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第3部——《我的大学》。
这本书讲述了在作者十六岁的时间,便离开自我的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是作者高尔基并没有上成大学,上大学便成为了高尔基的1个梦想。没上成大学,作者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四处奔波:住在贫民窟,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店上班……后来,事有了一丝转机,高尔基在和古里·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那样的'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交往中,高尔基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社会大学里,作者历程了许许多多,经受多要素的日常考验,对人生好处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最初的探索。
高尔基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1个贫困中学生家里。这个家里有三个小孩,这位妈妈很可怜,高尔基也注重到了这一点,就算是“妈妈“给一块小面包心里也觉得如岩石般沉重,后来,高尔基决定找个上班,让这位妈妈缓冲些负担。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无论什么状况,多么艰难,也要想方法克服。并且要懂事,学会为他人着想。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2
《在人间》主要说了阿廖沙四处打工,也有时拣写东西卖钱、捕鸟、摘野果,并在打工中学习。生活中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不为环境所屈服的人。他是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去喀山读书。
《我的大学》写了青年阿廖沙新的人生。他读大学的梦想破灭了,但是懂得了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这个真理。这个时候,阿廖沙已经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任何苦难都无法打垮的青年。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佩服和敬佩高尔基,因为他从小就因为家庭的原因,饱受屈辱和欺凌,但并没有打消他对读书、对学习的渴望,反而使他有了强烈的社会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不放弃追求,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作家。和他比起来,我真的'自愧不如。我的生活环境比他好很多,但有时还因为看电视、玩电脑的原因,而把学习推到明天,或是更远;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对我非常的疼爱,而我还有时和他们发脾气。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后感(优选)09-22
高尔基教学反思11-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09-20
高尔基儿子教学反思01-12
高尔基读后感12-22
高尔基的读后感09-07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08-12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07-21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