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经典(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1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提醒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慨,但同样的感慨,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存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
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根底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2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主要内容有: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文化苦旅》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初读时并不觉其中之奥妙,再读之方觉其中之大智慧。《黄州突围》让我看到了一个文人经历如此艰苦的生活,屡遭贬谪,竟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写下前后《赤壁赋》这般千古绝响。《黄州突围》这样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马行千里,不洗泥沙。(高渐离)
《文化苦旅》读后感3
首次接触《文化苦旅》,并不是整本书,而是选入中学教材的那篇《道士塔》。还记得那堂课,全班空前的寂静。
曾久久地盯着这首诗: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阳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看一遍,泪水朦胧;再看一遍,伏案痛哭;细读全文,欲哭无泪。剩下的是内心久久的伤痛,然后就是一片空白,是惨白!那不是文化掠夺,根本就是拱手让人啊。
我好恨,跟着先生一起恨,跟着那么多学者一起恨。
但是,恨什么呢?恨无情的历史无法重写?
只有叹息……
《文化苦旅》读后感4
王道士到底是来了,他背对着我,我看不到他的内心,看不透他的内心,余先生说,他穿着土布棉衣,畏畏缩缩,原是一个逃荒的农民。为什么说他“畏畏缩缩”呢?是因为他本就没心没肺吗?还是心中已对未来自己做的事感到不耻呢?
一个道士,当了佛教圣地的主人;在莫高窟,大漠孤烟,他们无人问津,无人关心,如同守护他们的僧侣一样,孤独寂寞。
直到有一天,他等来了命中注定的“伯乐”——斯坦因。是的,一叠银元,成交,五箱经卷,余先生说他怕自己的笔会不沉稳,所以只能简略地说,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后人承受不住。
车队出发了,一位年轻诗人说,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可我不相信斯坦因会在乎那个流血的民族,或许,在他眼中,那是上天的微笑,感谢那稀世的文物等来了知音,而他自己则是拯救了中华文明的“英雄”。
合上书卷,掩面沉思,这是一场文化的苦旅,那个王道士,真是个罪人吗?我听不到回答。他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农民,是来逃荒的,来时并没有任何恶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假如追根究底,那就是在对的时候遇上了错的人。
时过境迁,一切已成定局,我们只能轻声安慰:“莫高窟,莫高哭”。
《文化苦旅》读后感5
文化苦旅就是一部大的文化图书,它从各个方面让我体味文化这个高深晦涩的词语,喜欢余秋雨他的平实朴实的话语,伟大的文字工作者让我有幸了解中国文化的小皮毛,文化的探索是一个艰苦而又充满成就感的过程。
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就很喜欢余秋雨这个性情特别的作家,他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能让我在放下书本后久久的陈思,个人感觉他的文章有一种文化的深沉感,关于《文化苦旅》这本书也不例外的让我深有感触。现在的国人缺少的就是一种关于民族的归属感,我们需要在对文化的探究当中感受到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就像余秋雨先生在书当中指出来的,我们要保护好传统的珍贵的中华文化,对于古书的保护的研究要加紧了,对于那些自认为可又有可无的历史认知要加紧的普及真相。对于中华文化的保护发扬研究不是一个人一个小群体能够完成的,需要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凝聚力量团结一心去为之奋斗不息,只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上面站起来了团结起来了才是真的强大了。
余秋雨先生是明智的学者啊,知道对于文化的研究保护或者是弘扬是一件很困难艰苦的正途,我们了解到了这个现状是不是应该要做点什么,必须要担当起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让我们从了解中华文化开始为了宣扬它做出自己的努力。
《文化苦旅》读后感6
After reading the teacher Yu Qiuyu's "cultural journey", I really want to take what, but unspeakable sadness and loneliness, felt faint lingering in the heart, and not calm.
From the rolling sand desert frontier to the gentle and pleasant Jiangnan Town, the cultural footprint of Mr. Yu Qiuyu crossed the north and south, and the journey was filled with joy, excitement, grief and grief...... But eventually merged have mixed feelings, an illustrious stinging "bitterness". Chinese history narrative the bitter literary works in the minority, but the burden of "culture" two words, more people feel the bitter taste is thick to not open.
What is the hate of the Taoist Wang, the yellow brick tower is just an ordinary monk Buddhist place, but when the Taoist Wang dug a permanent knowledge of the caves, there's no ordinary. He also became the "Princess" pet high officials and noble lords, antiquities, Taoist Wang is not, is the antiquities in the Chinese curry favour with officialdom, their innocence has gradually been discredited, the worse is that the foreign friends bluntly, Taoist Wang giggle, China antiquities in a car a car the safety of taken out of the country, Wang Taoists and foreign friends. Oh! Inconsolable! Mr. Yu Qiuyu has a bitter, because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ancient literati China youguoyoumin type, a variety of phenomena appear impressively but incapable of action with deep hatred and resentment in their eyes, it is difficult to restrain from the subject in hand.
Maybe I was born to be happy than Yu Qiuyu teacher, did not witness the bitterness and tears all pass, and not the kind of bitter The imprint is engraved on my heart. haunting, but Mr. Yu Qiuyu under the pen of scenes visible China cultural tragedy, has made my heart will not feel with melancholy, in the loneliness. For a long time, not scattered. Perhaps Yu Qiuyu teacher learned that we wantonly appreciate his "bitter", but not with the same bitter, but just "lonely", is afraid that his "bitter" will be even worse.
Perhaps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historical circles mercilessly pointed out various flaws in the works of Yu Qiuyu teacher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facts, but it is still different from the literature, history, after all, teacher Yu Qiuyu brewed bitter culture came the intoxicating fragrance, not only to the reader, to cultural circles, especially to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Chinese. That's enough, isn't it?
《文化苦旅》读后感7
在充满欢乐的寒假里,我被推荐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是一本凝聚了中国文化的文化散文集。
《文化之旅》是寻求文化的灵魂和生的灵魂和生命的秘密意义。其中,阳山雪和柳侯祠描述了沙漠荒凉的.黄河文明的繁荣衰落和历史的深刻荒凉,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描绘了世界人情和清新优雅的江南文化。其他许多地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我从未知道的东西,我从未想过的历史,我从未触及的知识……
《文化苦旅》这本书很深奥。虽然我有很多我不太懂的地方,但我仍然喜欢一句话:所有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展示我的单方面生活。读完后,我开始深思:是的,艺术无处不在,永远不会局限于某个方面。
历史遗留的文化遍布世界各地。朋友们,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洞察力,你就可以和余秋雨一起踏上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8
初读此文,不禁感慨余先生的文笔,天马行空的联想与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典雅、灵动如诗般却又气势磅礴,潇洒自然的文章。他用文字一次次让我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他是一个文化意识较强,颇具历史感的散文作家,尽管行走匆匆,却常能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进而做到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真实相交融。“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中华五千年绵绵不息的文化令我赞叹。跟随余先生游历四方的脚步,走进《文化苦旅》这本书的世界。
故事从牌坊开始。牌坊看似是歌颂那些“忠贞不渝的知识女性,实际上是对早期拥有先进知识女性的赞颂。在两千多封建礼教的压制下,是那些女子被迫履行的忠贞。反抗的萌芽已在她们间悄然升起,那些女教师便是“熹微晨光”,神秘而有希望。她们敢于抛弃封建礼教的蕴篱,甚至有勇气为了打破这层“旧物“而做出努力。她们从小乡村中出逃,又带着知识回来,改变着乡村中一代又一代的人。三位女教师,是引领这些人走出来的先锋。
顺沿而下,赭红色的陡坡直逼着浩荡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供俯瞰,这便是黄州赤壁,或者说是东坡赤壁。苏轼,一个集婉约与豪迈一身的词人,不知感染了人世间多少人。苏辙曾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的才华横溢众人皆瞩目,可总有小人窥之不满。我想说,什么是伟大的作品?是淘金黄沙后的黄金。苏轼便是这大浪淘沙后的黄金。正如书中所说"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是的,我们都一样,当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仿佛便忽然懂了人生,懂了名与利皆浮云。有人说:“当今社会,缺了些好的作品”。我们不必再为物质需求担心,可精神上的满足早已被物欲横流,喧哗浮躁的快节奏生活所替代。愿我们都能静下心来,品一首诗,懂一首词。
如果说其中最能引起我共鸣并流下了泪水的,便是这篇我所读了不下十遍的《谢家门孔》。世界上最不能让人割舍的`便是亲情了吧。这血浓如水的亲情是一个人的根。我感动于阿四成天透过门孔等候父亲,我更感动于谢晋在车上,时不时的回头问"阿四,好吗?""阿四,累不累?"。谢家门孔经历几十年岁月沉淀,是否也染上了斑驳锈斑?时间熨帖不了思念,只能在凄凉中缅怀旧日的梦。多少年,不见阿四在门缝中黑亮的眼,从此这眸中的光亮少了,迷惘多了。“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他和大哥究竟去了何地,我每天摆好爸爸的拖鞋,为什么他却再也不归家!谢晋导演,一同这个名门望族与这故里的羁绊,把这几十年的光明磊落携清风明月,落叶归根。不因家族而孤傲,不因世俗而放弃。只把这书香门第的荣耀藏于心底,使它同这世间的烟火气熨帖。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人间烟火。他是一个真正的电影艺术家,一个有温度的电影艺术家。当今社会,有些人生下一些智力残缺的孩子,便将他们舍弃。他们又何曾公平对待,如何享受这个世界的温柔。谢晋,一个功成身就仍不忘家庭孩子的人,才是这个社会所真正赞扬之人。在这个意义上,谢晋不朽。
跟随他的脚步,我见证了祖国的山河之美。"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秋雨先生在此所传达的回归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放下自我,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世间的纷纷扰扰,一切争论,在大自然面前不值一提,甚至一文不值。陶渊明说“托体同山阿。”是啊,人死后,又能知晓什么呢?只是高山与身体同在罢了。山河的壮美,宇宙的无边,我如世间蝼蚁,但最终我还是会融入苍天大地。用我短暂的一生去感受世界千万年来的历程。此时的我好想去做一个流浪诗人。
在一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被践踏的文明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如果说谢家门孔是我为之感动的,那这篇道士塔是令我心痛和悲愤的。我把它统称为“三个男人和莫高窟的故事”。余先生在这本书记录了,三个男人和敦煌文化失落流散事实的悲哀。它们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批判。但站在理性的角度,他们也无可奈何。是愚昧的时代,麻木的环境,人性的泯灭造就了他们。我相信总有一天,外流的文物会重新回到它们的故乡,因为文化是大家的,人类历史也是世界的。我爱中华,爱它的辉煌,也爱它的衰败。
合上书页,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正如这人生之途,颠沛流离却又乐在途中。而我们如何走好自己脚下的人生路呢?我想,这正是本书所教给我的道理:慨行世间路,墨染赤子心。有慨然的气概,不盲从,不畏惧;怀纯洁的赤子心,守正道,护正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必在意流言蜚语。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给心灵一个休憩之地。
最后,你要是想问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余秋雨先生回道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文化苦旅》读后感9
从小,受家中长辈们的耳濡目染,我把阅读当作了最大的爱好。一次次的阅读可以让任何一颗心灵用色彩点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就是书的妙处。读书,最激动的时刻就是分享读书心得了。
《文化苦旅》一书,开拓了我的视野。这是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一本书,是一本描写祖国古代文明的书。初读这本书,对它的印象并不深刻。我觉得这只不过是用极平淡的文字,描写了些山水建筑的散文集罢了。全书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读下来并没有任何感觉。我不甘心——妈妈口中的好书,绝不是这样的!我又一次捧起了这本书。通过一个多月的细心斟酌,我渐渐发现作者简洁的文字下,藏着一种有张力的感情。整本书就围绕着一个“苦”字,作者用独特的角度,深思中国这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写出代代人为探索文化奥秘的艰苦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世世代代文人们的艰辛。我不由得对中国这个文化古国感到深深的敬佩。好一本山水文字书!余秋雨先生以一个“浪子”的身份,借山水景物探求文化灵魂和秘密。于是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被称为最深刻的中国文化历史散文书了。
每读一遍书,收获一个不一样的心境,书的魅力妙不可言。从刚拿到书本时的好奇,到心灵随着书本的情节跌宕起伏而产生的感触,再到看完书后的意犹未尽的思索,都是我读书的乐趣。在书的潜移默化中,我成为一个心中多彩的人,我在书上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嗯~书纸的香味,又随微风,飘到我们身边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时光不断向前翻涌变化,于历史中寻找自己的背影,唯有文化永恒。
这本书的来源也很奇妙,1991年,曾经作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他,辞去一切职务。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相关重要遗迹。出于对人性本真的执着,他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只为探访那些经过几千年风吹雨打可能早已破败不堪的人类结晶。他的文字里用极富中国化的语言描绘出了相当深的哲理内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那个时代中华儿女对历史遗迹的记忆。
回到《文化苦旅》这本书,先简单介绍一下,全书共包含了四个部分,分为起点,中国,世界,和人生。通过这四个部分,我们可以更切实地感觉到文化与我们血脉相连,我们的生命里都有着和它扯不断的关系。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我们将离开钢筋水泥的大城市和灯红酒绿的繁华夜景。看到的不再是人头攒动的景点,车水马龙的街道,而是沙漠之外,雪山之巅,只有几头牦牛的地方,只有几艘小船的地方。那是水墨江山,是高山背后蕴藏的古老神话传说,是溪水之上的竹筏里留着的记忆与无名情怀。起点写的是作者的几个童年往事,一名女教师来到了余秋雨先生幼时所在的小山村,用新鲜的知识为乡村解冻,作者也因此有机会走出乡村,前面的起点看似和文化苦旅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其实这是余秋雨先生年轻的时候埋下的一个伏笔,也是他后期进行文化之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二个部分中国之旅主要是对中国文明遗址的探索,以及对背后故事的挖掘。第三个部分世界之旅记录了余秋雨踏遍的一些重要的文明遗址的足迹。有两河流域、埃及、阿拉伯半岛、希腊、罗马等重要古城。在我看来最重要的部分是第三部分,他是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这些文物背后的创造者以及相关者的介绍,这样更能使我们从现代和古代进行一个文化的飞跃。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部分是第三部分,他是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这些文物背后的创造者以及相关者的介绍,这样更能使我们从现代和古代进行一个文化的飞跃。就像文中的风雨天一阁一文中,余秋雨先生在痛恨文化结晶流失的`同时,也赞同了人们对天一阁的坚守。写了范先生及他的后代对古籍的精心呵护,勾画出了一个文化战士。而中华民族的韧性就是在这份坚守中体现。
其实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他给我们展现了多少文化遗迹,而是我们自己穿越历史走到这些文物面前,去聆听他们过去的故事。了解过去的人和过去的悲欢离合,并为之感动。同时自己也不断地在思考:怎样在健全的文化人格中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困顿拯救出来,有厚重深远的忧患意识,并利用这种意识对文物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这才是最大的意义。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面对文化,我们永远都是迷途的归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翻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永远兴趣浓浓。近日停留在《牌坊》一文,竟然思绪神游。
这篇回忆散文,透过孩子的目光,借孩子的口吻,叙述乡间的牌坊、村里的尼姑庵,着重写了几个从外地来的女教师的命运。用小学校(尼姑庵)里的花圃、藏在梁上的.绣品,隐喻女性青春、女性生命的美丽灿烂,以一位女教师的自尽结束回忆。文中多见“看不懂”、“颠三倒四”、“很浑”、“思绪混乱”等词句,不露声色地深刻揭露、批判了中国封建礼教的残忍。“妇道”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血泪浸染最多的一页。
从地图上看,余秋雨先生的家乡浙北余姚与安徽黄山在同一条纬线上,两地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黄山一带古称徽州,徽州一带古建筑闻名遐迩,听说过徽派古建筑就一定知道徽州牌坊,徽州牌坊中贞女坊占了六成多。徽州最后一座贞女坊建于20xx年,距今103年。
从古徽州的大山里走出无数商人、读书人,当然都是男人。女人呢?小小年纪的女孩由父母做主嫁于小小年纪的男孩,男孩大了,离家远行,读书求功名,徽商遍天下。女孩大了,开始等待,开始期盼:远行的丈夫何日归?
男人有的回了,几天后又走了,直至暮年才回;有的再也不回了,或死了,或不知去向了——外面的世界比大山里的精彩。女人呢?白日刺绣,夜晚孤灯,从豆蔻年华到白发苍苍。守着、盼着,希望着、失望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青春、热血、生命、岁月,换来一座又一座高大的贞节牌坊。余先生描述:“……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谁敢说、谁忍心说,牌坊是石头做的啊!?
从徽商我想到了晋商,余秋雨散文集《山居笔记》中的《抱愧山西》一文,让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名扬天下。山西的男人要离家,恋人送他,唱着《走西口》。有的一走,走出了一个乔家大院、走出了一个包头、走出了一个“日升昌”……但也有没走好的,无颜回家,于是,儿子长大再接着走,大儿子走了,小儿子又走……这些男人背后的女人呢?那首《走西口》唱了一生: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在那通讯极其落后、信息极其闭塞的年头,一个女人把自己的一生交给漫漫无期的等待,这等待中交织着多少情愫:有希望,一定也有失望;有冷静,一定也有冲动;有决定,一定也有动摇、有矛盾、有斗争。只是最后都是人性败与“道德”,活人不及贞节牌坊的石头,生命承受不起“失节”二字。
生为女人,同为女人,我真为自己吁了一口气。女人在世,如何生活,理应是女人自己的事,在100年前竟然还这么难!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总这么说。同样,这也是他走遍山山水水,领略了一番我国特有的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为何要写经历的原因。是的,感同身受余秋雨先生认为人们看待文化不能总是满脑章句,或者说是不能被文明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是在自身的经历中深刻,细腻的`体味文化,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于是,那年,余秋雨先生开始了他的“苦旅”烧水沐,煮米为食、裁布为衣,整榻为憩。身孤旅,无伴无从。“一叶扁舟渡沧海”,却少了李白的轻舟,就连陆游的毛驴儿都顾不到了。
我在《文化苦旅》中,随余秋雨先生看了“震不垮”都江堰。
书中也写道:“世人皆知万里长城,其实细细想来,它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若不是都江堰,何来天府之国,秦朝又如何统一天下?有了它,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至于为何说都江堰“震不垮”,原因是2003年的地震,使成都附近建筑倒塌,唯有都江堰受损不大。可以说,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也欣赏了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东南方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开始开凿石窟。后来代代有人继续开凿,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再后来石窟造像艺术又融入了越来越浓重的中华世俗文明,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
《文化苦旅》涉及了很多的文化遗址,是一部史学巨著。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漂泊的旅程中,是谁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迹? ——题记
接触《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书当中也是堪称经典。荒茫大漠中,一个古老的意象,记载了敦煌文明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没落王朝的耻辱与无奈。当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时,一个壮丽无比的乐章便开始奏响。它是一千多年层层的积聚,它是一千多年鲜活的生命,它是无数艺术家与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谁又能想到,它最终的命运却交付到一个麻木无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过是那段屈辱历史中的一个小丑,他的无知,他的卑贱,他的自以为是,无不让人心中可悲可叹,可愤可恨。
当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绚丽的壁画粉刷得所剩无几时,我好恨;
当看到王道士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得意的笑时,我好恨;
当看到一车车的瑰宝被大摇大摆地运到国外时,我好恨;
大漠孤烟,冷冷的夕阳将那些马车的影子拉长。如血的余晖,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时,这块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飞,粗砺的黄沙击打着空空的石窟。呜咽的寒风,在唱着最后的挽歌。此刻,这个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哭泣?
谈起这些人和事都会使我们感到心口隐隐的痛,我们恨王道士那个历史的罪人。然而,将所有的罪责全都让这个无知的躯体承担,也过于沉重。即使当初没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梁小丑也会出现,悲剧依然会要发生,毕竟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
通过《道士塔》,通过那苍凉深邃的笔触,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荣辱与沦落。太多的眼泪已被戈壁的风吹干,然而那份美不会改变,纵使它曾经被无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说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么烟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态同样使人可叹。
在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江南,一切的氛围,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赐予的,更多的是中华几千年文化营造出来的。虽然我不曾去过,但是书中描绘的江南小镇却给我一种回家般的宁静。
历史对苏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发苏州》中,为这个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鸣不平。没有金陵的王气,没有森然的殿阙,没有沙哑的军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桥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弹唱。然而真的如此么?沉寂千年的苏州,也有石破天惊的一天,也有奋起反抗的一天。面对明朝腐的统治,苏州人一改往日的温婉,也如易水壮士般踏着血泊反抗,悲壮、义无反顾,令世人震惊错愕。然而当浩劫过去,苏州人依旧回到原先的日子。小桥依旧精致,桃花依旧鲜艳。隐者式的文化影响着这里的人,恬淡闲适是他们生活的精神。然,不要忘却他们还有那副铮铮铁骨。深深庭院中,虚掩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西湖梦》中至情至性的苏小小,一生都在追寻着美,守候着清泉般透亮的净土,潇洒怡然的活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选择了最美的年龄。如同烟花,灿然绽放于夜空,即使陨落,也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唯美的痕迹。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形容她再贴切不过了。苏小小对于美的追求,或多或少的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那种对完美的热爱,对生命的敬重。
余秋雨曾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想必这就是他旅行的目的,写这本书的初衷吧。在旅途中,体味到了历史太多的辛酸,文化太多的无奈。在旅行中涤荡心灵,在旅行中守望文化。
再壮丽的旅程也会隐藏回归的路线,漂泊的行者,是否也在守望着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文化之旅苦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阅读了本书的文字,希冀书中给予我清晰的解答,跟着作者余秋雨的文字,我随着他来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灵魂的丰富旅行。从道士塔、莫高窟、阳关、洞庭湖、庐山、都江堰、三峡、柳侯祠等多处名胜中,领略了许多神奇的自然山川风光,也与中国文化来了一场邂逅。
夕阳下朔风凛冽的塔群,它藏着无言的悲愤,源于一个时期愚弄的人们对文化瑰宝的忽视因而造成的遗憾,王圆箓“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沙漠深处神秘安详的莫高窟,那是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容纳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无量度的才情。初看阳关,凹凸的土地、繁星的沙堆,初思会觉普通无趣,后细想恍然大悟,那是温厚诗人赠临别友人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情怀阳关,它藏着某一时期人们绵绵壮美的情怀。“要末不进,进去便是半个诗人”的白莲洞,远在四川平原稳稳当当造福人民千年、那比长城历史还要悠久的都江堰,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供奉一代文豪柳宗元的柳侯祠,它的存在,让无数文人得以仰望、也激励着柳州的历代官员。这些我从未涉足过的地方,在作者的文笔中,通过一段段或优美或冷肃的描述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它们,可以窥探它们的面貌以及被时间冲刷的些许痕迹,一堆平凡尘土、木材的堆砌,本该是平淡的存在,却因文化灵魂的注入,可以跨越时间、空间成为许多人向往的远方,令人惊叹,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的“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看了多处古迹后,作者还带我观看了他自己的文化世界,来到他的故乡,看了他老屋前的窗口,听他述说了儿时老师的故事、夜航船、牌坊的'记忆以及信客这份满载希望却步履艰辛的职业。
粗略看完后,我顿感疲惫,因为阅读时不断冲入脑中书中的大悲愤大喜悦,读完后感觉他们一下子又抽离了出去,这种情感的体验确是让人心累。关于“苦”的答案,起初还是难得《文化苦旅》“苦”的奥妙,旅途中奔波劳累、美好的记忆容易消失这些就是作者所说的苦吗?思虑过后还是觉得不对,是我眼界过于小了,细想书中的内容,再看中国文化走过的路,才发现他说的不是个体、也不尽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悠久又庞大的文化——中国文化,在外漂泊、被埋于地下、易被摧毁难以保存这些都是它走过的艰辛,被历史“苦涩”的承载着,被无数人艰苦的传承着,像一个苦命的老者,经历风雨,苦行至今。
虽然书中文字多少是有些悲情哀调,但也有带着振奋人、激励人的力量,旅途很苦,对前行目标迷惘时,他说:“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所以未来的道路,我将如此话一般:爬,只管爬。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当我一边读着《文化苦旅》一边不禁想到他――余秋雨,到底是一个多么有才学的人,我只有在课本中才会见到的大作家的名字的人,他几乎都认识并且还深交过。直到越深入读《文化苦旅》,我才更深刻认识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些像巴金,谢晋,黄佐临这样的文人都是怎样在那个年代活下去并完成了经典著作的辉煌历史,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原来还有这样一面。读《文化苦旅》,我受益匪浅。
我所说的“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这是余秋雨对《文化苦旅》这本书名的见解。在当初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我在想,文化苦旅,是因为寻找文化的路途上很辛苦吗?可越往后读,才明白我这前的想法是有多么愚蠢。
这本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上我重新定义中国文化。其中,最让我感动,最让我愤恨的是中国之旅和人生之旅。
我从小就很崇拜考古,喜爱上了历史文化,每当电视频道转播到人文地理与历史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被深深地吸引进去。古物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盛衰亡,展现了历史智慧的结晶,它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见证人。当我读到道士塔时,我为流落到国外博物馆的经文感到可惜,为王圆箓的愚蠢感到可悲,为斯坦因像掠夺者般的做法感到愤恨。回过头来,当我重新审视,思考这个历史,为什么王圆箓会以低廉的价格卖出我们的无价国宝,为什么会有斯坦因这样的盗贼出现,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制止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我读完,也找寻了相关资料后,我有了自己的答案。在网上有这样的一个说法,王圆箓发现这些经文时,也写信请教过许多人,询问他们该如何处理这批经文,但几乎都是石沉大海。当斯坦因提出想收购这批经文时,王圆箓当时或许在想,既然我无法保存这些经文,何不把它们让给一个可以有能力又热爱它们的人替我好好收藏它们呢?我倒希望他是真的这样想的。佛教经文白白转手给外国,我的心不比作者痛得少,至于为何会有斯坦因这样的人,我想一是有蒋孝琬这样的卖国贼的出现,助长了他人嚣张气焰,卖国求荣,这种事只有他们才做得出来。二是外国势力对我国的虎视眈眈,腐朽的官场文人,已经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了英雄气概,剩下的就是那虚荣的心。这样的社会风气,在现在看来依然存在。
苦,真的是苦啊!伟大的中国历史文化,因为小人的鼠为,它流下了辛酸的眼泪,为不能保护好国宝,我流下了悔恨的眼泪。而余秋雨,更是发出内的呼喊,“请等一等,等一等”。
道士塔,就像一个历史警钟,它已经敲响了,它正在激昂愤恨地告诉我们,中国需要强大,需要文化的力量来消灭外来入侵者,我们应团结一致,共筑美好未来!
在读到人生之旅时,我立刻对当时的作家,艺术家等敬以我最大的崇敬与敬佩。我无法想象在被批判声,谴责声,谩骂声,声声入耳的社会风气中,还能顽强拼搏下来的文人们感到惊讶与痛心。大导演谢晋,虽然是一颗晚熟的种子,他老年的他,仍像一个最单纯,最执着的孩子,他同时也是个伟大的父亲,面对有缺陷的两个孩子,他并没有选择放弃,反而经常向他人介绍这是我的两个儿子,试问有谁做得到?百风老人巴金,一生都在忧郁中度过,在忧郁中享乐。他的一个发言,说的是“大批判棍子”,这让我连想到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他们都是同种性质的人,通过告密,抓别人的辫子,到处乱打棍子,使得当时的文人学者各各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虽然他们人数甚少,但他们背后的势力让我们惧怕。但巴金没有,他大胆揭穿这个历史文化漏洞,揭露社会腐朽,这个老人,用他的文笔为这黑白的世界画上了绚烂的一笔。
歌德说过,“不懂得尊重卓越人物,用是人格的渺小。以攻击名家为生存策略的卑鄙小人到处都有。”余秋雨也是这么过来的啊,全家遭受之革的迫害,使比我们更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逆境中成长,或许成就了今天的余秋雨。使他学会了冷静,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很多。《文化苦旅》,它带我们走进了文化旅程,感受了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对文学事业的贡献,体会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之类,我还有很多想说的,可《文化苦旅》给我的感动已埋藏在我心里。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感悟集锦02-2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11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2-1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11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01-10
【热】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9-23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合集)12-07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08-18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09-01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