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1-01 12:02: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门】呼兰河传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书的名字是《呼兰河传》。这本书还被著名作家矛盾评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萧红用灰色、轻松和真实的笔调描绘出了她小时候在祖父家呼兰河所经历的种种事情,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萧红和她那和蔼的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看到了中国最败落的时期的人们,过着清贫安康的日子却又摆脱不开迷信的影子。

  在这本书中,充满了人们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对大自然的顺从,其中有最显着的一个事例:呼兰河这个镇子里,只有几条主要的大路,通往集市或是其他乡镇,其他几条都是一些小路,其中有一条小路,路两旁只有几家零零碎碎的店铺,什么开磨坊的,做豆腐的,生意也十分;冷清,因为这条路的中间有一个大坑,这个大坑在这里已经有多久了,没人说得清楚,只是这个大坑隔断了一条路,却也没有人去管它,人们宁愿多走一些路,也不远去管这个坑,所以许多年下来,这个坑一直也没有人来填平,因为大家都觉得,突然有个坑出来,肯定是天意,如果填平了这个大坑,不是违背了老天爷了吗,所以,也就对它熟视无睹了。

  这本书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什么那户人家有人病倒了,或者倒闭了,就请镇里的巫师来跳大神,跳完了大神,最后还是照样病着,照样倒闭,或许人们只是找个安慰罢了。小时候的萧红在家里并不是重点,有时还会是妈妈唠叨的对象,看完了人家的跳大神,回到家里在阁楼里翻东西,跟祖父在院子里割菜,成了萧红的童年生活。

  成语零零碎碎:细碎的事物。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2回:“还有平日做的打油诗、放屁诗,零零碎碎,一总都就了饭吃了。”又如:请把这些零零碎碎收拾好。

  成语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如: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又如:对于损坏公物的现象,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

呼兰河传读后感2

  最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感慨万千。

  她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令她难忘的童年,呈现给我们一番灰色的生活画面,一个黑暗的封建社会。

  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机械地交替着,显得萧条与凄凉。小城的人们在黑暗的笼罩下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愚昧无知的人们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的悲剧。这一切,充斥着萧红的童年。在东二街道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鸭也常常失足掉下去摔死了。人们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却没有人想到过填平,这是多么愚昧的人民。他们顺应社会,顺应天意,却没有想到过顺应人性,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悲哀。写到悲哀,不禁想到团员的媳妇,她才十二岁,是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这本应该是无忧无虑,在父母怀里撒娇,和伙伴一起到河边玩耍的年龄,而她却被卖给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刚开始她生活在孤独的环境里,却是健康活泼,可后来动不动就遭到婆婆的打骂,受尽了折磨,最后痛苦的死去。而她的死,在婆家人眼里是不值的,团员的媳妇花了那么多婆家的钱,本应尽心尽力为婆家干活,来回报婆家的恩情。可她却过早的死去了,只剩她的婆婆为自己做了一个赔本买卖而感到悲哀了。而团圆媳妇的死,只有在作者的眼里,才是值得同情的,在呼兰河其他人的眼中,只不过是场闹剧罢了。所以,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

  婆家害死的,倒不如说是被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害死的。我不知道那时在呼兰河,在旧中国偌大的土地上,有多少像团圆媳妇一样受到迫害的人。但在那个年代里,她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上辈子造的孽,是别人无法挽救的。

  拉磨邻居“冯歪嘴子”的命运,却与团圆媳妇形成鲜明的对比。冯歪嘴子成家后过着幸福的生活,但这却遭到邻居的冷嘲热讽。然而好景不长,冯歪嘴子媳妇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死了。于是,冯歪嘴子眼里常含着泪,但当他看到大儿子已经会拉驴饮水,小儿子能拍手笑了,他就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在各种压力下顽强拼搏着,挣扎着,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我,品味着生活中的点滴变化;祖父,早已知晓却沉默着;其他人,在讥讽并麻木地生活着,这就是呼兰河人。

  书中七章的内容看似之间没有关联,其实都在诉说着萧红无忧的童年和一个灰色却生动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原名张迺莹。全书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发生在一座被封闭的小城————呼兰河城中一段悲惨的故事。

  《呼兰河传》中描写了许多人物。而我最喜欢"祖父"这个人物。祖父是个身材很高大,很健壮的人,手里总是喜欢拿着个长手杖。祖父是个非常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又好的人,当他遇到孩子时会经常和孩子们开开玩笑。他每次笑得都跟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似的。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而且,祖父还很会"做饭"。呼兰河城有一口井,不管猪、鸭……掉到井里,祖父总是如获至宝一样把它们捞上来,为挨饿的萧红做上一顿美味佳肴。祖父把它们裹上黄泥,用火一烤,再加点盐和葱,香喷喷的"大餐"就做好了。祖父一边看着萧红狼吞虎咽的吃着,一边关心的让萧红慢点吃,别噎着。每次萧红都能吃得饱饱的。每看到这个情节总让人感到满满的亲切感。因此,祖父成为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

  说完了最喜欢的人,再来说说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小团圆之死"。

  小团圆,她是胡家用8块钱买来的童养媳,她原本是个梳着两个大辫子,性格开朗、人又漂亮的 2岁女孩。但来到胡家后经常被残忍的"婆婆"毒打,小团圆身体越来越差,变得非常虚弱,终于小团圆病倒在床上,面色发黄。可恶的婆婆为了让她活下来,用了各种歪门邪道的方法去"救"她。比如,用"跳大神"的方法非但没能救活小团圆,反而小团圆差点被烫死。又比如,用"抽贴"的方法既浪费钱财又耽误了治疗时间。最后她还是在痛苦中死去了。虽然小团圆无法掌握自己人生的悲惨身世让人叹息,但残忍又无知的婆婆更可恶。

  读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感受。世界上有些人内心是邪恶的,总会为了自己一时的爽快,而不惜毁掉别人的一生。但世界上也有更多像祖父一样的人,他们善良,向世人传递着快乐。

  这本书也让我懂得了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会好好珍惜它。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前几天,我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没什么好惊讶,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事和萧红的事一样平凡。这个小镇里,萧红将它描写得到处都好似暗灰色的一张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的的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叙述,将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人们和迷信,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里面的人让我感觉可悲,他们愚昧无知,使一场场悲剧在这里发生。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让我不知道哪个茫然的人值得我去怜惜或是痛恨。

  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它可以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的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都成为了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在不知不觉中,手中的那本《呼兰河传》就翻到了最后一页,而我的心情却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忽然又想起那段话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呼兰河传读后感5

  书香满满的图书室,一排排整齐的图书静静地躺在刻满花纹的木头书架上。在这个书的世界里,萧红的`《呼兰河传》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它只是讲述了萧红悲惨一生中唯一快乐的童年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它没有多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又是那么动人,令萧红难以忘却,忘不了,还有她的祖父,那是一个家里唯一疼她的人,祖父就像一缕淡淡的阳光,轻轻拨开她人生中的阴影,拨开她心中天空中的蒙蒙烟雨,让太阳重新探出脑袋,重新笑傲天空。虽然这只是短暂的,但萧红她已经非常满足与开心。

  当我用双手轻轻合上最后一页,禁不住再看一眼,只消这么一眼:“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蚂蚱、蝴蝶、蜻蜓,样样都有。”小时候的萧红竟如此天真、活泼,她把韭菜当做野草除掉,把狗尾草认作谷子,但好脾气的祖父并没有责怪她,而是认真给她解释。美丽的菜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还有到处捣乱的她,一切都是最美的景色,一切都融入了大自然深处中。

  想到这儿,我眼前不禁了一幅美丽的景象,心中萌动着那种童年的不舍,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奶奶家:我骑在爷爷头上,看着一望无际的青色田野,时不时俯身从人家番茄地里摘一个樱桃番茄,大声唱着那些我也根本听不懂的歌谣,那是的我什么也不知道,奶奶一样样介绍给我听,可我根本不听,去帮人家做金色的稻草人了。我最喜欢冬天了,因为叔叔和爸爸会给我堆一个大雪人,我还会和小伙伴打雪仗。当然,我最喜欢那个浑浊的大鱼塘,看着一张大鱼网捞起那么多鱼鳞闪着银光的鱼,我都会数着那一个个胡蹦乱跳的小精灵,觉得世界如此神奇,如此美妙。虽然那些溅在衣服上的泥水会弄脏衣服,会被奶奶责骂,但我都不在乎。

  想到这儿,那个沉浸的学习考试中的我终于释放了出来,品味着童年如蜂蜜般的香甜,令人回味无穷。那些在乡野中度过的时光是最快乐的时光。萧红,一位伟大的作家,她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呼兰河传》不禁让我看清了旧社会的真面目,还唤醒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我又一次拿起书,阅读萧红永恒的童年故事,直至最后,刹那间,我怦然心动……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简要的内容是这样的: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书中有我喜欢的景色,情节。我爱《呼兰河转》。

呼兰河传读后感7

  通读完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感受最深的便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面的愚昧无知贪婪——人性的一切丑陋,都似乎在这里集中了起来。文中出现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三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的受尽欺压,有的愚昧无知。

  然而文章用的语言却十分朴素,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天真而又烂漫地述说着她眼前的一切,读来更加令人回味无穷,具有很深的讽刺意味。文中“我”见到有二伯偷东西,而有二伯也恰巧遇到“我”,在“我”一个孩子看来,有二伯是见到“我”偷东西,“我”心中却先着了慌,这样的写法让人感受到“我”的天真的同时,也看到了有二伯的无耻,颇具讽刺意味。文中还有“我”见到冯歪嘴子的孩子,觉得小孩好玩,冯歪嘴子的房子零下几度也很好玩,但实际上,更让人看到了冯歪嘴子的凄惨境地,令人沉思。

  但这样的语言也并不是全盘反讽,天真可爱的语言,为这篇文章也添上了几笔欢快的颜色。文中描写“我”和祖父读诗的描写,对祖父的描写,都具有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我”读了诗以后,每次都不满足,要求祖父再来一首,祖父就会说道:“就一首。”读完后“我”又会“耍无赖”,要求祖父再来一首,每每读到这一幕,我就感觉很温馨,脑子中就浮现出:在温暖的炕上面,一老一少就在那里嬉笑,屋中的热气和气氛的温馨让冬天不再寒冷。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全是用着那个年代所说的“大白话”。缺少文学的优美,但又不缺乏优美。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团圆媳妇这个人物。

  团圆媳妇最初来到婆婆家里,“我”看到的团圆媳妇是始终笑呵呵的,面色乌黑,令人想到一个天真的少女形象。可是随着作者的笔,团圆媳妇开始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天天遭到打骂。可是“我”每次见到她,她始终是笑呵呵的。后来被打生病了,却越来越离谱,街坊邻居们的各种药都是一片好心啊,可却让人看得如此愤恨无奈。接着跳大神,接着抽帖……每个人都是起一片好心,可却又有谁知道这明明就是虐待!到最后将团圆媳妇在大锅里煮,让人看得字字惊心,其中对群众的描写很有鲁迅先生的色彩:无恶意的看客。看着团圆媳妇被煮,个个来帮忙把她按下去,可是当把团圆媳妇捞出来时,每个人又成了菩萨心,上去要救团圆媳妇。群众的无知愚昧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以最天真的话,述说着这样最残酷的事实,读来令人深思,令人沉默。呼兰河是那一个时代的泪珠,落在读者的心头。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呼兰河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街上仅有数的过来的几家店铺,两家学堂,里面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合起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又看见人们自娱自乐的活动,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仿佛看见了河面上的白菜灯、西瓜灯在漂移;仿佛听见笙、管、笛、萧的声音久久荡漾在萧瑟街道上;仿佛又想起了那个性情古怪的有二伯……

  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与人们的无知。小团圆媳妇原来是个乐观的十二岁小姑娘,却因为人们带以开玩笑的态度而被滚烫的水烫死。一个叫“冯歪嘴子”的人,与同院的王姑娘成家,却因大家的羡慕和嫉妒、冷嘲热讽、在绝望中离去。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文中的小团圆媳妇实在是太可怜了。开始,胡家因为她的开朗无缘无故的打她,只是单纯的想来个下马威罢了。更可悲的是邻居竟支持说该打。终于她被折磨的生病了,可左邻右舍却还看热闹,提议用滚烫的热水医,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啊!硬生生地被折磨死去。

  心痛着,悲愤着,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愚昧啊!生活的贫瘠并不可怕,知识的贫瘠才是最可怕的,它不仅仅是断送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是夺去了无数人的良知!我庆幸生活在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时代,一个摆脱愚昧落后的新时代!我生活的世界,身边难免也有些人,看到别人落难,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幸灾乐祸;也有人,看见别人好而眼红,冷嘲热讽。但这个时代,更多的人拥有一颗包容的心,美好的心,在疫情面前,有不畏生死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有不惧困难辛勤工作的社区工作者和警察叔叔,有无数个奔波在外,为我们送上温暖的志愿者,他们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赞歌!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在萧红的笔下是那么的美好,也许就是这样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才让萧红永不停止憧憬和追求的脚步,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吧。灰色的时代终将逝去,生活在新时代的我更应心存感激和希望,勇往直前,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9

  一座小城,天寒地冻,小团圆,外祖父……这是每当我想起《呼兰河传》这本书时,脑海里就浮现出来的词语。

  初读,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悲伤。“他们看不见甚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这是萧红对家乡百姓世世代代悲哀的描写。在呼兰河小城中,二伯是多么努力要强,他想出人头地,奈何封建的社会不断用打压来磨灭他的信心;小团圆媳妇是那么乖巧懂事,却总遭到婆婆的毒打——她狠心地虐待一个几岁的女孩,甚至活活用开水将她烫死。

  读到这里,胸口有一股愤怒油然而生。我恨不得将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撕碎,让小城里的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机遇,让他们发自内心去敬畏生命,不再冷漠自私,不再重男轻女。

  再读,则带有一种淡淡的怀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在祖父的后花园里,一定是人性善良的最美词汇。萧红的童年是与祖父一起度过的,祖孙在蓝天下一起嬉戏玩闹,玩累了则仰头大睡,自由自在,这是萧红在小城中少有的欢乐。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把小小的我留给祖父母照顾。祖母很疼爱我,但凡我磕着碰着,她总会小心翼翼地为我擦药,念叨我太不小心了。祖父也常常带我去玩闹——我们去果园摘水果,到溪边喂小鱼,去田中种菜捉蝶。那时候的我是多么快乐自在!读到这里,我眼中的热泪悄悄流了下来。

  如今,我在书中读到的,是对人性的思考。都说黑暗的社会会抹杀人性,我觉得贫穷更是人性泯灭的重要原因。因为贫穷,母亲不会担心自己孩子受冻的脚,而是害怕孩子将家中唯一劳动力的父亲的鞋子穿坏。“像老虎扑食一样,抢过孩子脚上的鞋”,任凭孩子在后面一路哭着回家。读到这里,我很庆幸在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现在的我们不会因为贫穷而迷失自我,不会因身份低微而无法出人头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向上,将来为故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故乡既爱又恨,说到底还是情之深,爱之切。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一座普普通通的城,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

  在这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城里,有两条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在这群普普通通的人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别致之处,但他们都是有一个共性——他们对生活都抱着麻木不仁的态度,生老病死皆听天由命,却对于鬼神有着极大的依赖。在他们之中,又有几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生。团圆媳妇的悲惨故事,冯歪嘴子的舆论人生,有二伯的“绝后”传言,这些在这座小城里都是大家习以为常却又爱作为饭后谈资的东西,是这群“混日子”的普通人里典型的例子。

  在这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中,主人公总是爱和她的祖父享受这座小城里的闲暇时光,后院总是“我”的快乐源泉。除此之外,大泥坑、豆腐店、染缸房、漏粉店也都是充满着故事,日复一日,每日似乎都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但是,这样普通的三者在萧红笔下,相互碰撞,又生出了令人难忘的新颖。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除了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故事,令人难忘的还有萧红不一样的笔触——呼兰河这座普通的小城拥有着不普通的美景。呼兰河的火烧云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得紫植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红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黄,半灰半白合色、蔺萄灰、大黄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我历历在目。

  就这样,我记住了这座有着不同的人情风俗的小城——呼兰河城。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意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矛盾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她是带着乡土的眷恋,带着生活的苦楚和强烈的爱憎去写《呼兰河传》的。她不是为了写回忆而写回忆,她有自己明确的创作目的。她深刻体会着封建传统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她亲眼目睹者人间的一桩桩悲剧,她不注重华丽的词语,却力求创造深度的意境。

  虽然他们语言极其简单,但包涵着深刻的意义;虽然他们的语言充满童趣,但还是掩饰不了童年的凄凉;虽然他们的语言诙谐幽默,但还是突出了封建社会的压迫,我们是新时代的花朵,我们的生活的多姿多彩,过的有声有色,这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更加透彻出童年的寂寞。

  在作者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可在我们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个寒假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呼兰河传》我觉得,《呼兰河传》这本书正如那些评论家所说,用一句话来说:这是本好书!

  有的人的童年是快乐的,有的人的童年是惊险的,萧红的童年也是快乐的。

  她生活在呼兰河,她的家乡带给她许多乐趣如:她的爷爷,那储藏室,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时代,连吃一块豆腐都可以多吃掉两碗饭。还相传有个人破产了都还要吃一块豆腐。她还很喜欢与祖父在一起念诗,那时祖父说一句,就解释一句。萧红会问许多的问题。后来萧红对团圆媳妇很感兴趣,但知道她是一个小姑娘就没兴趣了,后来萧红想和她玩,但是团圆媳妇的家人不让。

  《呼兰河传》讲的内容与现在无关,对未来也无关,只是萧红对童年的回忆罢了。她没放大美和丑,也没缩小美和丑。呼兰河里的人有时善良,有时邪恶,有时丑恶,有时纯真。它还是一部东北民间文化的说明书,让我们知道了上个世纪的风土人情。

  《呼兰河传》它不光是一部好书,还是一本让人可以穿越时空去领略上个世纪的风土人情的旅行书!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它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阅读《呼兰河传》整本书的任务,既是为了扩大孩子们阅读量,也是为了第二单元的习作“写读后感”做准备。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致,我也特意找来这本书和孩子们共读,并且率先写了一篇读后感,就当是下水文,与孩子们共享。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客居香港时写的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她童年时的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在这本书中,萧红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小城的种种,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扣人心弦。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感到悲痛,也为旧社会人们的愚昧无知感到愤懑。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却很不幸地被卖到老胡家做童养媳。原本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却因为不懂得害羞、怕人,遭到了她婆婆各种残酷的教训,只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被吊在大梁上打,用烧红的铁烙脚心,众目睽睽之下用滚烫的水给她洗澡……就这样,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花,就此夭折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难道仅仅是她婆婆的残忍无情吗?害死她的是当时人们封建、迷信的思想,是人们的无知与落后。可见,萧红生活的那个年代多么的不幸,小团圆媳妇只是众多不幸的人当中的一个,呼兰河城就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与小团圆媳妇相比,萧红的童年要幸福得多,因为她出身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还有一个非常疼爱她的祖父。祖父的眼总是笑盈盈的,带着她在园子里浇水、种菜、摘黄瓜,教她读诗,给她做烧鸭,给了她无限的温暖与快乐。然而,她的童年也是寂寞的,母亲对她很凶,父亲冷漠无情,祖母对她没有感情,祖父是童年时唯一让她知道这世间还有爱的人。可当童年逝去,祖父抛下她离开人世,她的世界里只有乌云,她拼命逃出那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于世,尝尽人间冷冷暖。尽管书中没有“伤感”这个字眼,但看似欢快的语调里却夹杂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让人不禁为她心疼。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随着沉痛,随着萧红的脚步,我看到了旧社会的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也很庆幸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进步的年代。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了解过去,珍惜当下!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生命如秋叶般一吹即逝,虽着有华丽的金装,却一碰即落,脆弱不堪。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个贫苦的小城,每个生命的消失都不值一提。

  “我”的家乡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一一呼兰河。她家在一个大庭院中。在这里,有人死了便是死了,即便活着也如同死了般。连小城中的生活都是反反复复、枯燥乏味的。每隔几月就会举行一次“精神盛举”——祭拜鬼神,热闹也不过是过度迷信引起罢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生都只是平平坦坦地过去了。

  乱世的热闹来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在平淡的生活中也曾有一个生命成为了亮点,却惨忍地熄灭了。

  生命是顽强的,但又是脆弱的。年仅十二的小生命,却逃不过婆婆的毒手。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虐待,不几天便得了重病,迷信的婆婆用了各种办法治病。跳大神的大神说要用开水烫才能好,婆婆迷信便依了,她被开水烫时许多人围观,无一人阻拦,不久后她就死了。在她重病时依然对“我”笑,最后在众人眼前死去。

  冯歪嘴子也是极惨的一位,他一直生活在人们的流言蜚语下。在人们口中,他并非什么好东西,其实他善良、大方。在后来的生活里,他与王姑娘在一起了,生了两个儿子,然而在生下第二个儿子后,王姑娘死了。人们的乱骂与王姑娘的去世让他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在结尾,他看到儿子,又找到了活的希望。

  呼兰河城的人们,比石头还冷漠,比恶魔还恶毒,甚至视生命如尘土,他们苟且地活着。在生活的压迫下,他们早已忘却了生命的价值,变得不堪入目,怜悯之心也早已化成了虚荣心。在小说中,有一句话直接体现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苦及无奈,一群穷人来到扎彩铺说:“人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生命本该是无价的,是顽强的,是多彩的,但再怎样也避不开社会的黑暗。小说的背景都是黑暗的,无时无刻都散发着化不开的悲凉感。在“我”的童年中,只有祖父能给予温暖。读的过程中,也有与祖父一同在后花园戏耍时才能感受到色彩,如同黑暗中零碎的光亮,似明非明,被黑暗笼罩。

  没有目标与理想的生命,就如同空气般的存在,黯淡无光,毫无意义。如今的生活,有理想的人、琳琅满目的城市、良好的教育,生命已不再只是尘土,已是如浩瀚海洋般的存在。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本书写小城里的故事,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像一盘颜料,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却又别有一番风韵。《呼兰河传》中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这故事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没有华丽的词藻作为点缀。

  只有简单的文字叙述那些人儿,那些事儿。作者用一个安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个中年人推开往事的门窗,用一个初涉人间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而又向往的童年时,平静下依旧是汹涌潮流。

  呼兰河城里的人大概是这些:尖酸刻薄,小心眼儿的老厨子;忠厚爱做事,爱妻儿的冯歪嘴;率真开朗,却被活活烫死的小团圆;害怕男人的女人们…一座小城仿佛是一个封闭的广阔的世界,刚刚提到的人物身上重叠着无数呼兰河人的影子。

  女人们不平等的地位,肇事者不平等的命运,生活其实并不单调,但可怕的却是重复护栏和人并没有太坏的心思,纵使是讥笑嘲讽,也只是为了打发着简单而悠长的时光,活着是小城里的人唯一的追求。

  这本书像极了作者写的自传体小说,它让我看见了她快乐的童年,她的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支歌,令人向往,在她的描述中,她有写到童年仍存在寂寞。

  但我认为,她的快乐大于它的寂寞,我很羡慕,我的童年没有大大的后园子,没有神秘储藏室,没有整日陪伴着我的祖父园子里的小蝴蝶小蜻蜓,小蚱蜢,小黄瓜是她的玩伴,还有二伯,老厨子,东邻西舍,磨坊的磨官,他们呀,全都陪着她,这还不快乐吗?

  但这些往往都不会一直存在,祖父去世了,二伯去世了,厨子去世了,小蝴蝶,小黄瓜也不知哪里去了,那时世界在作者眼里变成了灰色,虽然作者童年记忆中有着悲凉的往事,但她依然愿意去追忆童年,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时人心愚笨,把别人寻死的事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话题,把对自家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真是令人发指,而在意识中反抗着几千年来传下来的习惯,而思考而生活的作者,所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作者的惋惜,我深感体会,而对我来说也不能永久停留在童年,时光总会走,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的确,我也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完成对整本书的阅读的。而这种沉重之感,在读第五章时尤为明显。

  小团圆媳妇是这文章中主要描绘的人物之一,是一个在旧社会农村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童养媳形象。而这个小团圆媳妇,就像在乡村田间自由生长而出的野葵一般,十分健康,快乐,阳光,开朗。这个长得如同十五六岁大的十一二岁女孩儿,却被难以阻挡的恶习和愚昧无知的人们慢慢折磨至死。这个由生到死的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残忍并且极其荒诞的。由拧大腿、刺手指到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抽打,由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到跳大神,在乡亲们给的偏方中,由扎一个谷草人到南大坑去烧了到扎彩人,烧替身,由画花脸到吃全毛的鸡,由吃用瓦片焙成的黄连猪肉到吃李永春的药铺子里半疯子的厨子给随口说的药方,从被大仙建议出马到让道人抽帖儿。

  这些都还不够,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还逼着她再盛满滚烫的热水的大缸中洗澡,还要她当众脱衣服。当她被抬进缸中,被滚烫的开水烫得撕心裂肺地喊叫,却被人们按住动弹不得后,还有人喊着:“有热水浇哇!用热水浇哇!”真是深感世态炎凉和人们麻木、愚昧、病态的心理,一群看客和刽子手!

  三次被烫,三次昏迷,可见这群看客并没有太多的同情来给这个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当她昏迷六七天后,她的辫子也被婆婆剪掉,并且还要“休妻”。这样一个纯朴、机灵的乡村女孩儿就这么被折磨而死在了半夜。

  当一个人的生命不由自己做主,并让人随意践踏残害的时候,那么人世间还有良知可言吗?她所遭受到的不幸不是命运带给她的,而是由于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周围愚昧人群给她造成的。这个“苦娃”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正印证了萧红所做的那句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在那个年代里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在人们看起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挥之不去,躲之不及。

【【热门】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30

【荐】《呼兰河传》读后感12-28

《呼兰河传》读后感【荐】12-28

【荐】呼兰河传读后感12-10

【精】呼兰河传读后感11-27

呼兰河传读后感【荐】11-26

【热门】名人传读后感12-23

巨流河读后感12-13

《悟空传》读后感12-23

巨人传读后感12-22