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咬文嚼字》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咬文嚼字》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咬文嚼字》读后感1
《咬文嚼字》这本书,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严谨的文字规范和对文字的重视。作者李时中在书中陈述了许多有趣的案例,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中文文字的历史与演变,体验文字的奥妙与魅力。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字的要求十分严格,从诗歌到文言文,每一个字都需准确无误,符合语言规范。在书中,作者举了许多实例,例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本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意虽然不变,但是修饰词“离离”和“一岁一枯荣”与前后内容都有着深入的联系。这种咬文嚼字的要求,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发扬传统美德。
在阅读《咬文嚼字》这本书时,我感受到了中文的独特魅力。除了文字的基本意义外,中文中每一个字都有着内在的含义和透露的.文化背景。例如《东周列国志》中的“拊壁磨镜”,“拊壁”一词表示拍打墙壁以去掉灰尘,而“磨镜”则意味着磨制镜片,这句话意指劝人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使行为更加纯粹。
咬文嚼字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在现代社会,文字的规范和准确性也尤为重要。每一个字的选择都必须经过精心斟酌,使句子更加准确、明确、简洁。这种咬文嚼字的意识和技巧,对于写作和表达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咬文嚼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这本书凭借深入浅出的方式,将中文文字的魅力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值得一读。我们也应该秉承中华美德,发扬咬文嚼字的传统,把中文文字的美妙传承下去。
《咬文嚼字》读后感2
《咬文嚼字》20xx年第12期《梅兰芳“压大轴”》一文,所谈压轴和大轴,解释都是对的,但我想补充一点情况。压轴和大轴,都是京剧界用语。旧时戏园演白天戏,中午十二点多开锣,到傍晚六点多打住,戏目有六七个甚至八九个。一般分为三段。前三出通常为新角儿或学生们演,中间两三出比较好,后三出是观众最欢迎的戏。这三段每一段的末一出,叫做“轴子”──前轴子、中轴子、大轴子。这是清未民初北京几家戏园子演戏的规程。所以说“轴子”就是最末演的剧目,倒数第二出便成了“压轴”。
为什么有人写文章说最好的`演员所演的剧目为“压轴”呢?这也和北京老戏班的传统有关。派戏人总是把唱工最好的戏,也就是这戏班中的台柱演员的戏,排在倒数第二出。而最末一出戏,则是全武行的戏(本戏班全体武行演员参加演出)。这类戏占用时间也就是一刻钟,所谓“一打一散”(角色上来简单地交代一下情由,就双方开打,打几回合胜负一定,戏就结束)。多数听戏行家,达官贵人之属,看大轴子一上,往往就起座出园。过去京剧典籍里有一首《戏提调歌》,形容戏班组织者的境遇,有这样一句:“轴子一上就套车”,说的就是这个情况。达官贵人来看戏都是坐骡车来的。主人们听戏,赶车人就把骡子卸套,喂草,也可以进园子靠墙听听蹭戏,等大轴子武戏一上,就着手套车,把骡子架到辕上,打点好轿车等主人出场。等不到散戏,许多看客已经走开。所以那年代的大轴子,又叫“送客戏”。真正好戏乃在倒数第二出的压轴。
由于这种传统,致使当今还有些本来不太懂京戏的人,老以为压轴是每场戏的末出,演员是最好的。把“压”字当做“最后一着”理解。
《咬文嚼字》读后感3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广泛应用。我们宝安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唐宝成老师就提倡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多接触、运用成语,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在阅读与表达中习得。近年来各级语文考试题中都包含成语运用的考察,显然是在引导老师们关注成语运用。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成语之妙,在于运用。”而正确运用成语的前提是全面正确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南辕北辙。语言运用的实际中误用成语的现象相当严重,有时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就是媒体中误用成语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这个寒假我读了赵丕杰先生的《咬文嚼字话成语》这本书,发现值得我们语文老师一读。
这本书分析日常生活中误用成语的例子中总结出主要三个方面的现象:一是对成语的意义理解不准确、不透彻、不全面,或以今释古,或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或任意曲解;二是对成语的对象、范围、条件,对成语的感情色彩、语意轻重等缺乏了解,使用中也会出现错误;三是对某些意义相近的成语,某些具有相同语素或只有一字之差而意义不同的成语,缺乏分辨能力,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造成误用。
本书共二十讲,每一讲例举几个相同类别错用成语的.例子,再逐一点评正确意思。读起来很受启发,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很值得看看这本书,可能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中一不小心也用错了成语,如果不注意这些错误就被我们教给学生,那可就事与愿违了。同时也可以把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积累成语的同时准确理解成语,并学会准确的运用。
【《咬文嚼字》读后感】相关文章: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04-22
经典的读后感12-07
读后感06-17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2-09
优秀读后感04-15
好书读后感04-16
《读者》读后感04-16
狼的读后感04-16
《军神》读后感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