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城读后感 推荐度:
- 优秀《围城》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优秀《围城》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围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秀《围城》读后感1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
——钱钟书《围城》
志大才疏的方鸿渐,温柔伶俐的唐晓芙,冷若冰霜的苏文风,暗藏心机的孙柔嘉……脑海中久久无法平静,他们用自己的精神浇铸了一座又一座围城,却又不断渴望跳出围城,这颇显矛盾的举动,不禁令人啼笑皆非。
杨绛女士曾说过“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便很好地为世人诠释了“围城”心态。
但转念一想,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在围城中度过?
我们身处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中,繁重的学业是身上不可卸下的沉重包袱。我们不断地抱怨学业重,压力大,却又心甘情愿地奋斗着。这也许可算是典型的围城心态了吧。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虚荣、名利,亦或是有一份好工作,可以在这社会中生存下去,有一片立足之地。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便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现状。而在这碌碌的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失去的又是什么呢?失去的,也许就是早已被你忽视的那一颗童心。英国作家赫胥黎说过:“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英国作家菲尔丁说过“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著名影片中国合伙人中有一句话:“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你的心上。”这种种的种种,都向世人阐述了童心的重要性。而如今,昔日的童心已被如今的教育,生活所泯灭,所扼杀了。如果让一个人选择童心永恒,或是青春硬化,那个人也许便会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更符合现代生活的节奏、方式,而前者,却已被“幼稚”二字取代。这何尝又不是座围城。
“围城”是人生必经的心理过程,是世俗的压迫,是现代生活的负面影响,我不禁开始为未来担忧起来……
优秀《围城》读后感2
读完《围城》,感触颇深。钱钟书十分诚实地刻画了那个年代的一些事。
这本书讲了抗战时期关于一个留学生回国后的一些事。方鸿渐真是个凄惨的人物,但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吧。围城这个书名很妙,非常含蓄的概括了全书的主旨内容。
仔细品味会发现书中有三道围城,爱情的纠葛是一道围城,学校里的明争暗斗是一道围城,家庭的婆媳之争是一道围城。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道围城,夹杂着城内的喜怒哀乐,一个城围住了我们整个人。
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无不为围城所困扰,方鸿渐身处爱情的围城,事业的围城,家庭的围城,怯懦的他最终重重围城之间一事无成。赵辛楣最终也没逃脱婚姻的围城,和一个并不爱的女孩子结婚生子,苏文纨自始至终也没走出爱情的'围城,最终堕落,身上原有的才气全无。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心寒,围城这么可怕吗?几个留学生竟为此葬送一生。
其实围城并不可怕,只是如何看待这个围城,身处围城中,为何总想冲出这个围城,最终不是撞得头破血流,退回去就是冲到另一个围城之中,又饱受纠葛,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大围城,包含很多小围城,围城中总有不如意,我们并不是总要去逃避,而应该适应这个围城,在围城中逐渐建立自己高大房屋,不要总好高骛远,不断地换城,总以为世外桃源就在城外。其实不然。审视这个世界,围城处处存在。
现实社会中,围城依然存在,我们看待围城依然要有正确的眼光,除非围城中乌烟瘴气,实在无法生存,否则就不要不停的出城进城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而流浪街头。
优秀《围城》读后感3
《围城》中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时过境迁,当今社会的我们仍然有很多人不能逃出这座“围城”。如同方鸿渐,从国外留学归来,虽然在学历上有“些许”的水分,但是在那个时代也算是吃了几天的洋墨水了,他也有他的理想和抱负,但无论是在家乡的学校讲课还是在银行任职,方鸿渐都好像与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他有着一腔热血,却无法适应那个时代的规则和约束。这点在他的爱情上也是如此,我曾不止一次的为方鸿渐感到惋惜,因为苏小姐好像就是我们心中的“白富美”,她也留过学,长的白净漂亮,知书达理,对方鸿渐也是一往情深,但是就是这么个“教科书”式的美人放在他的面前,他却喜欢上了唐晓芙,可能在方鸿渐的眼中,苏小姐就像是那个时代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枷锁,她很完美却不适合,而唐晓芙则是他内心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他想冲出这片围城的'动力,但是这座围城真的存在么,还是他根本就不了解内心深处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时常会和同学聊起工作的问题,其中也不乏进入移动大家庭的同事,他们中有的人很快的适应了现有的工作环境,但有些已经出现了迷茫甚至开始抱怨,出现了很多年轻人不该有的精神状态。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内心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了挫折和阻碍时,我们就要去否认和逃避么,这种所谓的“洒脱”甚至“佛系”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应该出现在我们的身上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方鸿渐是悲剧的人物,而这种悲剧却不应该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认为在工作上我们唯有脚踏实地的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需要从实际出发,想办法克服和解决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不应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闲情逸致,而需要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宽广胸怀。
优秀《围城》读后感4
钱钟书先生在序中提到:“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因此,书中的男主人公方鸿渐是在社会大背景下大部分人的写照。他们大都经不住诱惑、没有坚定意志。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有贼心没贼胆”,即想做一些不太道德的事却受到良心、道德的约束导致畏手畏脚。像方鸿渐伪造博士学历,却不去使用,同时也想尽办法阻止父亲等人为他登报。(尽管这里存在方鸿渐担心事情败露的原因,也足以能够见得他并非无良知的伪知识分子)
全书中最为出名的是一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方鸿渐的一生都在围城中不由得出出入入。在爱情方面,他经不住诱惑的本性使得他在轮船上被玩弄于鲍小姐手心,后又使得他在心有所属的前提下仍亲吻苏小姐,还错失了心中所爱唐小姐。好不容易以为自己能与温顺的孙小姐携手,却在婚后发觉其温顺只是伪装。在事业方面,他多次转系,多次换校,生活懒散却不甘于做非知识分子所做的工作,因一纸伪造学历进入围城,又因被识破而赶出,实际上却始终被困于虚构的知识分子的'高墙。
“围墙”的形容呈现人在未获得时的无尽渴望与得到后的厌烦。就像我们每个人曾有过的感觉,上学的时候想放假,放假了又想上学。看似是人类好像怎么样都不会满足,但这就是人类身上所普遍存在的,也是钱钟书先生所想呈现的许多人不愿意承认的现实。
那如今的我们呢?是否也困于这般围墙,又或是说,孔乙己的长衫与围城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所应该结合当下时代所进行思考的。
此外,文中的对话颇有意思,往往是将小心思蕴于看似礼貌的字里行间,或是风趣的调侃、或是暗戳戳的指向、抑或是暗暗的讽刺。读者往往需多加思索才能明白言说者的真实意图,初读时可能不太理解,而值得仔细回味。或许这就是钱钟书先生的写作魅力。
【优秀《围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2022优秀《围城》读后感08-04
(优秀)围城读后感15篇08-23
围城读后感11-01
《围城》读后感10-22
(精选)《围城》读后感09-22
《围城》读后感06-23
《围城》读后感10-15
围城读后感10-19
[经典]《围城》读书笔记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