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读后感

时间:2023-11-09 07:10: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力管理》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力管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力管理》读后感

《精力管理》读后感1

  时光荏苒,从事教育工作已接近十年,在这近十年的光阴中,我收获颇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一言一行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点滴的指导让我在面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感悟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我与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相伴每一个春夏秋冬,从相遇时的陌生到毕业季的泪花沾衣,这样的经历让我的教学生活更加有味道。

  平时的工作中,面对一些问题,我有过思考,也有一些困惑。在这个寒假,我与《教师精力管理》一书相识,阅读之后,它帮助我解答了一些困惑,也为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方向。

  书中的几个概念吸引了我。

  第一、二八定律。这个概念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数学家维尔弗雷德·帕累托提出的。简单说,这里的`20%是指某一个领域的精华部分、技巧部分。不是我们所有人都关注的那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中摸索到这20%,那么,我们做出的效果将是惊人的。

  教育工作中,我想这20%存在于每一个环节。首先,备课阶段,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大范围的、板块化的备课,我们也不能局限于教学环节整个过程的备课。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以及其处理方法和处理技巧,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多思考、深摸索。总之,我们应该思考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技能。总之,我们应该多思考一些20%的内容。

  第二、帕金森定律。简单说,这条定律就是说让我们用短一点的时间完成事情要比长时间完成任务的效果好。比如:公开课的准备阶段,我们准备的时间越长、效果反而不是很好。时间越长,我们对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会更加犹豫不决。但是,如果我们把准备阶段控制在一定时间之内,就会做得好一些。我们能更加果断地取舍、选择。如果说短时间内准备不够充分,那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反思、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即兴发挥。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我们要确定一个主要目标,从目标中找到有价值的“亮点”,然后与我们的教学方法、生活经验、人生阅历融为一体,就有可能更加高效地完成目标。

  第三、杠杆效应——善待学生。如果时隔数十年,仍有学生牵挂着一位老师,那么一定是他们的关系较好,或者换句话说,这位同学被老师善待了。善待学生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隐形的活力。比如: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前段时间,她的脚扭伤了,但是仍然坚持上学,没有请假。放学时,有时候她的家人来接晚了,我就把她抱下楼,甚至抱到校门口。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抱起她的时候,周围的同学向她投来羡慕的眼光,她不好意思地搂住了我的脖子。期末考试的时候,她通过努力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这称为回报定律。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对我们好,我们内心深处有强烈的愿望想要回报对方,这种愿望几乎不可能被压抑下去。师生关系也遵循这一原则。

  以上所有概念有一个共同之处——做减法。我们要抓精华、找技巧,高效地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无限”的任务中,这样才会越来越轻松,渐渐达到游刃有余的状态。

《精力管理》读后感2

  书籍是人类的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这句话从小我就听说过,但是仅限于听说。我对这句话有深刻的感受还是在大学的时候,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感觉自己腹中空空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开始去阅读,去寻找那黄金屋和颜如玉。

  一本好书,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审视自己,看清世界,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我最近看的书——《精力管理》。

  精力是一种能量,它来源于人的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它会被消耗,也能补充。

  精力管理有四个原则

  原则一:全情投入,做到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原则二:保持节奏,学会休息,以平衡精力的消耗。

  原则三:模仿运动员的系统训练,摆脱舒适区,不断突破提高。

  原则四:用习惯代替自控。积极的仪式必不可少。

  精力管理的三个步骤

  读书收获

  1、管理精力,而非时间

  我们无法改变每一天的时间总量,却可以改变精力的储备和质量。这是一次认知的地震,从前的自己一直把时间管理奉为提高效率的法宝,专门买了时间管理的书,去罗列行动清单,把时间分片,机械的去执行。通过这次的阅读让我了解到了我们能管理的只有自己的精力,这是一次认知升级的阅读。

  2、劳逸结合的平衡

  在忙里偷闲的时候我们总是说一个理由——劳逸结合嘛。但是自己没有深层次的去理解劳逸结合的含义,每次玩完之后总是无限的自责。能量是守恒的,有消耗,就必须要恢复才可以让这个系统长时间运转下去。之前的自己总是把自己的`任务清单排的满满的,周六日都不放过,不断的压榨自己。最后就是时间没有少花,但是没有出什么成果。遵循自然发展道理,才可以产生好的结果,所以以后要对自己好点,让消耗和恢复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3、用积极的仪式习惯代替意志

  有研究机构的实验表明,人类行为只有5%是自我意识支配的。我们是习惯的造物,因为我们的行为有95%都是自动反应或对某种需求或紧急情况的应激反应。我们被问到为什么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最常听到的答案是习惯了,可见习惯的力量有多大。仪式为我们人生中的重大时刻赋予了不同的特别意义。我曾看到一位007的战友写过一篇《爱情需要仪式感

  且重要得不可或缺》,也是强调了仪式感的重要性。当仪式感和积极的习惯相遇将产生我们的生活的神奇的力量。通过这样积极的仪式习惯可以节约我们的意志和自控能力的消耗,意志力和自控能力我们总是储备有限的,并且运用的时候总是痛苦的。

  目前我自己培养的积极的仪式习惯有:

  1)早上打坐30分钟,目前已经践行16天。

  2)加入007不写就出局,目前已经践行28天。

  3)每天写总结和规划,目前已经践行149天。

  4)每晚上练字30分钟,目前已经践行227天。

  小结

  越是朴素的道理,就越是永恒的。例如劳逸结合、能量守恒。我们也曾听过一句话,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这其中就是因为少了践行这一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这四个方面去充实我们的精力管理,从现在开始去培养我们的积极的仪式习惯。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快来和我一起践行吧。

《精力管理》读后感3

  精力管理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人的精力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什么是精力?如何让精力的价值最大化?

  关于什么是精力,作者提到的一点我印象非常深刻。为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惯常极限,模仿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为了增强肌肉的力量,我们会有针对性地向它施加压力,使它爆发出超长水平的精力,造成肌肉纤维的微笑撕裂,运动结束后几乎丧失运作能力。但只需要24-48小时的修整,它会变得更强壮,能够更好地应对下一次刺激。肌肉的最大障碍是,大多数人在刚刚体验到超出极限的不适时就退缩了。为了满足生活对我们的索求,我们必须学会在能力不足时系统地训练、增强肌肉的力量。任何不适的压力都可能帮助我们提升能力。

  作者提到的这一点深有感触,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身体上的,最近几个月的健身经历让我知道,刚开始锻炼时身体各种不适,全身酸痛乏力,还有锻炼时因方法不对而不小心的扭伤,让人很容易放弃。但如果意志足够坚定,坚持不懈度过了刚开始的阵痛期,即突破的自己往常的极限,会感觉整个身体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体能、力量都明显较之前增强了,只要坚持下去,也不会像之前那样酸痛了,而且之前的因为缺乏锻炼导致的颈肩疼痛也有所缓解,身体到了一个更高层面的区间并得到适应。一段时间后,发现如果加大强度,身体素质还能进一步提升,达到更高的高度。说明在我们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内,适当的突破自己的极限,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进步,身体状态可以变得更好。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过去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深有体会。当我们要学习新的内容,刚开始总是拒绝的,因为不熟悉,学起来头晕眼花,情感上很抵触,但如果比自己一把,静下心来学一阵子,当对这一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解以后,即提升了自己的知识面,又能感受到这种战胜困难后的欣喜,这其实就是精神层面的加强。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总有这样的感受,在某个自己不懂的领域完全不感兴趣更没有话题,不愿意参加相关的讨论,而当讲到自己擅长的领域,眼神总会发光,可以口若悬河的讨论好几个小时。如果对一些原来未知但又有实际价值的领域进行系统的训练,多一些突破,那么突破的同时都在增强自己。所以面对需要解决的难题,不能逃避,而要像运动员一样去突破自己,哪怕短期有一些阵痛,长期来看都会变得更好,从精力的角度来说,就是扩大精力的绝对值。就像尼采说的,打不到我们的`会让我们变得更强。

  如何管理精力,让有限的精力收获最大的回报。在精力管理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付诸于行动。只是现实中,计划总是容易的,难得是按计划行事,即我们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最初的计划泡汤,最终还是达不到目标。作者认为,一次性设定太多的改变,尽管这些改变看起来很美好,但量太多以至于远远超出个人意愿和自律的有限能力,所以很快退回到原来的生活模式,不仅没坚持下来,潜意识里还会以为原来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改变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像这句话说的一样,习惯也要慢慢养成,一次只关注一项重大变化,每一步都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这样实践起来会容易的多。体验阶段性成功是更好的选择,不仅容易实现,还能帮助建立自信,增强耐性,积小成多,逐步突破自己。

  这本书比较好的是讲述真实案例以及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来分析,避开空洞的理论分析,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和感同身受,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案例中的方式尝试改变自己,尤其是一些习惯上的细节问题。

【《精力管理》读后感】相关文章:

危机管理读后感11-28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12-14

人才管理大师读后感12-04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7篇06-27

管理学名著读后感09-18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12-10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04-24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04-10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