了长征的路上,可是红军叔叔们却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英雄气概,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努力和艰辛走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这既是一条淬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就像书中写的那样: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想想现在的我们,始终沐浴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衣食无忧,欢声笑语,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在老师、同学们的关心下不断进步。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却因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打退堂鼓,这和红军叔叔们比那该差的多远啊!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斗志;学习他们那种顽强的毅力和不怕死的拼命精神。在国家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强大的今天,让我们珍惜时光,勇于拼搏,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长征》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征教学反思04-07
《长征》读后感07-29
《长征》读后感04-23
七律 长征说课稿01-13
长征读后感13篇07-22
长征读后感15篇04-10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03-10
《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06-12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