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前世今生》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前世今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世今生》读后感1
这两天看完了《前世今生》,在心领袖的项目上唐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他是我非常敬佩和欣赏的一位高知,哈佛博士后,在中西方都接受的是顶级学府的教育,目前他是一个“三生说”的信徒;最近外出听一个公开课,老师也是某香港大学的教授,在国内外都受过高等教育,在课程中也提到“灵魂转世”;20xx年周国平(一位我从初中时就非常喜欢的哲学家)来滴滴分享,近70岁的他成为了佛教徒。他分享人生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个体的探索(如何做到优秀?更多是能力层面);第二个阶段是生命的觉醒(如何获得幸福?关系层面);第三个阶段是灵魂层面(关于死亡,生命最终的去向)。
让我产生了好奇,为何这些高知,在走完了生命很长的旅程之后,会相信“三生说”“灵魂转世”。近几年,身边有一些佛教徒,我也开始接触佛教,四法印还是非常有智慧的,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带给我很多力量和启发,但是对于“灵魂转世”生命的轮回,我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因为这个想法,我没有皈依成为佛教徒。两年前有幸跟一位印度过来传道的大师请教我的困惑,他的回答很中肯,当时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他说: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我遵从了内心,学习佛教智慧,保持中立身份。
今日,当认知再次受到冲击时,我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带着好奇。书中的凯瑟琳找作者(心理医生)治疗,通过催眠发现有86次生命的轮回,很多人在她不同的生命旅程中反复出现,只是转世后角色不同,而作者曾经是她的老师。每次生命结束后灵魂都会“浮”起来,类似濒死体验中说的那样,浮在空中,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然后被一道光吸引。在转世前,会有一个中间状态,灵魂在那里安放,如果意识层级没有进化得足够高,前世还有要完成的“功课”,会继续转世进行修行…的确刷新了很多认知。
看完之后,我依然是开放的心态,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不信。我对于自己的前世没有特别的兴趣,因为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它已经过去,我无法改变什么。对于来世我也不是特别关注,因为来世不可控,而我最为关心的是“当下”这一世,我希望活好这一世,不断进行意识进化,修好未完成的功课,这是我唯一能掌控,能感知的。
就如我们现在经常所说,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不可知,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道理是类似的。
态度上全然开放,不排斥,不评判,接受现在自己的认知就在这个水平,抱有一份好奇,也许认知有一天会发生改变,那是未来的事情,活在当下最重要!作者:绚丽彩虹
《前世今生》读后感2
初看到这本书名的你,如果以为这是某类不入流的言情小说之类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这本《前世今生》描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真实事例。作者布莱恩。魏斯博士是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心里医生,他将治疗女病人凯瑟琳的神奇过程记录下来创作出了此本书。凯瑟琳因焦虑、恐惧和痛苦的折磨而去进行心理催眠治疗,通过治疗发现前世的86次生命轮回,由对前世的记忆慢慢解除现世的心里恐惧。
我看了这本书,对生命轮回肯定是不认定的、也是不认为这是可信的。但我们能从作者通过对凯瑟琳的治疗过程中,慢慢悟出了一些道理。
如:人生是急不得的,不能像许多人希望的时间表一样。我们必须接受凡事来临的时间,不要强求。它除了讲前世今生的轮回外,还讲述了面对未知的恐惧、亲人的离别、生活中的无奈、愤怒以及贪恋等种种危机时,我们要如何有效的控制自身情绪,并教授自己关于爱与希望、信心与善意、耐心与时机、信任与宽恕的`人生建议,让我们打开心灵,以一颗坦然的心迎接广阔的未来。
看完这本书后,本来对这个宇宙充满好奇的我更加觉得宇宙的神奇,同时也不那么害怕死亡了。书中,凯瑟琳80多次轮回中提到:人死后,灵魂脱离肉身浮在明亮的光中,灵魂在光中获得能量,并等待进入下一次的"旅行"。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程。
由此我想到了妈妈以及最近离世的一些人们,他们并未曾真的离我们而去,只是完成了这一世的功课,也许开始修行到下一世功课罢了。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是为了学会些什么,懂得些什么道理,当我们该懂得都了解以后,就离开这世界的时候。
当我不再畏惧死亡,也就知晓生命的意义,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只知道一味抱怨世间的不公平、东西难吃、长的不好看、衣服太丑、别人太啰嗦,过去的我被一切肤浅琐碎的事物羁绊,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名誉带来的虚荣。
现在的我知道,生命不会终止,死亡虽是事实,但死亡不是我生命最后时刻。我会随着时间发展,静候各类事物的到来,享受这一世的美好。看看蔚蓝的天空、娇艳的花朵;与朋友同事愉快的进餐、周末窝在家里看一本好书、陪孩子到户外郊游;漫步在江边,品味脚下踩着落叶发出的沙沙声,欣赏秋日风景;扶起路边倒下的共享单车、捐赠出家里多余的衣物、给辛苦工作的环卫工人送出一杯热饮、雨天路过行人时放慢车速、买下傍晚摆摊菜农的余菜等等等等……余生我会发善心、做善事,让自己有价值的活着。
当内心的恐惧变成了平和,绝望变成了希望,悲伤变成了快乐,仇恨变成了热爱,放下偏执的执念,轻松释然,那么这一生就是一个充满快乐、阳光、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一生……
《前世今生》读后感3
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死去,也从未出生。
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
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次次的生命轮回。
利用春节假期时间看完了这本《前世今生》。
本书由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布莱恩 · 魏斯博士,在1980年所经历的真实事件为根据所写。
想和大家分享书中很有意义的一段话,来自灵魂世界的大师:
“耐心和适当时机... ...每件事在该来的时候就会来。
人生是急不得的,不能像许多人希望的时间表那样。我们必须接受凡事来临的时间,不要强求。但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这本书对我很有触动,站在人生长河的视角,看待我们今生所经历的一切,生命轮回带来的启示:
“我们并不只是活在肉身的数十个寒暑,而是活在一个千万年的时间视框里;‘看遍一生’并不只是回顾眼前这个肉身的一生,而是把千年万年的一生一世翻转着看,像浏览着千年的日记。
所谓的‘我’,突然化身为千千万万个人,时而为高官,时而为奴仆,时而得意一生,接着可能穷困一辈子。在一个‘一生’里,我们只看到一个‘我’;在缺乏‘前世观’的视框下,我们总是固执的把这个‘我’紧紧的怀抱着,过度认真的对待它。
可是,一旦把这个‘我’放在千古里看,它只是我们亘古生命脉中的一个人相。于是,把自己放在“不止一生”的'关照里,‘我’突然被提升到一个较高智慧的位置来观想——那是一种超越生死的解放感。”
人的肉身会死亡,但是人真正体会到“自己会死”的念头后,却可以使生命充满生机。
参破生死不是准备去死,相反地,那是为自己寻找活路。
死亡是事实,但死亡不是生命最后的时刻,如果把肉身的死亡当做最后的终结,那么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死亡。
“对死亡的恐惧,这隐藏却持续的恐惧不是任何金钱或势力能消除的——这就是核心。但如果人类知道‘生命是无尽的,所以我们不会死,我们也从未真正的出生’,那这恐惧就可以消除。
如果他们知道以前曾活过无数次,将来也会再活无数次,不知会觉得多有保障。要是他们知道灵魂会在身边给予帮助,而他们死后也会加入这些灵魂,包括他们所爱的故人,不知会觉得多安慰。
要是他们知道‘守护天使’真的存在,不知会感到多安全。要是他们知道对人的暴力和不公都得偿还,可以少掉多少愤怒和报复的欲望。如此一来,贪婪与嗜好权利变得全无价值了。”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选择的课题要完成,在一次一次的生命中不断学习、成长、净化来获取更高级的灵魂升华。
我相信生命在我们的五官之外还能得以延续,那些离开我们的人,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我们。
记住:你永远被爱,你永远受到保护,你永不孤单。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钻石,作为一名生命工作者就是清洁上面的灰尘,使它闪闪发光……
《前世今生》读后感4
《前世今生》是本非常好读的书,读的过程中还意外的让人内心平静。
我无法判断关于前世与轮回这件事的真与假,我只能,我确实愿意相信轮回的存在。就像《次第花开》提到的,为什么不假设有来世?或者说假设有来世有什么不好呢?哪怕是试着去相信呢?
至少,轮回的存在这一设定,使得生命在想象中变的更有广度和深度了,而且更加具有可期待性,也更具有希望了。也使得死亡不那么可怕了。
《前世今生》里提到的所有人最后都会到达一个维度,这就像《金刚经》里说的“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又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若以佛经论,佛要度一切众生,但佛又说其实他没有度一人。为什么呢?因为众生自性清净,实非佛度之,而是自己度之。
正如六祖说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性就是清净本空的,所以其实无需他度。
但人们往往总需要一个“他度”,需要或者是一个老师,或者是一个医生,总之需要一个能帮助我们的人,正如《前世今生》中的凯瑟琳一样。
而凯瑟琳作为求助者却实际上也是施助者。凯瑟琳获得了治愈,而她的医生其实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他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凯瑟琳遇到医生,医生遇到凯瑟琳,凯瑟琳和医生的经历其实是很难复制的。凯瑟琳与医生的'经历,也说明了,不要吝啬于施与,付出与回报总是相伴的,以大爱发心,终究以爱回向。这和佛经提到的放下“我相”是很像的,聚焦于自我小我的感受时,其实是极其痛苦的。而目光放眼时间维度上,或者大爱的高度上,会让人舒服很多,好过很多。
在难得“他度”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自我更不要心灰意冷,很多事情很多道理,自己如果肯寻找其实也是可以找到的,也许它就在某一本书里,某一个经典里。
《金刚经》说过“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意思就是,佛说法其实就像一个竹筏。就是说,佛法也只是一个方法一个工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说,到了彼岸,这个工具或者方法就该放下了,佛法都要放下,何况是与佛法违背的呢!
《前世今生》就像是一个方法,或者说书本也好,修为方法也好,其实都是一个方法,一个帮助自我疗愈自我剖析自我进步自我修行的方法,一个不断接近圆满达成圆满的方法。
圆满的样子,我不知道,没见过,但我还是想《次第花开》说的没错,何不尝试着相信其存在呢!
《次第花开》我没读完,我想或许在我可以借着《前世今生》的热乎劲儿,可以再试试。
《前世今生》读后感5
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不朽的生命——布莱恩.魏斯<前世今生>读后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时间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说学习
我们的肉体一生只为学习而来,存在于一世的意义在于在这一世,我们有需要我们用真我去学习的东西。也许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会奋斗,也许是在复杂的社会中学会生存。也许是学会潜心研究,也许是学会与人交往。而无论是什么,都是我们这一世所必须修好的课程。完成了,才有机会进入下一生。而这一生的长短由上一世终结时的选择所决定,对于已逝的人,是因为他们修完了今生所修的课程,而在世人的留恋则划归到在世人的所修所学之中。因此,不必为身边已逝的人悲伤,如若缘分未尽,来生必定相遇。他的离开,只是因为他已经完成今生所学,我们的尚在也只是因为我们有更多的需要在今生完成的课程。
说还债
人生在世是一场还不完的债,还完了,这一生便结束了,而这一世未能还完的债,需要带到来世。这债务亲情友情爱情有之,羡慕嫉妒恨也有之。而人和灵魂在还债和接受别人还债的过程中会得到进步。倘若这一生你荣华富贵,不必欣喜上帝的厚爱,那只是因为上一世或上几世别人所欠你太多,而倘若这一生你劳碌悲苦,也不必悲伤绝望,那是因为上一世你想要的太多或欠了别人太多。而还完了这一世的债务,下世才能求得真正的解脱和平安喜乐。人一生的一切皆有命数,因命运而起,唯命运而终。因此无论是幸福安康或者命运多舛,都应该带着淡定的心境,过好这唯今这一世可以把握的人生。
说不朽
人生而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开始。但是很多人抱怨说人生而并不平等,我们出生以来便没有相同的家世,没有同样的物质条件,没有相同的精神基础等等。是的,那是因为从那最初以后我们都各自经历了太多的轮回。每个轮回开始前,我们都带着特性进入到这一个轮回。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的数量和种类决定了这一生将如何生存。多个轮回可以分摊这些难过的特性,并可以让人生更简单更轻松,而倘若尽力减少轮回的期限,每个人生开始的时候,都会比别人负担的更多。但是我们大不必为了自己的选择而耿耿于怀,也更不必困惑和疑虑,因为我们的终点是相同的。当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或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变得模糊,或者人生赋予了太多的辛苦和疼痛冷漠,不必介怀,那不过是因为你想要更快的走到最终的终点而已。
生命是不朽的,所以不必恐惧,不必担忧,不必不满也不必抱怨。不必害怕生命会到尽头,不必担心死亡,因为并没有真正的死亡。生命真的是一条太长太长的河流,它经过高山,经过低谷,从雪山上来,终于汇入大海。我们可以把握的东西真的太少,但是,这些却又都是我们的选择。如果真的有什么可以做的,那就是努力的生活,不去管前世,也不眺望来生。好好地过好今天,用淡泊的心态出世入世。做好今生的自己,就是对前世最好的慰藉对来世对虔诚的祈愿。
【《前世今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04-13
活着读后感-读后感02-15
《论语》读后感初中读后感02-10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读后感03-05
西游记读后感_读后感01-10
初中艾青诗选读后感 读后感03-05
读后感06-17
经典的读后感12-07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