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14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傅雷家书读后感1
从古往今,好的家风世代相传,经久不息,一封家书,传递的不只是话语,更是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小小的一封家书蕴含了浓浓的父爱和母爱,抵过了万金。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浓浓父爱更是饱含其中。
《傅雷家书》这本书共186封书信,是父亲及母亲从1954年开始至1966年所写。其内容主要讲述了成为钢琴家的.傅聪出国留学,在留学期间的艺术进展及情感发展,还有父亲对儿子的夸奖与批评。其中傅雷在家信中不断强调要傅聪多次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不能骄傲,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用心去感受艺术。从傅雷的话语中,我认识到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认识到世上没有十全十美,但求尽心尽力,也认识到做事要有始有终,不半途而废,要时刻关注健康,生命是本钱……
孜孜的教诲,不仅使傅聪得到了启发和教育,也使后人受益匪浅并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好书,值得细细去品味。
傅雷家书读后感2
用寒假的美好时光换来了《傅雷家书》的精彩内容,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的事了。
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不言傅聪、傅敏童年时而言,傅雷真是个无与伦比的父亲,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和父母一起读这本书,会更加让你们互相了解,学会傅雷一家的真诚交流和,拉近你们的关系。
傅雷家书读后感3
爱子之情本就是人世间的常理,但是,傅雷对子女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
傅雷巧妙的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当做教材来教育儿子而不是只讲什么空话,告诉他越挫越勇,要学会坚强。正如傅雷家书中所说的:“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的同情心。”还有“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消蚀。”
傅雷告诉儿子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静些,表情自然会和缓。可见傅雷的细心,而且,会帮忙为儿子去想解决方案。
在《傅雷家书》当中,有句话扣人心弦:“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想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的像明镜一般,怎会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这即是傅雷对儿子的教诲,也是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又读一遍《傅雷家书》,感触如下:
一、傅雷家人的相处是典型的中国家庭相处模式。严父慈母,母亲自始至终都扮演严父和孩子关系之间的调和剂。在父亲打骂孩子(傅雷应不至于打骂)时母亲从中斡旋;在父亲老去渴求和长大的孩子改善关系时母亲充当传声筒。我其实深深的'佩服这样的母亲。亲子之情个中都有体会,也无需赘言,但这其中总感觉父母没有修好一门功课――"分离",这种分离不仅是距离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其实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孩子和父母的"分离",父母总得修这门课,不然自己累,孩子也累(傅聪回信总不能很好的满足父母可见一斑)。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个人成功的开始。很羡慕傅聪有这样的家庭,可以给予他做人和成才道路上恰如其分的示范、沟通与指导,这也是不可求之事。又有多少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今生为追求幸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呢?原生家庭不可求,那我们就该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原生家庭。
傅雷家书读后感5
这次读了傅雷家书之后,我深感到,傅雷的爱国之情,以及对他儿子教导,在教导的过程中,他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指出,儿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但他又不强迫儿子,让他的儿子自己做出选择,比如在儿子谈恋爱的时候,他告诉儿子,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要后悔,但是一定要谨慎的`考虑,不要为此把自己的前途埋没。而且他告诉儿子,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爱国的心。在后面几封信中,傅雷还十分关心儿子的生活,问他住的怎么样?吃的怎么样?
有没有少吃饭?而且还告诉儿子,如果自己有什么困难或者困扰都可以写信给他。而且傅雷在音乐和艺术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以自己丰厚的知识给他的儿子给予点拨,以中国的诗歌来和国外的音乐作比较,指出其中的共同之处来教导儿子。
他在信的最后还鼓励儿子说:“你现在在国外,国内很少有人能有你这样的条件,所以你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读完这几封信后,我被傅雷的智慧深深的折服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6
这个星期,我看完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傅雷家书》。看完之后,只觉得心里有细腻的温暖,这大概就是父爱的感觉吧。
事无巨细,心中傅雷首先强调的是傅聪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以自身的经历来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见困境不气馁,得到成功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热爱祖国。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他还对傅聪的生活进行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如何处理婚姻恋爱等问题他都给傅聪提出了建议。傅雷作为一名文化底蕴深厚,在艺术方面有很高造诣的人的人,也给傅聪在音乐方面指了明路,还鼓励他多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汲取营养,给他寄去书籍。
在我看来,傅雷是傅聪人生中的一盏指明灯,他既是一位慈父,又是给傅聪提出建议,给予关怀的良师益友。书信中无不透露出他那浓浓的父爱,洋溢着父子之间的深情。
傅雷家书中的种。种人生道理也使我受益匪浅,家属传递的不仅是父子之间的爱,也是人生哲理的传承。
傅雷家书读后感7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傅雷在写家书给傅聪的情景。是点着一支烟?是望着桌上的黑白照片?是阻挡反动派拉起的窗帘?还有对儿子深深的思念。
“叫人怎么舍得”!叹号,已经让我们听到了傅雷的声音,苍老嘶哑、后悔无助。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夜之间就分别了,连心理准备都没有。
“叫人怎么舍得”!这句话仿佛在责怪儿子,傅雷这时又像个孩子,“自私”的想让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又像一个失败者,懊悔不该这么严厉的对待孩子。
我知道,傅雷每下一笔都是艰难的,他要揣摩儿子读信的心理,他要猜测儿子现在的处境。自从傅雷说到父性真正觉醒的'那一刻起,父性就真真正正的觉醒了,他思念儿子,但从未催过儿子回国,他看到儿子回信时,说在为回国焦虑,傅雷为了让儿子死了这条心,与傅聪的母亲朱梅馥双双自杀了。
父性的觉醒!
这是一生值得所有人去读的书,更多的反映了父爱,同时也映出那个时代的悲剧,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愿天底下这样的父亲多一点。
傅雷家书读后感8
翻开《傅雷家书》浓浓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傅聪出国在外,父母的一封封家书表达出对他的学习生活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对他的引导教育。
”先为人,次艺术家“这是傅雷先生在和傅聪谈到艺德的时候,不止一次提到的问题。在傅雷的家书中,我们看到的是,父亲如果再教导儿子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做艺术家。以德为先,德艺双修,从《傅雷家书》中,这体现在父亲给儿子的点点滴滴。《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书信是维持人与人之间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而在科技日与发达的今天,这个习惯似乎在慢慢被人淡忘甚至摒弃。但看完《傅雷家书》以后,我非常有提笔的冲动,翻出信纸和钢笔,给自己的父亲,母亲,甚至长辈来写一份家书,也许寥寥几句,也许几句家常。
傅雷家书读后感9
昨天大晚上的看完这本书,真的太难受了,每次看到“此信写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二日,离凌霄两周岁生日仅二天;离他们走上不归路,也不过三周左右的时间。这是父母亲给儿子儿媳的最后一封信。”真的不忍心看下去,好希望他们能继续通信,等到傅雷能亲眼看见凌霄的那天,想象如果那天到来,傅雷的`文字会有多开心。
第一次看傅雷家书,看的是译林版,傅雷和傅聪的书信一来一回,当时看只知道傅雷对儿子的谆谆教诲,第二次看更多的是体会傅雷对儿子的感情,要有多想念,才能让爸爸多次写信直言,想要儿子回信寄照片呀,每次看都好有感触“有空多写信来,我们太孤独了,需要孩子的温暖!”
大部分书信都是和儿子探讨艺术,为他翻译书籍,传授自己的语言学习经验,谈到自己学习法文的时候“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教导他为人处事,特别是当傅聪想要换老师的时候,傅雷给傅聪提出一系列问题,要傅聪一一作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分析换老师的利弊,那封书信是我对“学做人”这个主题感触最深的地方。
正如傅敏所提的,此书献给一切“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们。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在追梦路上,傅雷希望他的孩子能够永怀赤子之心,他亦如此,即使步入晚年但对文学的热爱丝毫不减。他为儿子骄傲,为他能将不朽大师的作品发扬光大而喜悦,为他实现梦想而喜悦。一向严厉,不轻易称赞孩子的父亲,此刻却将内心的兴奋表露无遗。
他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简洁明了地指导孩子如何最好地学习外国语言。他能清晰地记住儿子的每次行程,每场比赛,每次比赛时的状态,对情绪的分寸掌握不住,旋律不够流畅,歌谱不熟,这些问题他都能一个不落地指出。这时的'他是孩子的良师,教导他关于艺术与人生方面的知识。
《傅雷家书》将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他们不善言辞,却总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自己的孩子。而那些爱却时常被我们子女所忽视……那一封封泛黄的家书,在无形中使身处异乡的父母子女有了连接,他们彼此用心地感受着……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家书中,傅雷不忘时刻教诲儿子,没有一丝的溺爱,既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样与儿子闲谈,与他交流音乐,文学,艺术等等,扮演着一半父亲一半益友的角色。
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出傅雷夫妇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谆谆教诲。,他们严格的家教成就了孩子。,父母对于音乐的了解,也许寥寥无几,但是为了最最亲爱的孩子,他们愿意从零开始,了解肖邦,贝多芬,莫扎特…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傅雷的爱,是那样的深刻与深远。尽管在一次次的运动中饱受摧残,但他不改其志,始终如一的热爱祖国。以高度负责的.心力为社会,为祖国竭尽所能,用书信,用教诲使身在异乡的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建立心的结合。
傅雷先生是刚毅坚强的,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与迫害,陷入暗无天日的绝境,但真实的光亮不会就此湮灭,微弱的光芒始终照彻人间,得到尊重与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在观看完《傅雷家书》这本书后,我得出整本书是以傅聪去国外留学为大背景写的。由于傅聪去了国外学习音乐,所以傅雷和傅聪是分居两地的,但他们一直在以家书联络。
两人的家书相比起来,由于傅聪需要努力学习,所以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要更多一些。而这些家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傅雷对傅聪的安慰、鼓励和在求学路上的建议;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写他和妻子对傅聪的思念。可是傅雷那些写给儿子的建议,看似是建议,实则也暗含了对儿子的爱。比如书中有一段说的是在留学初期,傅雷告诉儿子,他的音乐中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而当时傅雷还有他的`翻译工作,每天翻译完那些东西之后就已经非常累了,他还要再听儿子的音乐,并找出一些问题,难道这不是傅雷对儿子深深的爱吗?
而对于傅聪的书信,书虽然没有写,但从傅雷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夫妇对儿子来信的期待,以及傅聪与他们分享了许多在国外见到的事物以及感受。由此也可以看出傅聪对于傅雷的爱。这一点从后来的采访中,傅聪面于天价的金钱都不肯把傅雷的家书的元件交出去中也可以看出
两地书,父子情。虽然傅雷傅聪父子两二人分居两地,但从他们的书信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父子间深深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暖冬的阳光照到书本上,书香四溢开来,我翻了几页便沉浸在此中。
这本书叫《傅雷家书》,这是傅雷写给钢琴家儿子傅聪的信,这其中有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教导,也有他对儿子生活上的`种种关心,还有叫的儿子热爱祖国深沉的心。父亲还叫过儿子一个真理,我永不忘怀,那就是: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傅雷先生不仅教会儿子好好学乐理,而且还教他做人,其感情深厚。
书中还有一个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看完此书后,我受益颇深。读懂了里面的父子情深,更有父亲良苦用心。
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也要做到与书中写的那样,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还有,与父亲好好相处。
读了这本书,也明白了人生真味。很值得人再次翻阅。阳光再一次洒了下来,我又翻动书页,嘴角上扬很是温暖。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在儿子的生活中既担当着“朋友、亲人”的角色,同时却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这更多地体现在文中的侃侃而谈与对儿子的`谆谆告诫上。
当儿子情绪低落时,他告诉儿子:“我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低,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灰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对于儿子的矛盾,他又这样剖析并激励:“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完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完美的一生!”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启迪。
亲情是人间至情,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的成功失落都无时无刻不牵着傅雷这位父亲的心,他对远在异国的儿子有着深深的牵挂,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0-16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1-14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16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精选]07-07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7-27
【荐】《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0-21
【荐】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1-07
【热门】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6-19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推荐】10-09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荐】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