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共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寒假里, 我读了一本名叫的书,《呼兰河传》看完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是本“回忆式”的长篇散文。主要写了萧红童年的点点滴滴,有快乐、有悲伤、有孤独……从字里行间我也读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愚昧,生活也是很单调的。
在萧红的记忆中,她最快乐的是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在萧红眼中,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宽容的老人。祖父允许她随便玩闹,教她念诗。在她闯祸的时候,祖父总是安慰她,从不责怪她。萧红也最喜欢与祖父一起到菜园子里玩闹,祖父干什么她干什么。有一次,萧红不认得哪个是狗尾草,哪个是谷穗,便把谷穗拔走,把狗尾草留下,还振振有词地与祖父争辩谷穗和狗尾草的区别。(看的'我禁不住笑出了声。书中还写道,)每当萧红玩累了,(她便)找个阴凉地,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可见,萧红儿时是自由的,快乐的。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我的童年生活没有萧红那么自由,无忧无虑,(每天在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也有大量的作业要做,(但我觉得还充实,)也有小伙伴一起玩,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觉得自己要丰富多彩的多。所以,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茅盾曾评价过萧红的这部《呼兰河传》,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物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我也深有同感。但我更喜欢那“叙事诗”里的童年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她的创作源于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她得不到父爱和母爱,生活中到处都是荒凉的,而唯一能给他心灵温暖的祖父也早早的'离开了她。她从小就亲眼目睹了那时不公平的社会,但她还是活了下去,因为她知道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但在她创作完的后一年,她便离开了人世,那时她才年仅31岁。
著名作家矛盾曾经评价《呼兰河传》是&ls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五年级的课文中也写到《祖父和我的园子》。文中写道园子是由萧红唯一玩耍的地方,我和祖父的笑声总在园子里面荡漾。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种小白菜时,我就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脚西一脚的瞎闹。祖父铲地,我也铲地,但我拿不动锄头杆,他就把锄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锄头的头来铲。读到这时,我的内心突然涌出一股暖流,作者她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的角度去写这篇文章,让所有的读者感到纯洁天真,也让人们知道当时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们的愚昧。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社会的残酷,让我知道了只有面对现实,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融入社会,踏进社会。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假如有一天,只有一缕阳光洒向人间,那这缕阳光一定是乐观,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认识了冯歪嘴子,我似乎突然懂了许多……
冯歪嘴子是个乐观向上,敢于打破封建传统的人。尽管他生活艰难,一到冬天,磨房里连面袋子都盖不得,瓦盆都像座小冰山。但是,他仍然过得很幸福;尽管他整天面对别人的流言蜚语,说三道四和排挤诽谤,但是,他仍然好好地活着;尽管他的女人去世了,但是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镇定下来,为了生命的延续,他一步步走向光明。冯歪嘴子就是这样,心无旁骛地行使着做人的权利。其中,令我最感动的片段就是当他的女人去世了这段,人们越用绝望的眼光看他,他就越用实际行动想让看热闹的人感到失望,在艰难的生活中,冯歪嘴子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着一切,照样活得自由自在,一如既往地担负着他那份责任。
想想自己,在考试失利时,总是觉得这门学科没学好,而不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被人误解时,我总是很苦恼,伤心甚至生气,而不是一笑而过,觉得人与人之间有误解是常有的事,对自己说声:“没关系!”乐观地面对它。
只要拥有了乐观,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乐观能让困扰越跑越远,乐观可以改变黑暗世界,乐观能创造光明的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是一座闭塞贫穷的小城,那里人们善良热心,但仍然摆脱不了封建思想,这本书开头轻松,到后来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悲剧,越读越沉重,令人同情。
从这本书中,我仿佛看见了东二街上的泥坑,没有一个人想过填坑。家畜们被水淹死,多么悲惨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无知而又麻木。
我仿佛还看见呼兰河正举行“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和“野台子戏”等热闹节目。这些怨鬼拜神的节目,太迷信了,不如有病就医,有困难迎难而上。
这本书最让我震惊的是团圆媳妇被她的婆婆折磨致死。一个12岁健康、活泼的`小女孩,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看见我,也还偷着笑”,但是她的婆婆因为愚昧、迷信、无知,照“规矩”经过婆婆的毒打与烙脚心的“调教”之后,日渐病倒,又经过跳大神、吃偏方、抽帖儿、用大缸洗澡种种奇特的“治疗”,最后活活用开水浇头浇死了。
看完这本书,我想,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旧思想,封建社会迷信思想太可怕了!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太幸福了。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人都接受了知识的洗礼,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思想,我们要崇尚科学,拒绝迷信!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这几天,我连续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这本书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卑琐,落后的生活和愚昧的精神。
本书作者是民国时期的四大才女之一,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在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小团圆媳妇是封建愚昧思想与恶俗的牺牲品,她是老胡家花钱买来的童养媳。初进家门是一个"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孩子,后来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直入等不同人不断折磨,摧残,最终离开了人世。
多好的一个姑娘啊!那健康,活泼,天真可爱的女孩去哪儿了?她的青春和童心呢?对,是她的`婆婆,她的婆婆迷信了跳大神的鬼话,亲手一步一步地将这姑娘送上黄泉之路,使12岁的女孩子永永远远地合上了眼。看到这,我多么想冲上前,一把救下那可怜的团圆媳妇,让她不在饱受痛苦。可是——我,不能!为什么人们只顾看,他们怎么这么没人性呢?这便是他们的愚昧!
还有冯歪嘴子,他是生活中的强者,不合理社会的抗争者。在封建思想意识浓重的小城中,他勇敢地和王大姑娘恋爱。他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他爱着自己的孩子,体贴妻子,当他的妻子生下第二个孩子不久死后,他没有绝望,仍然坚强地活着。他身上闪耀着鲁迅先生所赞颂过得战斗的韧性精神。
《呼兰河传》告示我们:不能愚昧的迷信和自私的心理。
《呼兰河传》读后感6
今天,我阅读了《呼兰河传》中的《朦胧的期待》这一章。
文章讲述了一位叫做李妈的人。她原本十分快活,这一天她却变得有些忧郁。以往的那响亮的厨房,现在却变得死气沉沉,而这一切都与一个叫金立之的人有关。不久,金立之回来了,李妈是忧郁的情绪也大为好转。趁着金立之与太太说话的功夫,她跑出了厨房,打算给金立之买几包烟。可等她回来时,金立之已经走了。她停下了脚步,热度离开了她,跳跃和翻腾的情绪也离开了她。
为什么金立之一来,李妈就心花怒放,而金立之一走,李妈就忧郁不绝呢?联系上下文才知道,金立之是李妈的未婚夫。金立之对李妈说:只要他抗战胜利了,他就会回来娶她,到时候一切就好了。李妈盼着抗战胜利,盼着金立之回来,她几年前在家乡时也曾送过一个年轻的'红军走,走时红军说等她当完了红军就回来娶她,还送了她一匹印花布。可是那个红军永远回不来了。所以,李妈一看到印花布就想哭。现在金立之也说抗战胜利就回来,所以李妈就热切得盼望着抗战的胜利,她的未婚夫赶快回家。晚上,李妈做了一个梦,梦见金立之从前线回来了。他说;“我们一定得胜利的,我们为什么不胜利呢,没道理!”李妈在梦中温顺的笑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7
我对《呼兰河传》这本书有很多的感触。想一想在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平凡的时代里,迷信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等等这就是呼兰河的景象。
这本书中是描写主人公经过一些事之后就想起童年写的.,有可怕的大泥坑在这打你坑中有着许多趣事,还有大花园也留下了快乐的回忆,还有小团圆媳妇,洗个古怪的有二伯,疼爱妻子、孩子的冯歪嘴子。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人物中,其中有二伯和小团圆媳妇是最让我难忘的。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子,但她的婆婆对她很不好打她,骂他,掐他!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但婆婆叫人又来帮忙,有跳大神的吃神药的热水烫驱鬼的,最后小团圆媳妇被他们折磨来折磨去默默的死去了。
有二伯呢,他就体现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同时表现出了时代的黑暗,每天和大黄狗,天上的燕子谈天。
最后这本书的结尾让人心酸一阵。这是我感觉那时时代太黑暗了,我现在庆幸自己的年代,同时也有美好的青春,我会好好珍惜!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假如说小说一定以情节为标准的话,那呼兰河传的情节实在没有多少跌宕起伏,但假如从艺术感染力为标准的话,那本书显然是一座高峰。譬如作者描写儿时的那个园子,“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感觉他们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时候,只感觉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画面总给我以一种真实的温馨感。
从文艺学的角度,诸多大家都对此书评论诸多,我浅显阅罢不足言之。但仔细思考,一本文学经典从来便不是以有趣和有用为目的的,它往往直击心灵最深处,让人莫名的为之感动。
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但这种苦中又有种隐隐的温暖,可能就来自人物的一句笑话,但又不会像看漫画书一般笑,只是深切地感受到人物所遭受的一切,这也正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优郁的美感效应。这种美感效应,往往使内心的不羁被慢慢驯服,对历史和现实有更为成熟的认识。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以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抒情的散文风格,描述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的否定。
整部小说以呼兰河城为中心,细致地描绘了小城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人物故事等,展现了呼兰河城琐碎而又平凡的生活。那里有很多令人怀念的地方,如绚烂耀眼的火烧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后花园、让“我”可以冒险的储藏室等,这些都使“我”的童年、生活多了一丝温暖和色彩,让“我”对那时的生活满怀眷恋。
《呼兰河传》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章,第一章是对呼兰河城镇的描绘,作者以对严寒环境的描写起笔,以十字街为中心,描写了东二街到西二街道甚至小胡同的人情风貌。那些赶车的、卖馒头的、卖豆腐的、卖麻花的,形成呼兰河城人民的琐碎而又平凡的实际生活,在这些平凡的.生活中,呼兰河人民的愚昧无知、自私、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常常是与美好、温暖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而作家萧红笔下,故乡不仅仅是美好与温暖的,还有压抑和愤满,充满了凄婉与哀伤,然而,在这些凄惨和哀伤的背后,我却看到了作者萧红对纯真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呼兰河传》读完了,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暑假里,我买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认真地读完此书。
这本书所写的是当时的旧社会,农民像蚊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这混沌的生活迎来了日本侵略者,宣传着“王道”,压榨着农民,政府却让他们抢了去,而被压榨的人们却起身反抗。蚊子似的他们变成了巨人。连眼里只有山羊的.二里半,也放弃山羊,自己去抗日。老胡家有一个团圆媳妇,被婆婆打了一个月,终于打出了病,又请骗子治病,生了个孩子,死了。她婆婆也死了。不就是因为她太大方,不像个小团圆媳妇,使婆婆管教她,她尽然不服管教,又嚷嚷回家,就把她揍死了。东二道有一个大泥坑,五六尺深。淹死过猪,鸭,鸡,马。上午刚刚淹死的猪,下午就出个便宜价卖了。有些勇者冒险跳了过去,后者看前者跳了过去赶着马车往前冲,嘣的一声,翻了进去。哈哈,前者勇者,后者愚者!前者一过去,就说:“这算什么,一辈子不走几回险路那不算英雄。”
珍惜吧,珍惜这个时代,珍惜着个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真为被残忍的宗法社会折磨死的人们而感到愤愤不平!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生活犹如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可是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的。这不,书中的老胡家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当然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难免一死。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吧。书中还记叙了冯歪嘴子的一些生活经历,使我悟出了平静是坚韧的生活。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却让作者难以忘怀。是呀,童年的完美时光谁能忘却得了呢?它是我们成长的背影,我们应当牢记这些童年的完美时光。不知不觉,我陷入了沉思……
在记忆的心扉中,童年时代的生活好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在我很小的时候,十分地欢乐。在春天,我能够无忧无虑地在公园里玩耍;在夏天,我能够在树下欢乐地乘凉;在秋天,我能够在田地里自由自在地嬉戏;在冬天,我能够尽情地打雪仗、堆雪人。确实,童年生活十分的无拘无束、欢乐。可是,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并且那时的宗法社会是残酷的,为此许多人被折磨死了,这是多么不公平!
此刻,我们的童年时代是幸福的。童年是一本好书,你要去阅读,去发现,这样,你就会发现童年的无穷乐趣。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这本书是作者萧红,她在生命末期在香港完成的小说,小说在童年回忆中描写出北方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在琐碎的小事中描绘出了沉默的民国灵魂。
全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加上一个尾声,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第二章。主要血呼河兰传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出生活在呼和兰这个小城里人们的精神风貌。内容大多以介绍东北小城为主或许也只有这么多烦恼的小事,才能在我们脑海中显现呼兰河的风貌。其中有泥泞的道路,很不好走,但是却要走了过去人过不去的坎,这里,却走了出出来。人都要努力,却为何有些人不劳而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可以因小事而不开心,例如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太好,于是我觉得我对这门科目失去了信心。第二次考试也同样没考好,但我这次努力改正了我以前的错误。最终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还有一次我学自行车,但因为我跌倒了,于是我不骑了,但是我又转念一想,如果下次有事那肯定不行,于是我努力骑。后来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上学期由于我不遵守纪律,上课未能认真听讲,学习不主动,导致学的东西不扎实,学习也有所退步,考试成绩不理想,今后我要努力改掉以前不好的习惯。看完第二张,我觉得这本书很精彩,你们认为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高度评价的萧红的《呼兰河传》,因为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中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偏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省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但她写下了许多让后人赞不绝口的著作。写于1940年12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里,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儿、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稀奇。
萧红的童年,虽苦多乐少,但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是十分可贵的。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童年时期可爱的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
我喜欢《呼兰河传》这本书。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呼兰河本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城,这里住着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就是这些平淡的生活被萧红汇聚在一起,变成了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
这本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祖父的园子,祖父就像那仅剩的一缕阳光,温暖着作者幼小的心灵,在这园子里,作者就像那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成长;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世界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世界,而是宽广的';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笑声不知有多大,自己都会感到震耳。在这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
看到作者写的祖父的园子后,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我姥爷的小菜园。姥爷没事的时候就去他的菜园忙乎,我有时间也跟着他去。在小菜园里姥爷干什么我就学他干什么,总跟着他后面转,我总喊着我帮您干。其实我和年少时的萧红一样,经常给姥爷添乱,也犯过很多的错误,把韭菜当野草连根拔,不小心踩到刚刚发芽的小菜苗……但姥爷从来也不批评我不埋怨我,还总是夸我干的好。这个小菜园如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一样伴随着我长大。
萧红生活在一个灰暗的时代,唯一一缕快乐的阳光,就是祖父给她的。而我的童年,如同海滩上五彩缤纷的贝壳,闪烁着,美丽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的特别,跟别的小说明显的不同,文中的人物都非常的愚昧、无知,对生活一点都不积极!我非常的不喜欢他们。 此文围绕着呼兰河边的小村庄来写,开始写了村庄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围的人们只是在想怎么躲开它,而不是怎么解决它,哎,真是替那时候的人们悲哀啊!思想简直是太落后了,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好像天天就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 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小姑娘,本来是同样的十一二岁,我还在上学,她却早早的给人当了媳妇,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骂,还被用热水烫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烫死了。好好的童年就这样失去了,我真的开始痛恨那个社会了,要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疯了才怪呢! 糊糊涂涂的年代,简简单单的岁月,一点色彩都没有的日子,让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为我们的现在庆幸、自豪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摆脱那种年代的愚昧,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加油努力!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1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1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10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7-03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9-25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2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8-1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优秀】06-2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热门】09-16
(优秀)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