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优选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1
早就听说《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个假期,我认真拜读了这本名著。
这是一本由傅雷及其夫人在1954至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186封家信组成的书,书中傅雷夫妇对孩子谆谆教导,要求孩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孩子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与感悟,父子的浓浓亲情,流淌笔端,跃然纸上,纵使千山万水,依然近在咫尺。
父亲的爱是严肃、庄重的,他反复地与儿子讨论艺术上、事业上的问题,但当他细细回想孩子小的时候情景、醒来后因想念儿子无法入眠时,更多的温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催人泪下。作者经常提到对儿子的愧疚,认为在儿子的童年时代,没有给他足够的爱与温暖,更多的只是批评、指责和条条框框的禁锢。也正因为这些,傅雷后悔不迭,他用自己的余生为儿子在艺术事业上披荆斩棘、指引方向。他是儿子尊敬的长辈,在与孩子探讨学习、做人、艺术的.同时,不厌其烦地告诉远在他国的儿子要时刻保持一颗爱国的心及一腔爱国主义情怀。他又是儿子最好的朋友,他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亦父亦友,这就是傅雷,一位伟大的父亲。
经常有同学讲,和父母有代沟,父母不理解自己,自己有心里话不愿和父母说,这些在《傅雷家书》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呀。其实,父母不管是否有成就、是否有才华、是否有金钱,他们对孩子的爱都一样的深沉,最关键的是父母和孩子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我很有幸,和爸爸妈妈一直相处愉快,但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事情闹得不愉快,觉得不理解他们,他们更不理解我。其实事后一想,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有时只是一句话的事儿。
成长的路上,听听父母的意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父母多沟通,我们的人生将少走很多弯路,将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傅雷家书读后感2
身边一直有人给我推荐这本书,但我一直没有去了解。今日一看,确是让我印象深刻。
让我得到这样感受的原因——傅雷先生有着别样的人格魅力。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是傅雷先生对我们人格上的鼓励,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人格的高贵。就好如他批判八股文,认为八股文是使人思想懒惰,感觉麻痹,遇事不认真负责的产物。
而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还在于艺术和人生。他曾经说过:“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他将层次讲的很清楚,也说明了没有一步登天的事,没件事都是要一步一步做起的,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做好人。
也正因如此,他对孩子们的教育也脱不开人格,甚至是着重于人格。这种教育方式令我着迷,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这让我知晓成绩并不是处于第一位的,人格才是。只有拥有良好的人品,才会让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提升,才能使一个人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才会懂得什么是感恩以及怎样去感恩。
我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懂得这个,我希望他们不会再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好成绩,而忽视对他们人格的'培养,我希望那些因一些零碎小事而引发的弑亲事件不会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希望当今的社会越来越干净。
我相信这个社会会越来越阳光,每个家庭教育也会愈加明媚。我也会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学习,真正做到从我开始,为后代做好的榜样!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之书。这部家书中有宏观上一个父亲对孩子人生成长经历上的指导,亦有不劳其累,不厌其烦的细微关怀,很多封信中都十分直接地表露父母对远在国外的孩子的思念,也有傅雷夫妇作为过来人对对这两个孩子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
傅雷让儿子在朋友生病时一定要写一封信过去,不一定要长,但总要有些精神上的慰藉。同时傅雷也说:“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
这表现傅雷在交友方面,最看重的就是不马虎,这在我看来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重情义。人生在世,有幸福的家庭很重要,但拥有几个挚友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挚友,是需要以关怀和帮助来打磨情感的基石的,所以傅雷教导儿子,在对待朋友这件事上,绝不能马虎。
还有就是人际交往方面的礼仪,傅雷也极为重视,因为在国外,一个人的礼仪不仅仅代表他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面貌。
傅雷在信中也曾谈及,傅聪习惯手插兜,他认为这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对待长辈及客气的人手垂直,人立正。我认为这种规矩变成了习惯,对人一辈子都有好处。
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也会很好。傅雷培养傅聪,不仅仅是在学识及音乐上给予其环境与教导,更是在为人处世及交往礼仪方面煞费苦心,想必一个人有良好教育的体现,不仅仅是在学识方面,更是这个人的品德优良才会叫人刮目相看。
不得不说,傅雷与傅聪在信中最多谈及的就是傅聪的音乐方面的发展了,傅雷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环境感知艺术,把傅聪送到国外学习。
信中傅聪也告诉父母很多关于自己对音乐的感知程度以及自己演出和比赛的情况。
傅雷的教子之道中,是很重视对儿子艺术方面的培养与发展的,因为人生因为艺术也可以得到境界上的升华,这也是傅雷教子的最终目的,做一个无愧于国家社会的人,这也是人生意义。
傅雷家书读后感4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悔。读着满载亲情的一封封信,字里行间蕴含了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呵护,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便认真地用心聆听着,体会着。
我从信中看出,傅雷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他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
傳雷,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写在纸上的也是些家常活。他用笔无拘无束地书写着心中的一切,心中所想所念的,用不着担心“审查”也用不着担心“批判”。
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傳聪的音乐学习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是反反复复要他有领悟作品本身,这也是凡事要多问“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和对祖国的热爱与执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傳雷家书》给我的触动远远不止这些,我想,我大概永远不会忘记这本书,不会忘记这些字句,不会忘记那样的一个父亲。或许我做不到傅聪那样成功,但却可以尽我所有的力量,让父亲不至于失望,让他可以如傅雷一般能够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
读了傳雷家书后,我也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也让父母更了解自己和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5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我们只求心里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这是我在读傅雷先生写给他儿子的第一则家信中最有感触的话。之前,爸爸也有给我讲过着重大的人生哲理,也告诉过我中庸之道,也许是之前有过一些知识的铺垫,也许是之前经历过很多的事情,再让我拿起这篇时颇有体会,在当读完时,更是感慨万分。
也许现在没有机会再回头感悟回忆,但我还有机会去修改我的未来。傅雷先生写给他儿子的这则,让我体会到了父爱有多么浓厚,让我了解了真正去正视一个问题一个错误有多么的重要,就像课文中提到的'一样“一个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逃避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只有跨越它,才不会被“回忆侵蚀”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了一步”“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天”这是傅雷先生写给他儿子的第二则家信,我读出了喜悦、赞美、这里与人生。可能是我太小吧,有些只有字面的意思,之前感觉所有的矛盾都会来找我,很不想去解决它,更不知如何去处理它。在生活中我有事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自负,又有时会觉得心里卑微,总是走人生的极端,但是看到傅雷先生写的家信时,对,人生事事顺利啊!也许逃避的并不是问题而是时间,但是矛盾与问题是并存的,正如同信中说的“有矛盾是生机蓬勃的明证”是啊,人一生都是活在矛盾中的,只有解决了这个矛盾才会有另一个矛盾是你前进,才会勇敢的迈出一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迈出矛盾便是成长。
《傅雷家书两则》起来教会我了四个字:荣辱不惊!
傅雷家书读后感6
傅雷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在读《傅雷家书》这本书之前,我从网上了解到傅雷的一个儿子傅聪是钢琴大师,另一个儿子傅敏是英语特级教师。我不禁感叹:两个如此厉害的人那么他们的家长必须也很厉害。可是,厉害的家长不必须教育出厉害的儿子,而需要很多品质才行。例如要负责,有耐心,并且在教育的同时还要付出很多,比如说时间,体力,脑力等等,而傅雷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
事实上,不仅仅是傅雷,所有的父亲哪个不期望自我的孩子好呢也许一些人会常常被父母唠叨,自我十分十分的烦躁,还在想如果父母不再唠叨该多好。那你就错了。父母做的一切还不是为了我们自我吗人生是我们自我的事,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要费时间费力的帮你管你教导你,你还不必须孝敬他,他也不能得到什么利益他们为什么要做这种费力却不被你理解的事情难道他们还不是为了我们自我吗为了让我们的未来更完美,只要看着这些,就足够了。他们并不期望你长大后报答他,孝敬他,只要能在一个地方默默地看着你发展的'更好就足够了,甚至他们都担心老了以后会成为你的累赘。如果说孩子是为父母活着,那说明孩子错了,如果说父母是为孩子活着,我想这句话必须是对的。
我们之所以存在,是父母的力量在支撑。就算你做了什么错事,世界上任何人都抛弃你,父母永远都会等着你,等你转身,等你回头。
所以,从今日开始,不要做了错事责怪父母,不要让父母为你做完一切你需要做的事,不要和父母顶嘴,不要大声对父母说话,父母的年纪大了,不要在他说话时提出他的错误,不要埋怨父母没有给你好的一切,因为父母给你的一切就已经是他们的一切。从今日开始,做一个好孩子。还不晚。
傅雷家书读后感7
父爱它不像母爱那样细腻,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父爱如山。
——题记
《傅雷家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雷,此书记录了傅雷夫妇给儿子傅聪的一封封信。傅聪是世界上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他早年留学波兰,父母对他更是十分想念。于是相互写信来表达对对方的想念。书信中既有对文化艺术的探讨,又有思想上的交流,还有生活上琐事的唠叨。在傅雷的人生快到尽头时,他仍然坚持给儿子写信,表达对弥拉傅聪和凌霄的想念。这无处不体现父爱的伟大,父爱如山。
读了这本书,我便理解了父亲平时对我们的“唠叨”,那些“唠叨”并非无用,它们蕴藏着深刻的意味。父亲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事实上他是不想让我们走他们走过的路,他们一路上走得太苦了,想让自己的儿女们走一条平坦顺畅的大道,我们自然不能辜负了他们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
傅雷劝勉儿子要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人”,也曾告诫儿子“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成为音乐家,最后才成为钢琴家。”由此可以看出傅雷是多么看重“德”啊!“品德”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应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不可忽视和违背。
在艺术方面,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傅雷告诉儿子“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会创造许多心灵上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这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永不会孤独。这句话不仅是送给傅聪的,也是送给广大的读者的。“追梦赤子心我们都是追梦人。”向着自己的梦想勇敢去追吧。
父爱,它如山,为我们开辟新的道路;它如灯,为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它如火,为我们温暖心房。
父爱可能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傅雷家书读后感8
父爱指父亲给予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温暖,父爱是严肃、刚强的、博大精深的。父爱如山,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爱子女的心和母亲一样伟大。但傅雷不同,他的父爱并不严肃、刚强,反而带着母亲的温柔,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他更多的是以朋友的身份来与孩子交流,而并非是强硬的领路人;他给孩子更多的是劝诫,忠告,而非是冷冰冰的命令。他是个父亲,却胜似母亲。 《傅雷家书》,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在看它过程中,心里感觉十分轻松。就像是一位十分温和的父亲在传授你知识,教授你道理。我读到了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忠告。而这些忠告也让我受益匪浅。
傅雷认为,比起教授孩子知识,不如让他明悟道理。而这一点,就是我的母亲一直所奉行的。我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人,她用她的肩膀扛起了我与她的小小乐园,她的爱是毫无保留的,是热情奔放的,她也与傅雷很相似,傅雷是父爱中夹杂着母爱的温柔,而母亲却是母爱中带着父爱的刚强。
母亲的智慧我是十分钦佩的,她的思想中有着儒家的“拿得起”,也有着道家的“看得开”,更有着佛家的“放得下”,因此,她总是能够笑对人生,而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深深的影响到了我,让我也能够笑对青春。
在看完《傅雷家书》后,我有许多的感触。它给我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就像一只有些粗糙的大手,十分温柔的抚摸着你。读完后,我是轻松的,是愉悦的,是感动的。这份感动不仅仅是傅雷带给我的,也是我的父母的带来的,我很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感动。
傅雷家书读后感9
父亲是个严父,他极力地对我的种种缺点抹平,极力地让我成为一个楷模式的人物。或许是望子成龙,他让我成为那优秀到失真的人物。和傅雷一样,他是一个易于发怒的人,就像太平洋的中心,平行式的波浪下又不知有多少暗流涌动。我只好对他尊敬,尊敬中还裹挟着恐惧,就像是欣赏高峻的山峰,不犹得望而生畏。
我的童年从此搁浅在六岁。然而,在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我却看到了另一个父亲。
昔日的严父,在信中,却写出了绵绵细语。叮嘱着,就像是最有耐心的老师,让人动容。方正的楷书中,每一个钝笔,都像是一只满怀深切的眼睛,永远地凝视着大洋彼岸的子女,写着写着,便掉下感动的泪,化作一个个句号。
傅雷的文字,似和煦的春风拂面,似深秋的露水晶莹,似夏天的烈阳感动,似冬日的火炉温暖,似初升的太阳温和,似深夜的月亮亲切。他的文字,无时不刻让世界上的所有读者掉泪,无时不刻让世界上的所有读者受到这谆谆教诲。
我忽然恍然大悟,世界上的父亲就像是蚌壳类生物一样,在看似坚硬的外壳下却隐藏着一颗流动的心。多少的望子成龙,多少的严苛要求,多少的逼迫,多少的教导,多少的`如水一般的父爱啊。父爱像是一口心田上的井,看似是一根针留下的疤痕,可是悄然中,这口井又在滋润这片心田。
无声无言的父爱……
有人说,父爱如山,而我认为父爱更如水。傅雷,朱自清的父亲,天下的父亲,都是用水做的心啊。而通过《傅雷家书》,我才认识到,一个真实的父亲。
父亲如山,父爱更如水。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拿起这本也许并不太重的书,却觉得沉沉的。
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一位学者,在家里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这些家书,有三层内容,第一层是傅雷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表达四年、关怀之情;第二层是傅雷与儿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倾心地交谈,讨论艺术;第三层就是傅雷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知识分子,认真引导儿子要具备高尚人格和艺德,启发儿子的爱国情、民族情。
《傅雷家书》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提升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通过书信亲子爱子,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可以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希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努力学习、成人成才。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可以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
认真品味这本好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傅雷家书》不可多得的文学之作。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从古至今对远在他乡的游子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傅雷家书》则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感受不到那种互通书信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思念与丝丝的甜蜜。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很向往这种感觉。
傅雷写下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为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的为我们保存了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的阐释了出来,他不仅仅是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但凡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优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它不仅仅是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信中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仲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展示出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我在《傅雷家书》中学到了很多,也明白到稳为人父母对儿女的那一份爱。除非你亲去阅读,你亲去感受文字间的深刻和温暖,否则你无法真正体会到这本书它会教会你的很多。教会你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教会你如何生活得雅致而富有品位,教会你如何理解音乐如何对待艺术,教会你去读哪些中国古典图书能更快地吸取其精华,教会你接人待物的礼貌。
最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应该怎么样做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从1954年到1966年,十二年间,傅雷先生给他在外闯荡的两个儿子写了上百封家书,这些书信是亲子教育的典范,因此被收录编纂成一本集子——《傅雷家书》。
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他们的成功离不开父亲傅雷的教导,从这些家书中我们就可看出傅雷夫妇的苦心孤诣,他们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傅雷家书》不仅是一部很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辑印在这本小书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
我们来看看其中的箴言警句。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现在的科技发达了,不用再靠着书信这种比较原始的通信方式相互联系了,可父母和孩子之间却少了份亲近感。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也或许是他们太忙了,忘记了和孩子的沟通,忘却了有个词叫因材施教。《傅雷家书》,不仅孩子需要读,我们广大的父母也应该读读,学着和孩子做朋友,用朋友的方式相互沟通。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有的人对幼童的教育,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像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我总觉得是有些“残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聪的长大成材的道路上,我看到作为父亲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在身边的幼稚时代是这样,在身处两地,形同隔世的情势下,也还是这样。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看到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痕吗?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的事业却永远无尽,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到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所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也正和傅雷的对待其他一切一般,可看出傅雷是怎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在对社会、祖国与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的。
有一个技巧的主要问题,即耳朵的重要性。我发现凡是弹个音符,必须在末弹以前就听到这个音符;就是说任何技巧的难关,必须在心中预先感到它应有的效果,这样肌肉的本能反应就能很快的适应。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音质,更是耳朵的问题。要求美的音质,自己心中先要有这种美的质,才能弹出来。许多钢琴家方法极好,手极放松,但音质不见得动人,原因是音质完全是从先天禀性来的,其实和小提琴与歌唱没有什么别。当然也不是单靠心的感受,同时要靠用脑子,头脑是控制与适应的总指挥。
耳朵的敏感,手的本能反应,再加上心的感受能力:这便是美的音质的.来源。
在众生万物前面不自居为“万物之灵”,方能祛除我们的狂妄,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同时夸大我们的同情心。欣赏前人的遗迹,看到人类伟大的创造,才能不使自己被眼前的局势弄得悲观,从而鞭策自己,竭尽所能的在尘世留下些少成绩。
培养一个人,空有志愿有什么用?主要从行动着手!无论多么优秀的种籽,没有适当的环境、水土、养分,也难以开花结果,说不定还会中途变质或夭折。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孩子还年少,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礼仪,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
信中有这位父亲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
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
成长,这是一个懵懂而艰辛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经历,而且必须成功的渡过,如果你还处在和父母的争吵、纠结当中,那么请你仔细地,带着感情和长大的决心去阅读《傅雷家书》,相信我,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9-23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0-16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7-27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精选]07-07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16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11-06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9-06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02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08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