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精品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礼貌史》读后感精品,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随着年龄的增长,近来读书的兴趣日益转换为围绕对某一问题的探究。
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来干什么?我们将如何而去?分别对应着人生的三个主要问题(过去,此刻,未来),也是所有宗教和哲学关心的系统问题。
我们中国人对于礼貌总抱有极其复杂的情感。回头看,汉唐盛世,犯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王霸之气,连绵千载;而如今,汹汹而来的海洋礼貌以绝对的优势掩盖了古老帝国以前的荣光,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离开世界中心的落寞。对于西方礼貌,我们一方面鄙夷其肤浅,而同时又艳羡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亦即“羡憎交织,但是我们终究是要融入历史的。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礼貌,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是时候了,我们重拾起旧日时光的彩贝,发掘存在于群体的文化基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规划我们的发展!
酝酿七载,汇聚北大国学精英,《中华礼貌史》应运而生。礼貌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而物质礼貌、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联、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该书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联,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礼貌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该书将中华礼貌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了那些对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力图将中华礼貌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礼貌在世界礼貌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云:“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多一点微笑。在如今喧嚣繁杂的快餐文化,阅读这么几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史则有国,每每掩卷,总有种热情澎湃于胸中,由衷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属于缔造这一礼貌的群体,我应当尽自己的力为她再次赢得荣光!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谈礼貌》说课稿12-15
谈礼貌说课稿07-03
《创业史》读后感11-05
谈礼貌的教学反思12-03
《谈礼貌》教学反思03-28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2-07
《数学史选讲》读后感05-18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09-30
《谈礼貌》说课稿5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