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读后感

时间:2024-02-27 07:44: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究式教学》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探究式教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探究式教学》读后感

《探究式教学》读后感1

  一、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情景,调动复习热情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高三复习课由于时间紧、容量大、任务重等特点,常规上以教师讲述结合提问的方式完成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也多以传授的方式教给学生,所以复习课的气氛往往是紧张、疲劳、沉重的,对于成绩不理想而努力想赶上的同学来说还多了一层焦躁。这样的学习情绪和气氛对复习效果的影响极大。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同样需要独出心裁创设情境,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复习的氛围之中。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补充维生素为何能防止与延缓皮肤老化吗?使学生联想到选修1中重点探究过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再结合生活实际,有不少女性买维生素C、维生素E美容,原因是人体的老化与氧化有关,还原性维生素可以延缓衰老,还你青春容颜。尽管这只是复习知识点前提出的一个小问题,但却使复习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营造了轻松、活泼、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复习热情。

  二、变零为整,探究知识的脉络性

  化学教材编写,为了教学适应学生认知规律,把概念和元素知识穿插并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地消化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所以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采取简单的知识点机械罗列、知识网包揽构建和题海战术的方法,则无益于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水平。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构建知识网络呢?引导探究、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可用于构建知识网络。

  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新教材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这部分内容是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来分类,横向对比钠、铝、铁、铜的知识写法,能比较出典型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似性,同时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但这样对每种物质并没有全面介绍,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介绍也像很不全面。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纵向再织一张网,理清知识脉络。于是先请同学们按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这样一条主线,分别写出典型的金属Na、Al、Fe及其重要化合物,有同学自然会提出,它们之间能相互转化吗?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提问,经过讨论确定它们的转化关系,并用箭头表示出来,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总构成一个个完整的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网。这样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有效方法。又如,硫及硫的化合物知识也是零散在教材各章节中,在复习课中,我直接让学生先设计实验:制备SO2并验证SO2具有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及与水反应、尾气吸收的情况,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学生通过联想回忆,知道利用H2SO3的不稳定性、浓H2SO4的强氧化性、S及H2S的还原性都可制备SO2,同时我在讲台上放了许多仪器,请两位学生演示SO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进一步归纳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硫及其化合物相互间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的构建过程让学生探究进行,将被动枯燥的知识复习变成积极、有趣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知识真正实现了内化,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三、变单调型练习为趣味型练习,激发探究欲望

  在“耳熟能详”、“熟能生巧”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以来在高三复习课中都以练为主,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再练习。学生成了一台解题机器,单调乏味。那么,如何克服这一弊端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都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习题生活化、主题化,能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渴望和兴趣。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设法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贴近生活的习题,以调动学生的感觉、情绪、智慧,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思维活动中,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每年的化学高考题中都会有一些与近年科技前沿相关的信息题出现,更应该注意及时捕捉与化学相关的科技要闻,注意及时收集各类与化学相关的新信息题,在复习教学中渗透这些最新的信息资讯。例如:被吵得沸沸扬扬的苏丹红事件、巨能钙事件、孔雀石绿事件,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是什么,把二氧化碳可“埋”入地下抑制温室效应,“甲醇基气体”可杀死非典病毒,大肠杆菌可以做电池原料等等,都是很好的课堂素材,及时把其引入课堂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提高解信息题的能力。

  四、适当的合作探究,拓展思路,增强信心

  进入高三,面对日益灵活、发散性思维很强的高考题,相当部分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尤其是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在复习课中总觉得这也不懂那也不懂,产生焦躁心理,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加以适当的小组合作,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2003年上海卷中的一道实验设计题,实验室有CuO和Cu粉的混合物。请你利用给出的实验仪器及试剂,设计两种测定该样品(已称得其质量为m克)中CuO质量分数的方法。对于这一类实验设计题目,理论性的设计原则学生们一般都烂熟于心,但具体运用时往往会考虑不周,叙述时丢三落四,或者想来想去都想不到多种方案,成为得分“杀手”。若教师直接反馈纠正,学生们肯定会认真听讲,快速记录(甚至照抄)现成的结论,这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稍微换一下题目,学生的思维又启动不了。针对这种现象,复习课上给出实验设计题目后,要求坐位相邻的四个同学为一组,每人先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相互交流,补充完善,形成小组结论,最后将各小组答案综合整理出较完整、理想的实验设计方案。这样由同伴间的相互补充反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思路的拓展,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在交流中找到自信。相似的开放性习题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总之,探究式教学可以渗透到复习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创设情景引入复习、探究知识的脉络、习题引导探究、说题引导探究等等。通过探究式教学,复习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显著提高,复习效果越来越佳,能有效地启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探究式教学》读后感2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同时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往往是教学改革难以触动领域,在复习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核心,将自己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细致地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十分“乐于”接受这种“填鸭式”的灌输。然而这样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学生学会的也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技能。这种技能既适应不了信息量大、灵活多变的高考形势,更谈不上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了。基于上述情况,我尝试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通过如下图四步骤来完成。

  高考典型例题展示学生分析暴露问题教师归纳总结规律教学反思教学相长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既能够有效地暴露学生在主干知识、重要知识点中的缺漏,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又通过规律总结,举一反三,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环境下的高考。具体做法如下:

  (一)高考典型例题展示,引发求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问题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而以近年来高考题型为案例设疑更能够激发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由于近年高考试题不讲究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采取专题化考查方式,要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命题的切入口小,纵向挖掘深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小专题复习的时候将近年来高考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题型集合起来统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分析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时候,就把2007年全国卷:

  (1)高考36题和2007全国卷

  (2)36题展示出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二)学生分析,暴露问题高考题型的设计让学生思维活动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就会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暴露学生知识缺漏很好的方式。在具体的复习课堂中,暴露学生缺漏的方式也比较多样,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个别提问:让个别希望生起来回来问题,要求回答结论,得出结论的依据有哪些,比如题目中的材料,图表信息,运用的地理原理等,通过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分析,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分析优劣。

  (2)小组讨论:对于一些综合题目,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允许同桌之间,上下桌之间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时,每一位成员都需要提出自己解题过程中的方法或者出现的思维障碍,同时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将所有的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比较全面的综合性的结论。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学生获得了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一方面确保纪律,另一方面个别小组,对于要讨论的内容无从下手,白白的僵持着浪费时间,此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深入到讨论中来。

  (三)教师归纳总结规律,案例迁移,举一反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通过以点带面,表扬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分析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更加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断、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这也要求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基础知识点缺漏,主要体现在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上;

  (2)地理规律、原理不会运用,没有做到《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3)不能有效地从题目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统计图表信息,地图信息。

  (4)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描述不清楚。对于属于审题思路的问题,教师要对高考题型设计,题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书本基础知识点的联系做出深入的分析,以高考题型为案例将这种解题思路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对于属于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将知识要素化,努力使学生答题做到“点多、面广”以适应高考踩点给分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将工业、农业、城市等的区位因素分析,地形特征描述,影响气温和降水因素类似的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渗透到分析高考典型试题上,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教师千万不能掉入到就题论题,讲解练习当中去,一定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地理规律,进行地理知识迁移,努力使学生对同个知识点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种角度考查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四)教学相长是整个教学实践十分重要的一环,课后教师可以自我反思,回忆下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存在纰漏,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师生互动是否和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阶段性地向希望生征询课堂教学意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接受情况和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将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三地理复习中,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尤其以高考题型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提高将地理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这些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灵活多变的高考,而且使学生提高其地理素养,今后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探究教学心得体会02-1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10-06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反思9篇10-06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09-14

化学式教学反思05-04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04-13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03-21

单项式教学反思04-01

列竖式并验算教学反思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